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最近發現,事情并不是那麼簡單。這種tt的結構化思想雖然好,不過并不夠。
graphic things
事物之間都是存在聯系的。很多事情并不能簡單的按照tree這樣直接劃分開。在多個分支上的“子事情”會有很多聯系。這種關系,應該是更複雜的結構:“圖”!……這才是現實中的事情。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現在你要管理10個人,這10個人的職責是劃不清楚的,那麼,你如何管理好他們使得資源能夠最大的利用呢?
tt的思想的确是十分比較符合我們人的思維的,使用這個模式,你可以把你的事情組織得很好,有條理,講重點。但是卻不能把一個極其複雜的事情(圖)理清楚。是以,如何把這樣的事情分解成一個一個“低耦合”的樹,就是最重點的難點。
可惜的是,我現在也還沒有想清楚這些模式之間的關系,是以隻有:
未完待續……
:(
另外,同僚寫的這篇文章不錯:
<a href="http://www.cnblogs.com/muhongxing/archive/2009/12/22/1628782.html">思維導圖分享</a>
================20100721========================
結構化思維?
思維要有結構,但不總是樹型的。樹型思維,其實也是各種結構中相對簡單的。其它的思維結構還有,類似于現實事件中的其它結構:
線性結構,
圖結構;
延伸一下,可能還會有
三維空間結構、
四維結構(帶時間)。
我相信,很多的人隻能處理線性結構、二維表結構、樹結構。但是不幸的是,現實中很多事情是更複雜的圖結構。是以,我們在思維的時候,可以借鑒《資料結構》中所說的,這樣來思考:
先弄明白你要思考的目标事物的結構特征;使用對應結構輔助的方法或工具(最好是軟體)進行分析。
如果沒有對應的工具或方法,或者你覺得這個結構做起來太複雜了,那麼你就需要:結構分解、結構簡化。一般的分解及簡化方法,參見:《資料結構》。 :)
很慶幸,資料的結構 和 思維的結構 是那麼的相似!!當然了,我們平時大多數情況下思考的東西,其實就是在腦子裡的各種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