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詩人閻安第二次來參加成都國際詩歌周了。去年10月,他還應邀來到成都,舉辦了主題為“現代漢語詩歌:世界化寫作時代的命運書寫之路”的詩學講座和詩歌朗誦會。在本屆詩歌周活動上,紅星新聞記者也專訪了這位來自陝西的著名詩人。
提及人類命運共同體與詩歌之間的關系,閻安認為,人類發展到今天,國與國、文化與文化、民族與民族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系。詩歌需要去捕捉人類的境遇,了解人這個群體每一種新的狀态、新的發展和新的推進,“比如說,現代城市化的高度,就是全球化人類命運的高度。”同時,閻安也認為詩歌是衡量一座現代化城市其現代化發展水準的一個重要名額。
“如今疫情在全球肆虐。雖然疫情在中國控制得比較好,但它仍然在侵害着全人類,從這一點而言,疫情也影響着我們每個個人。”閻安說,過去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了解還不是那麼強烈,當此次疫情席卷全球後,很多人更深刻地明白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意義。“可能以前隻是一些精英人物在思考這一問題,今天或許就是一個普通的人、住在深山裡的人,也會思考‘人類的命運’這一話題。”
疫情詩歌所代表的現代意義是什麼?對于這一問題,閻安認為,疫情就是大自然用另外一種面目呈現給人類,并給予一定的啟示。而疫情詩歌,是人類終極性的檢討、覺悟,“人類仍然要堅定一種信仰,對愛、對互相救助的信仰,進而迎接挑戰和考驗,最終渡過劫難。”
再次來到成都,閻安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成都作為詩歌重鎮,不僅是成都人對詩歌有特别的感情,外地詩人來到這裡也會感受到一種熱情,“比如每次我們詩人一到成都,媒體都非常積極!”他半開玩笑地說,“進而這也說明,居住在這裡的人,對詩歌文化的期待和喜愛是很高的。”
閻安說,成都國際詩歌周以一個城市的名字,連續舉辦這樣開放性的國際化文化交流活動,“我覺得這是走在了中國很多省會城市的前列,它不僅是四川省成都市的文化品牌,也應該是中國的文化品牌。”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曾琦 攝影報道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