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歲就獲得梅花獎,程派傳人遲小秋,人美才藝高

作者:聽戲APP

11歲的遲小秋在阜新戲校是全班嗓子最好的。性格堅韌加上自身天賦,她很快成為老師重點培養的對象。遲小秋堅持每天比同學早起半小時吊嗓子,練習跑圓場時别人不停自己絕不停下,“大家都你追我趕,最後跑完發現汗水從上身一直淌到腰下。”她回憶道。

遲小秋:當代平劇名家,程派藝術傳人。國家一級演員,北京平劇院領銜主演、青年團團長。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協常委。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65年生于遼甯省阜新市,1977年入遼甯阜新戲校學戲,1981年開始跟随程硯秋大師嫡傳弟子王吟秋先生學習程派,1983年4月1日在北京正式拜師,改名“遲小秋”,19歲便榮獲中國戲劇界最高獎項“梅花獎”。被著名劇作家翁偶虹喻為“程派标準傳人”,當今平劇程派藝術的領軍人物。她唱做俱佳,舞台功力深厚,享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和造詣。

1981年,遲小秋戲校畢業後來到上海跟程硯秋嫡傳弟子王吟秋學戲。一開始,她隻是每天搬着小闆凳作為旁聽生看着老師教戲,直到有一天被師父突然叫道“那小孩,你走走”。她随即走了一遍程派經典曲目《鎖麟囊》中“怕流水”的演唱和身段,王吟秋發現了她的天賦。在師父的悉心傳授下,遲小秋在藝術上的成長突飛猛進。1984年,年僅19歲的她獲得了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項“梅花獎”。

19歲就獲得梅花獎,程派傳人遲小秋,人美才藝高

“我師父怎麼教的我,我就怎麼教你們”,這是王吟秋對徒弟們說得最多的話。如今,遲小秋也踐行着這樣的傳統。作為北京平劇院青年團團長,遲小秋始終以“傳幫帶”的傳承方式,擔負着培養新一代平劇演員的重任。當她發現有天賦的學生時,她自己主動錄制表演視訊音頻發給他們,一出《鎖麟囊》的戲,細到每一個眼神、水袖的柔中有剛、掀轎簾時的内心活動,遲小秋都毫無保留地傾囊傳授。“我希望自己在傳道受業上不要怕辛苦,我認真地教給他,他以後可能會再教給别人,這樣我就心安了。”遲小秋說道。

平劇博大精深,成角兒率極低,“唱念做打”每一項無不需要長年累月的紮實練習。面對青年演員們普遍渴望早日成名的心态,遲小秋總是用自己的經曆告誡學生“靜下心,沉住氣”。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由于平劇整體的不景氣,早早成名的遲小秋也面臨無戲可演的局面。她一個人住在遼甯破舊的平房裡,身邊的同行紛紛轉行唱起了流行歌曲,四處走穴,遲小秋陷入迷茫與彷徨。為了一年僅有的幾場演出,她與劇團上司親自去到各個工會社群賣票,但每次劇場裡的觀衆還是稀稀拉拉。

遲小秋仍在堅守,劇團被停止了供電,她每天就點着昏暗的蠟燭堅持排練。劇團在一個荒涼的山坡上,朋友們說她“就像個道姑一樣,天天在這裡除了練功就是寫字”。“那個時候其實堅持是很難的,遇到挫折也會很痛苦,會很煎熬。但是學戲就是學做人,要沉下心來,一步一個腳印,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遲小秋說道。

正是這樣的堅持迎來了轉機。随着國家層面的重視推廣和市場化的發展,平劇開始在年輕人中間越來越受到歡迎,尤其是近幾年來遲小秋發現劇院裡“黑頭發”越來越多了。在重大節假日,遲小秋在國家大劇院、梅蘭芳大劇院和長安大劇院同時挂出水牌,每場都會爆滿。

作為平劇的傳承者與推廣者,遲小秋将向年輕人推廣平劇看成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要給年輕人創造接觸平劇的機會,而不是靠平劇一味地改變去迎合。要以藝術精品,讓更多的觀衆和青年人走進劇場。”她說道,“平劇任何的創新是深入思考過後,有理有據地改變,而不是為了迎合而改變。像有些人恨不得把搖滾納入平劇,這樣老的觀衆也失去了,新的觀衆也吸引不了。”

40年前,那個憧憬着阜新戲校的遲小秋絕想不到,有一天自己會接過傳承和弘揚平劇藝術的大旗。遲小秋感慨着歲月的變化,她幻想着有一天自己唱不動了從舞台上退下時,觀衆如果能說一句,“遲小秋為傳承平劇做出過貢獻”,至此足矣。作為當代平劇程派藝術的領軍人物,遲小秋認為對前輩的繼承不是靠說空話,更不能光享受前輩留下的這份遺産,而是要做更多實實在在的事。“我的責任和擔當,就是根據自己的了解和自身條件,為程派藝術的傳承和發揚盡最大的努力。

(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