在中國曆史上,靖康之恥都算的上是最恥辱的時刻。中原王朝的最高統治者被北方遊牧民族擄走,中原百姓生靈塗炭,北宋王朝也因之覆滅。在北宋滅亡之後,康王趙構南渡稱帝,是為宋高宗,而南宋王朝也在臨安正式建立起來。剛剛成立的南宋王朝處于風雨飄搖之中,他們既面臨着北方女真人的進攻壓力,中國南方的農民起義也層出不窮,給南宋王朝帶來了許多問題。

南宋城池
南宋王朝在這個時候必須做出選擇,大部分大臣認為應該在南方偏安,向金國稱臣,或者做好防守保證明力,再伺機力圖恢複故土。但是除此之外,南宋朝堂之上還有堅定的主戰派,他們堅信靖康之難的失利不是北宋實力落後,而是中央政府的糟糕操作才導緻了這樣的結果。
在這樣的信念下,他們認為隻要能夠整合南宋現在的有生力量,就可以擊退金人,恢複河山。在這些主戰派将領中,宗澤是最有聲望的一位,當時他憑借與金人的出色戰績,積累了不俗的聲望,在漢族人民中被尊稱為"宗爺爺"。宗澤的一生一直在堅持抗争,在臨死時依然不忘光複河山,可以說是偉大的民族英雄了。
抗金名将宗澤
在北宋末年,女真人建立的金國快速崛起,成為了中國北方新的霸主。在北宋與金國聯合消滅遼國之後,他們便成為了北宋面對的新威脅。此時北宋朝廷中的不少大臣還将金國視為自己的盟友,并沒有防範他們,這為後來北宋的大敗埋下了伏筆。
在不久之後,金國果然撕毀了與北宋政府的盟約,對北宋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當時北宋在北邊的防守兵力十分有限,太原等重鎮相繼失守。當時宗澤打算馳援太原,其他官員卻紛紛推脫不肯與其一同前往。宗澤隻能隻身前往,當時其身邊隻有十餘名士兵跟随。到了磁州之後,宗澤立即帶領當時的守軍修繕城牆,打造兵器,并在附近地區募集鄉勇以為義軍,做好了長期防守的準備。
宗澤守衛太原
宗澤還加強了該地區不同城池之間的聯系,做到了一城受到攻擊的時候,其餘四城都可以出兵支援,這無疑極大加強了每座城池的防守力量,太原地區的防務得到了鞏固。當時的金兵準備進攻慶源,擔心駐守磁州的宗澤出兵騷擾,于是派出千餘名騎兵前來攻打磁州城。在防守中宗澤利用神臂弓屢屢擊退金人的進攻,擊殺百餘名金人,取得了不俗的戰績,鼓舞了當地守軍的士氣。此事在《宋史》中有如下記載:
"澤至,繕城壁,浚湟池,治器械,募義勇,始為固守不移之計。上言:'邢、洺、磁、趙、相五州各蓄精兵二萬人,敵攻一郡則四郡皆應,是一郡之兵常有十萬人。'上嘉之,除河北義兵都總管。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慶源,自李固渡渡河,恐澤兵蹑其後,遣數千騎直扣磁州城。澤擐甲登城,令壯士以神臂弓射走之,開門縱擊,斬首數百級。"
在不久之後,宗澤移鎮開德,當時這裡正遭受金人的猛烈進攻,宗澤到來之後,整頓軍務,讓北宋軍隊的戰鬥力在短期内得到了不小的提升。他們在宗澤的帶領下連戰連捷,延緩了金人的進軍。但是宗澤并不滿足于固守,他希望能夠馳援京城,擊退圍困京城的金兵。
于是他緻書多位将領,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但是卻沒有得到響應,宗澤于是自己率兵出戰,孤軍深入,宗澤自知自己已經深入絕境,便鼓勵士兵奮力死戰,在其帶領下開德的将士們也取得了多次勝利,但是卻始終無法幫助京城解圍。
宗澤馳援京城
雖然宗澤打算拯救北宋王朝的嘗試失敗了,但是其積極的嘗試讓北宋的人民們看到了政府的努力,讓人民重新擁有了光複河山的希望。而且宗澤在長期與金人的交戰中不但積累了聲望,更鍛煉出了一批優秀的士兵,這都是日後南宋與金人交戰的重要資本,再加上其在磁州,開德等地建立起的防禦體系,可以說宗澤為北方的防禦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雖然宗澤等将領為北宋鞠躬盡瘁,但是當時的北宋已經大勢已去,靖康之難的發生也标志着中國北方的徹底淪陷。當時趙構已經在去往臨安的路途之上,整個宋朝也處在發展的分岔路口。
靖康之難
由于靖康之難的失敗對于宋廷的打擊實在太大,是以朝中大臣們尤其是文臣多為主和派,他們希望通過外交手段與金人達成和解,甚至不惜割地賠款,連稱臣都被納入了他們的考量。但是宗澤等人卻不認同這樣的做法,他們深知一旦真的如他們所說,将河東之地割讓給金國的話,那麼南宋将再無恢複的可能。是以他力主與金人交戰,趁其在中原地區立足未穩的時候,與其進行決戰,盡奪失地。
由于當時主戰派大臣李綱還沒有受到排擠,是以宗澤被派遣到青州,負責當地的防務。宗澤深知自己很難得到朝廷的支援,而依靠自己的力量又很難戰勝金軍,于是他就把目光放到了中原地區的義軍身上。
宗澤隻身會見義軍領袖
在北宋末年,由于宋徽宗的腐朽統治,北宋民不聊生,在中國境内就已經出現了大量的農民起義,而在金人入侵之後,百姓的生産生活遭到了更大的破壞,加入義軍的流民就更多了。宗澤知道這些百姓對于北宋這一漢人王朝還是有着很深的感情的,于是他積極與義軍頭領聯絡,用民族感情為紐帶,希望得到他們的支援。
當時在河東有巨寇王善,号稱有七十萬大軍,他們打算占據京城自立。宗澤聽聞此事,便隻身前往與王善會面,希望其與自己合作一同抗金,王善被宗澤說服,加入了抗金的隊伍。此事在《宋史》中有如下記載:
"王善者,河東巨寇也。擁衆七十萬、車萬乘,欲據京城。澤單騎馳至善營,泣謂之曰:'朝廷當危難之時,使有如公一二輩,豈複有敵患乎。今日乃汝立功之秋,不可失也。'善感泣曰:'敢不效力。'遂解甲降。"
此時的中原地區還有楊進,王再興,李貴和王大郎等義軍,規模從幾萬到三十萬不等,也都被宗澤納入了抗金的隊伍之中。
在招攬義軍的同時,宗澤也明白想要恢複中原地區,還要顧及民生問題,是以其在當地肅清吏治,打擊當地的小規模流寇,讓百姓們能夠正常投入生産,赢得了百姓的支援,更解決了部分後勤保障問題。
宗澤受到了百姓的擁戴
以宗澤為首的主戰派在靖康之難後其實是朝堂上的少數派,他們知道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絕對不足以擊敗金兵的。于是宗澤便盡其所能,努力拉攏各路義軍,在中原地區聚集起了可觀的抗金力量,而且宗澤也解決了當地的部分政治遺留問題,在民間留下了好的名聲,為之後的抗金提供了基礎。
繼宗澤在青州一帶取得成績之後,他又被任命為開封尹,負責當地的軍事防務。這裡的形勢與之前的青州地區不同,将要直面金兵的進攻壓力。宗澤知道當時的防禦工事絕難抵擋金國大軍,于是他便開始在這一帶修建工事,組成防守鍊,用來聯合附近地區的防守力量。
抗金名将嶽飛就是宗澤提拔的
當時宗澤先是在京城四面都布置将領,各自帶領其部隊進行防守,又在城外修建二十四處堅固的牆壁,用來延緩金人的騎兵攻擊。這些堅壁沿着黃河形成連珠之勢,構成了完整的防禦體系。也将陝西以及京城東西的諸多防守兵力有效聯合了起來。這些工事在之後的防守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這也是宗澤的一大貢獻。此事在《宋史》中有如下記載:
"真定、懷、衛間,敵兵甚盛,方密修戰具為入攻之計,而将相恬不為慮,不修武備,澤以為憂。乃渡河約諸将共議事宜,以圖收複,而于京城四壁,各置使以領招集之兵。又據形勢立堅壁二十四所于城外,沿河鱗次為連珠砦,連結河東、河北山水砦忠義民兵,于是陝西、京東西諸路人馬鹹願聽澤節制。"
金軍圍城
宗澤當時還在軍隊中提拔新人作為抗金的後備力量,民族英雄嶽飛在當時還是年輕将領,曾經犯法将要受刑,正是宗澤看出了他的軍事才能,釋放了他并派嶽飛前去制止金兵對于汜水的進攻。嶽飛沒有辜負宗澤的期待,大敗金軍,他也是以積累了名望,逐漸成長為抗金的核心力量。
宗澤在其擔任開封府尹的時候已經年邁,但是依然盡心竭力地投入到了抗金的工作中,其矢志不渝的精神感動了南宋人民,這也是其被尊稱為"宗爺爺"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其在臨死時高喊的三聲"過河"更是其一生堅持抗金的縮影,鞠躬盡瘁的宗澤絕對堪稱中華民族的英雄。
宗澤臨死依然不忘恢複國土
南北宋交接的時代是大漢民族曆史上的黑暗時刻,最高統治者被俘更是奇恥大辱。但是在這樣的時刻依然湧現出了許多英雄人物,顯示出了中華民族的不屈鬥志與高貴氣節,宗澤就是其中的最佳代表。雖然宗澤不似嶽飛那樣有着神話般的個人戰績和聲望,但是其力挫金軍進攻,建構防禦體系,聯合多路義軍的功績也是值得稱道的。
而宗澤最值得稱道的并不是他的實際貢獻,而是其在堅持抗争中展現出的抗争精神,與嶽飛不同,宗澤面對的是更加動蕩的亂世,在這樣的情況下宗澤依然能夠堅定的投入到與金國的戰争之中是十分難能可貴的。而且宗澤在與義軍,士兵,以及百姓的相處過程中有長者之風,為人寬仁又充滿鬥志,是當時中原抗金力量的精神領袖,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才願意用"宗爺爺"這樣的詞來稱呼他,這也是當時漢族人民對于英雄的最高褒獎。
參考文獻
1《宋史》
2《續資治通鑒會編》
3《三朝北盟會編》
文章内容為本号10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部分圖檔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系删除。)我們将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