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釋出」景邁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典型示範

“一葉千年,茶樹記載着這裡的過去和未來。”普洱市瀾滄縣景邁山擁有古茶林面積2.8萬畝,有古茶樹320餘萬株,迄今已有近2000年的茶葉種植曆史,是目前發現面積最大、儲存最完好、年代最久遠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這是一個空氣中都飄着茶香、一個因茶而名、因茶而興的神奇美麗地方。

居住在景邁山的布朗族祖先濮人是最早利用野生古茶和最早栽培、馴化古茶樹的民族。在千百年的不斷探索實踐中,形成了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生态文化、生态技術、生态産業。

生态民族文化世代傳承。景邁山上的布朗人将茶樹當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來敬重、供奉、繼承,這裡的人們仰茶而生、伴茶而舞、因茶而歌。千百年來,世代生活在景邁山的各民族與茶相生相伴,人們生活在茶林裡,家家有樹、戶戶種茶,呈現了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好一幕。

茶林種植的生态智慧。通過不斷探索,逐漸認識到普洱茶樹的生産特性,形成了智慧的林下茶種植技術。即在森林中開辟茶園,合理控制森林與茶林的比例,在茶林中選擇性保留喬灌木,以喬木層-茶樹層-草本層的立體群落結構為茶樹創造理想的光照、溫度和濕度等生長條件,同時利用自然生态系統防止病蟲害并提供天然養分,使古茶林不僅古老、獨特,而且曆經千年而依舊保持優良品質并充滿活力,展現了景邁山茶林文化景觀的獨特生态系統和高超的生态智慧。

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除了豐富的茶樹資源,景邁山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也非常豐富。景邁山上古茶樹,樹幹長滿蕨類、寄生植物,生機勃勃,與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等植被自然相融,形成了原始生态空間,為珍稀動植物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環境。目前在景邁山發現有高等野生植物(維管束植物)1300多種,有長尾單室茱萸、篦齒蘇鐵、翠柏、滇南風吹楠、三棱栎、大葉木蘭、中華桫椤、蘇鐵蕨等14種中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脊椎野生動物200種以上,有野牛、雲豹、圓鼻巨蜥等150種以上保護野生動物。

科學的山地生态人居環境。景邁山布朗族和傣族先民以古茶林為核心,對山區土地的集約利用和合理布局,創造了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耕地和其他生産活動在茶林外的智慧型山地人居環境。在景邁山,高高的山頂是世居民族的神山所在,那裡也是各村寨的水源地,受到嚴格保護。古茶林和村落在山地的中部,古茶林外圍保持分隔防護林以防止冬季低溫和病蟲害傳播,生産糧食和蔬菜的耕地則在海拔相對較低、水源充足的地區,避免了開墾和種植過程中對古茶林的幹擾,保證了當地社會和經濟一千多年的穩定發展。

千百年來,景邁山上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各族人民和諧相處,世代與茶共同繁衍、共同發展,譜寫了邊疆各族人民認識自然、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的生動實踐,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樸素生态倫理和智慧,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型示範,邁上了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雲南網記者 徐顔蓉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