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區隸屬四川省成都市,位于成都市東北,地理坐标東經104°9′37″~104°29′31″,北緯30°39′33″~30°55′0″,東連金堂縣,南鄰龍泉驿區,西接新都區,北靠四川省廣漢市。 青白江區幅員面積378.94平方公裡,常住人口40.67萬人(2017年末)[1],轄11個鄉鎮(街道)、124個行政村(社群),擁有鳳凰湖國際生态濕地旅遊度假區、杏花村、龍門桃花山、花園溝、怡湖公園、家珍公園等旅遊景點,榮獲“四川省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十強”、“中國市轄區綜合實力百強區”、“國家級生态區”等稱号。 青白江曆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澱深厚。漢代已有集鎮雛形,有全省儲存最為完好的古代縣一級最高學府繡川書院。位于彌牟古鎮的旱八陣圖遺址,是蜀漢丞相諸葛亮建推演兵法、操練士卒的場所。 2018年10月,青白江區入選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第70名、綜合實力百強區第82名。
青白江區的得名,緣于流經北界的河流清白江。
1956年,成都鐵路局在彌牟鎮北的火星村設立車站,因地處清白江畔,故命名“青白江站”。1958年,彌牟鄉建立人民公社,也命名為“青白江人民公社”。

青白江區
1956年,國家計委和國家建委決定,在金堂縣建設四川肥料廠,中共四川省委和省人委在大同、華嚴、彌牟三鄉設立四川省金堂工業區。省委計劃在這裡建設一個四川省的中等工業城市,因金堂舊縣城城廂鎮也在規劃之中,拟稱為金堂市。 1957 年,國家壓縮基本建設,工業區建設委員會撤銷,隻保留四川肥料廠一個建設項目。四川省規劃設計院對原規劃進行修改,制訂了以四川肥料廠為基礎,在這裡建設一個勞工鎮的規劃。
1958年3月,中共四川肥料廠現場黨組向中共四川省委和成都市委作了關于在工廠建設地區設立勞工鎮的請示,并建議使用 “ 青白江 ” 為鎮名。請示稱 :“ 鎮的名稱可為成都市青白江鎮(因廠距青白江接近,與附近場鎮易于差別,又系火車站名稱。)” 。請示中由于筆誤将清白江寫成了青白江。
成都市青白江區境域原為四川省新都和金堂二縣轄地。
1956年,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重大項目之一的四川肥料廠(今川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确定在金堂縣華嚴鄉 (今成都市青白江區主城區) 境内建設,四川省委員會設定四川省金堂工業區建設委員會。
青白江區(5)
1957年,國家縮小基本建設規模,金堂工業區拟建的7個項目中,隻保留四川肥料廠1個在建項目。同年7月,四川省人民委員會撤銷金堂工業區建設委員會,四川肥料廠的建設改由中國共産黨成都市委員會上司,地方行政管理的工作主要由金堂縣負責。
1958年,四川肥料廠第一期工程進入土建施工高潮,四川省小型氮肥示範廠和成都鋼鐵廠相繼破土動工,職工和家屬人數猛增,職工生活、市政管理等問題都急需解決。四川肥料廠現場黨組多次向中國共産黨四川省委委員會和成都市委員會彙報,提出建立地方政權組織的意見。
1959年1月,中國共産黨成都市委員會就擴大成都市區的問題向中國共産黨四川省委員會提出建議,将新都、金堂等縣部分鄉鎮劃歸成都市管轄。
1960年,青白江區建立時轄華嚴、大同和青白江(彌牟)3個人民公社,下分29個管理區,157個生産隊。
1961年,3個公社劃為37個生産大隊,288個生産隊。
1962年,3個公社劃為40個生産大隊,345個生産隊。1966年,3個公社劃分38個生産大隊,331個生産隊。
1981年1月,金堂縣城廂區轄的1個鎮(城廂)、6個公社(祥福、繡水、玉虹、姚渡、日新、龍王)和太平區轄的5個公社(太平、福洪、合興、人和、雲頂)劃歸青白江區。11月,省政府準許設定大彎鎮的建制,區轄3鎮,14個人民公社,178個生産大隊,1580個生産隊。
1983年12月,設定清泉鎮,區轄4鎮,14個人民公社,178個生産大隊,1627個生産隊。
1985年6月,彌牟、清泉2鄉撤銷建制,下轄村組分隸于2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區轄4鎮、12鄉,178個村,1630個村民小組。
1990年,區轄4鎮,12鄉,178個村,1628個村民小組,城鎮有29個居民委員會和家屬委員會。
1995年,青白江撤銷景峰鄉,建立大同鎮,鎮人民政府駐新街,轄原景峰鄉所屬行政區域。
1997年,撤銷華嚴、繡水、祥福、姚渡、日新、合興6個鄉鎮。将原華嚴鄉所屬的行政區域劃歸大彎鎮管轄。大彎鎮人民政府駐青江中路。将原繡水鄉所屬的行政區域劃歸城廂鎮管轄,城廂鎮人民政府駐城廂。建立祥福鎮,鎮人民政府駐康家渡。轄原祥福鄉所屬的行政區域。建立姚渡鎮,鎮人民政府駐姚家渡,轄原姚渡鄉所屬行政區域。建立日新鎮,鎮人民政府駐紅瓦店,轄原日新鄉所屬行政區域。建立合興鎮,鎮人民政府駐合興場,轄原合興鄉所屬行政區域。
1998年,青白江區新設定華嚴鎮,華嚴鎮人民政府駐青江中路,轄大彎鎮劃出的團結路、青江路、怡湖小區、青江中路四個居委會、成都鋼鐵廠家委會及順江、紅陽、紅峰、同井、玉帶、永紅6個村所屬的行政區域。
2004年5月27日,撤銷大彎、華嚴、日新、合興4個鎮和玉虹、雲頂2個鄉。原大彎、華嚴鎮所屬行政區域實行街道辦事處管理體制。将原玉虹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城廂鎮;城廂鎮人民政府駐城廂。将原日新鎮所屬行政區域并入祥福鎮;祥福鎮人民政府駐康家渡。将原合興鎮所屬行政區域并入龍王鎮;龍王鎮人民政府駐龍王廟。将原雲頂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清泉鎮;清泉鎮人民政府駐廖家場。
2005年5月10日,青白江區龍王鎮的新誼、雙柏、黃果、園林、石樁、長林6個村和龍泉驿區黃土鎮的回龍村、金三角社群所屬的行政區域劃歸新都區石闆灘鎮管轄。石闆灘鎮人民政府駐石闆灘場鎮東風西街66号。
成都市青白江區地處成都市東北部,位于東經104°9′37″~104°29′31″,北緯30°39′33″~30°55′0″,東連四川省金堂縣,南鄰成都市龍泉驿區,西接成都市新都區,北靠四川省廣漢市。區境地形呈現西北平壩向東南丘陵山區的走勢,東西間距31.6公裡,南北跨距28.4公裡;最高海拔916米,最低海拔451米。青白江區幅員面積為378.94平方公裡。青白江區本資料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資料為準。
地貌
區境地形呈現西北平壩向東南丘陵山區的走勢, 區境兼有平壩、丘陵、低山三種地形。西北部為平原,屬都江堰自流灌溉區,海拔451~480米;最低點城廂鎮玉虹橋,海拔45l米。中部為丘陵,屬東風渠灌溉,引蓄結合灌區,海拔480~700米。東南部為龍泉山的低山區,海拔546~915米,最高點人和鄉高土地,海拔915米。青白江區總的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而平原區則北西高,東南低。
水系
區内有清白江和毗河兩條大河,實為都江堰渠系内江系統的兩條幹流。
清白江
清白江為沱江二級支流,水源來自岷江,上段為蒲陽河,通過都江堰樞紐蒲柏閘分流,向東,至彭縣長壽橋始稱清白江;繼向東,流經新都縣,至區境朱家彎,沿彌牟西北邊緣,于右岸納彌牟河水,分出馬棚堰,再流向廣漢向陽場,然後流向趙鎮,彙入沱江。
毗河
毗河為沱江三級支流,水源來自岷江,上段為柏條河,通過都江堰樞紐蒲柏閘分流,向東南,至郫縣石堤堰始稱毗河。自新都邵家寺入區境,流經祥福、日新、繡水、姚渡、玉虹等鄉,在祥福鄉康家渡于左岸納羊叉河水,在日新鄉接龍村于右岸納西江河水,在繡水鄉沿沱村于左岸納繡川河和長流河水,流向趙鎮,彙入沱江。區境流長17.5公裡,平均河寬155米,水深3.5米,比降1.32‰,過洪能力80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2000立方米/秒。
青白江區地處内陸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帶,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 14.9 ~ 16.7 ℃,全年無霜期 273 ~ 279 天,年平均降水量為 925.4 毫米,年平均日照1239.1 小時。
土地資源
青白江區土地總面積378.56平方公裡(37856公頃),其中農用地30576.97公頃,占80.77%;建設用地6396.09公頃,占16.90%;未利用地882.49公頃,占2.33%。在農用地中,耕地15529公頃,占50.79%,園地3219.03公頃,占10.53%,林地3447.77公頃,占11.27%,其他農用地8381.17公頃,占27.41%。在建設用地中,城鎮及工礦用地2589。07公頃,占建設用地40.48%;農村居民點用地3188.2公頃,占建設用地49.85%;交通用地611.61公頃,占建設用地9.56%;水利設施用地7.21公頃,占建設用地0.11%。在未利用地中,其他用地651.68公頃,占未利用地73.85%。
礦産資源
青白江區礦産資源主要分布在山區和淺丘地帶,已探明的礦産資源有4類10種,其中有一定資源儲量的礦産資源3類7種,礦床16個,礦點73處。主要礦種有天然氣、頁岩、砂岩、粘土、砂礫石等,其中天然氣,主要分布在福洪鄉,清泉鎮,龍王鎮一帶。境内天然氣層與龍泉驿區洛帶鎮、新都區屬同一生氣層,氣層深度1000~2000米,累計探明地質儲量500億立方米,可開采量500億立方米。各氣田天然氣品質優良,甲烷含量達95%,不含硫化氫。 2000米以下深部油氣勘探開發潛力大,探明遠景儲量1200億立方米。泥炭。主要分布在毗河、西江河兩岸的祥福鎮、姚渡鎮跳蹬子兩個點上。條石砂岩。主要分布在人和鄉和清泉鎮低山區,已探明資源8處,儲量318.99萬立方米,遠景儲量1000萬立方米。模具用砂質粘土礦。主要分布在城廂鎮磨盤山一帶,資源面積15.60平方公裡,尚未探明儲量。磚用頁岩。主要分布在清泉鎮低山區和福洪鄉等丘陵地區,已探明有一定資源量的共6處,儲量138萬立方米,遠景儲量3000萬立方米。河道砂石。主要分布在青白江、毗河河道兩岸的彌牟鎮、祥福鎮、姚渡鎮和城廂鎮。僅毗河河道砂石儲量22.35萬立方米,遠景儲量200萬立方米以上。
森林資源
青白江區林業用地8643.7公頃,其中:有林地8490.7公頃(具體為林分3676.7公頃,經濟林2971.9公頃,竹林1842.1公頃);疏林地112.3公頃;灌木林地10.7公頃;苗圃地30公頃。四旁樹占地面積4057.1公頃,森林覆寫率33.23%。森林面積蓄積376231.7立方米,雜竹58930噸。區境内古樹名木有:黃葛樹、柏木、羅漢松、銀杏、大葉榆、黃連木、皂莢、枳具、香樟、茶樹、蘇鐵、無患子等。
人口
1949年末,青白江區總戶數38666戶,總人口170401人。新中國成立後,人民安居樂業,醫療衛生狀況逐漸改善,死亡率逐年降低,區内人口自然變動發生了很大變化。
1960年末,青白江區總戶數達47484戶,總人口215609人,其中男性119370人,女性96239人。當年出生人口2670人,人口出生率12.34‰;年内死亡人口7362人,人口死亡率34.03‰。當時正處于國民經濟嚴重困難時期,區内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21.69‰。
1981年初,青白江區總戶數達78005戶,總人口348796人,平均每個家庭戶4.47人。總人口中,男性179498人,占51.46%;女性169298人,占48.54%。性别比為(女性為100下同)106.20。總人口中,農業人口293178人,占總人口的84.05%;非農業人口55618人,占總人口的15.95%。1981年青白江區出生人口5490人,人口出生率為15.67‰,年内死亡人口2223人,人口死亡率為6.3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9.33‰,當年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896人。
1990年末,青白江區總戶數達105723戶,總人口374879人,平均每個家庭戶3.55人。總人口中,男性195192人,占52.07%;女性179687人,占47.93%,性别比例為108.63。總戶數中,農業戶86013戶,占81.36%;非農業戶19710戶,占18.64%。總人口中,農業人口304994人,占81.36%;非農業人口69885人,占18.64%。1990年出生人口4740人,人口出生率12.69‰,年内死亡人口2491人,人口死亡率6.67‰,人口自然增長率6.02‰,年末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956人。
1950~1975年間,除1959~1961年人口出生率較低外,其餘年度均在21.59‰至49.75‰之間。這個時期的人口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型。1976年,計劃生育在區内全面開展,人口的高自然增長逐漸得到控制。青白江區人口出生率從1975年的24.1‰,逐漸下降到1990年的12.69‰,實作了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長的現代人口再生産類型。
1949~1990年,青白江區共出生人口258539人,死亡人口106143人,自然增長人口152396人,機械增長人口52082人,共增長人口204478人。
2012年末青白江區戶籍人口41.34萬人,比上年減少0.04萬人。出生率為8.15‰,死亡率13.7‰,機械增長率2.9‰。
2017年全區出生人口4772人,人口出生率11.34‰;死亡人口4274人,人口死亡率10.15‰;人口自然增長率3.82‰。年末常住人口40.6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2.23萬人,鄉村人口18.44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4.65%,比上年提高1.55個百分點。[1]
民族
青白江有26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彌牟鎮、城廂鎮、紅陽街道和大彎街道,主要以回族為主,是川西最大的回族群衆聚居地,另有土家族、彜族、藏族、滿族、苗族、壯族、蒙古族、白族、土族、侗族、瑤族、傣族、哈尼族等其他少數民,呈散居形态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