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名将宗澤:33歲入官場,66歲上戰場,24封奏疏喚不醒趙構的覺悟

建炎二年七月十二日,風雨晦暝,南宋名将宗澤躺卧在病榻之上,已是神志不清。他麾下諸将靜默地圍站在病榻之上,聽着他斷斷續續地說着北伐之願。最後,宗澤連呼三聲"渡河",溘然與世長辭,時年七十歲。宗澤逝世後,他唯一的兒子宗穎和愛徒嶽飛一同扶柩至鎮江京岘山,和他的夫人陳氏埋葬在一起。

名将宗澤:33歲入官場,66歲上戰場,24封奏疏喚不醒趙構的覺悟

今日,在鎮江東郊的京岘山上,宗澤墓位于一處靜谧安詳的園林深處,是一處少有人打擾的景點,墓前的石牌坊上刻着兩副對聯:

大宋瀕危撐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

頒表八百年前勳績永昭明于日月,錫垂萬千載後珠矶長炳耀乎乾坤。

現在說到大宋的名将,人們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嶽飛,其實真正稱得上大宋脊梁的是主戰派的元老、嶽飛的老師——宗澤。

宗澤出生于貧苦家庭,他的父親和祖父是普通的鄉村知識分子,給了宗澤很好的啟蒙教育。宗澤立志為官,參加科舉,并非單純為榮耀家門,而是出于一個有志青年的愛國之心。在宗澤十幾歲時,宗家搬至廿三裡鎮。這裡不比桃源般的鄉村,處處彌散着宋朝吏治腐敗的惡臭和外敵入侵的威脅。宗澤下定決心,一定要找到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

名将宗澤:33歲入官場,66歲上戰場,24封奏疏喚不醒趙構的覺悟

即便在宋朝重文輕武,官員浮誇不切實際的風氣之下,宗澤依舊注重實踐,不到二十歲就開始了遊學之路,修行國術。十年的爬山涉水、走街串巷,讓他可以對當時的社會和民情了如指掌,看到了宋朝制度的症結所在。三十三歲,宗澤進京趕考,優秀的文采加上多年的考察,讓他的文章力透紙背,脫穎而出。宗澤不顧考試字數限制,以萬字文章文針砭時弊,而當時的主考官卻生怕他這樣的性子忤逆皇權,僅僅将他置于"末科",去基層做個小官員。

很快,宗澤因為為官清正得到升遷,紹聖二年隆冬,宗澤被調往巡視禦河工程。彼時三十六歲的宗澤失去了長子,調令送來之時,他尚在悲恸之中。宗澤毫不猶豫地出發,在天寒地凍之中,他看到修河的勞工凍死的凍死,凍傷的凍傷,心懷不忍,便上疏朝廷,請求暫緩修河事宜,等到來年開春再進行。朝廷應允,春天一到,修河工程高效完成,宗澤在官場上正式展露頭角。

宗澤後來陸陸續續擔任了四縣知縣,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始終得不到升職。宗澤倒也不怨,他能為百姓做到力所能及的事情,已經沒有遺憾。已經六十歲的他,隻想着退隐之後在家鄉東陽建個草廬,著書立說安逸養老。然而,已經告老還鄉的宗澤還能被人參上一本,以"蔑視道教"之罪,被貶到鎮江做編管。不久之後,宗澤夫人去世,葬在京岘山。

名将宗澤:33歲入官場,66歲上戰場,24封奏疏喚不醒趙構的覺悟

很快這處處蛀空不堪一擊的大宋,終于傾倒了。靖康元年,原本和大宋結盟的女真,終于看到了宋朝繁榮的表面之下是不堪一擊的軟骨頭。女真人長驅南下,朝廷立刻想到議和,而這一朝文武重臣,竟然找不到一個合适的人選。這個時候宗澤已經六十六歲高齡了,毅然接下了議和重任。

在臨行前,宗澤同同僚說,此次議和,已經做好了有去無回的準備:若是金人感到悔過就算了,如果他們想要再打,我宗澤定不會辱沒大宋,抗争到底。宗澤這番話傳入皇帝耳中,朝中主和派生怕宗澤态度強硬,談和不成功,便臨時取消了他的議和任務。

名将宗澤:33歲入官場,66歲上戰場,24封奏疏喚不醒趙構的覺悟

議和不成,朝廷也不想宗澤回去養老。宗澤領着十幾名老弱病殘,趕赴前線,修葺城牆,安撫民心。也便是在這裡,宗澤的軍事才能和一腔救國報複終于蘇醒,他上書朝廷,述說自己對于邊關防線安置的看法,不久之後,他終于升任河北義兵總管。宗澤守着的小小城池,竟然擋得住金人勢如破竹的攻擊。大宋在與金人的交戰之中頻頻受挫,卻在宗澤手上揚眉吐氣,宗澤六十多歲高齡升至天下兵馬副元帥。

金人兵臨京都,宗澤鼓動衆将士營救二帝。六十八歲的宗澤熱血沸騰的提議,并沒有得到将士們的支援。他帶着自己的兒子和親兵,一路連破三十餘寨,一路殺到京城。他寫信給趙構請求支援,趙構敷衍了他,他又請求各方将軍兵馬會合,沒人理會。這一支孤獨的軍隊雖然勢如破竹,大勝十幾場大戰,金人都敬稱他為"宗爺爺",而他卻依舊沒有趕得上救回二帝。

靖康之難,二帝被俘。宗澤一鼓作氣,想要去截金人的隊伍,救回二帝。而當時的軍民都已經對二帝絕望了,兩鬓泛白的宗澤,已經召集不了一支勤王之軍。徽欽被掠北宋滅,宋皇族隻剩下了趙構一脈,宗澤輔佐他遷都至江南。

南宋暫且穩定下來,六十九歲的宗澤卻請旨回到汴京。這裡是北宋的首都,是宗澤念念不忘的複興之地。二帝在這裡被俘,他就要在這裡讓宋重新站起來。這個倔強的老人,發誓要重整此地,讓趙構可以風光歸來。

宗澤為擴大義軍,先後說降王善等巨寇、淮南,河南,河北等地的盜匪集團,在數場大戰之中,順利擊敗金軍。宗澤救下了小将嶽飛,成為他的得意愛将。建炎元年,金兵想要一舉滅了南宋。趙構和他的父親一樣下的抱頭鼠竄。宗澤帶領百萬義軍連連擊敗金軍,讓衆人仿佛看到了收複失地的希望。

名将宗澤:33歲入官場,66歲上戰場,24封奏疏喚不醒趙構的覺悟

宗澤意欲乘勝追擊,向趙構連上二十四封奏折,這就是著名的"乞回銮二十四疏"。

臣若有毫發誤國之計,臣有一子五孫,甘被誅戮,以謝天下!

然而趙構在想什麼呢?或許是害怕像二帝那般被俘虜,或許是害怕再流亡,更或許,他對宗澤這支百萬雄師的懷疑,要比對金人的恐懼更加深刻……一封封奏疏石沉大海,宗澤激怒之下得了毒瘡,最終在憤懑和痛苦之中黯然逝世。臨終前,宗澤字字句句都是對國家和君主的不舍,一字未提家人。

南宋武将的悲哀,并非僅僅是重文輕武的延續,而是整個王朝之中彌散着的投降主義氣息。這種消極情緒自上而下,讓君主變得懦弱無能,讓官員隻知自私自保。即便有宗澤、嶽飛這般人物又如何,一次次的戰役勝利,對于君主來說竟然隻是片刻的安穩,從來沒有轉化成真正的戰略優勢。

名将宗澤:33歲入官場,66歲上戰場,24封奏疏喚不醒趙構的覺悟
名将宗澤:33歲入官場,66歲上戰場,24封奏疏喚不醒趙構的覺悟

宗澤六十六歲到七十歲的這四年,是他人生之中的輝煌時刻,是整個宋朝最不堪回首的歲月,也是無數宋朝愛國人士最痛苦的幾年。宗澤的光榮、成功、悲憤、遺憾、不甘随着他埋入黃土,數百年的風雨飄搖,到了明朝,宗澤墓已成殘垣斷壁。清朝,同屬女真人的滿人政權為了籠絡民心,對抗金名将大肆宣傳。康熙南巡至鎮江金山寺,留下"忠荩永昭"四字,頌揚宗澤。如今我們看到的宗澤墓石碑,乃是在抗日戰争前夕,在群眾抗日情緒激憤的曆史背景之下,省教育廳被迫重建的。石牌坊上刻上的"民族之光"四字,正是當時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的抗日決心。若是宗澤知曉,他的精神能在數百年後已經鼓舞着中華民族,他定然十分欣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