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端木蕻良:《讀書聞篇》

作者:朱永新教育觀察
端木蕻良:《讀書聞篇》

朱永新按:端木蕻良(1912-1997) 原名曹京平,遼甯昌圖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從事寫作、編輯工作,曾任北京市文聯副秘書長、作協北京分會副主席、中國作協理事。著有長篇小說《曹雪芹》(上、中卷)《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江南風景》《大江》,散文《土地的誓言》,短篇小說集《憎恨》《風陵渡》,童話《星星記》,平劇《戚繼光斬子》《除三害》,評劇《羅漢錢》《梁山伯與祝英台》等。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最初發表于曹正文先生主編的《新民晚報》的“讀書樂”專欄,後收錄在曹正文主編的《百位名家談讀書》一書中。這篇文章講讀書的意義别出心裁。認為人看完一部書,就像種完一畝田。“書被合上了,心田卻打開了”。隻有通過閱讀,才能“讓人類的心田避免水土流失,讓心靈的視窗展現一片蔥綠!”

現代人想用光和影來取代文字,又有人企圖用音響來取代它,但都沒有成功。也有人想直接用電影編制小說,像日本拍的《泥河之流》,就是一種嘗試。但并未能形成氣候。

《哈姆雷特》改編成電影是比較多的,《安娜·卡列尼娜》也不算少,但人們還是要找莎土比亞和托爾斯泰的原著來讀。

隻是另外開辟一個新的藝術路途,并不能取代原作。

文字這種符号,在有限的同時就展現出無限來,數的限量是最嚴格的,但它在變換過程中,會産生出無限來。

人看完一部書,就像種完一畝田一般。書被合上了,心田卻打開了。田被土壤蓋上了,種籽卻在抽芽了,最後長成莊稼,對人作了出色的回報。人的心田滋潤着書本,書也把精神果實作為回報。這種果實和莊稼的不同之處,就是,它有時,像魔術般立刻結果,有時,卻像《山海經》上記的那樣,直到千年才結出碩大無比的桃子來。

高爾基鼓勵人多讀書。他甚至說讀了不好書,也不算白搭,因為可以知曉它怎麼了的。

我最早讀到歌頌讀書的話,有兩句是:“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當時,對“綠滿窗前”,給人從視覺到心靈的樂趣,很能領會。但對“草不除”的樂趣就不能領會了。後來談到描寫江南的名賦裡面“雜花生樹,群莺亂飛”的句子,覺得這個“雜”字,這個“亂”字,真是用得神了。但也不能拿來作“草不除”注解。直到當年竺可桢先生對我國水土流失提出警告,要重視草被的覆寫面,我對草才有了新的認識。我也常常想我國從來都是以“水草”“花草”“草木"“美人香草”連稱,可見草的地位在人心目中并不低。由于我們受到大自然的報複,如今,生态平衡的論點,已為大多數人所重視。但對讀書當然不能搞書态平衡。但是,讀書面太窄了,就是一種自我封閉,也會受到報複。多讀書,不要隻看自己專業以内的書。多讀書,不妨讀專業以外的書,讀雜一點兒,才能避免心田中的水土流失!

讓人類的心田避免水土流失,讓心靈的視窗展現一片蔥綠!在綠色的視窗讀書的樂趣正像無邊的青蕪殷向你撲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