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杭州“生姜哥”撞臉張譯,一年賣出800萬的姜中極品“愛馬仕”

作者:星星飛翔

五千年前的良渚人,在茅山種稻,在玉架山打造玉器。

茅山和玉架山的位置是杭州臨平老底子的小林鄉,幾年前,還有老百姓在小林種地,當地最出名的特産是“小林黃姜”。

北方産大姜,名氣最大的是山東萊蕪大姜;南方産小姜,姜味濃郁、顔色黃亮的小林黃姜,算的上是姜中極品,北宋《太平寰宇志》、明代《本草綱目》都有記載。

杭州“生姜哥”撞臉張譯,一年賣出800萬的姜中極品“愛馬仕”

五千年前的茅山,水稻有沒有跟生姜輪作,我們無從考證,但長久以來,小林人一直在用生姜、水稻輪作的方式來進行農業生産。

杭州“生姜哥”撞臉張譯,一年賣出800萬的姜中極品“愛馬仕”

在這片曾經的生姜地上,在建的玉架山遺址公園明年完工,現在的小林鄉其實已經充分城市化,它隸屬于臨平區東湖街道,原産地小林黃姜的種植,今年剛北移到大運河南岸的田野裡。

小林種姜人徐建榮,長到特别像演《雞毛飛上天》的男主角張譯。這位生姜地裡土生土長的農二代,家裡祖祖輩輩都是種姜人。

杭州“生姜哥”撞臉張譯,一年賣出800萬的姜中極品“愛馬仕”

今年,徐建榮找到一塊好地,大運河畔的夜潮土,含沙量大,保濕能力強,很适合種姜。

11月初,新姜上市,清早起床,生姜地裡拔姜、去葉、裝箱……人們正在熱火朝天地勞動着。

這是徐建榮地裡今年第二次拔姜。

清明種姜,6-7月的嫩姜,做醋泡姜最好,貴的能賣到25元/斤,地裡有一半姜已在夏季出貨。

杭州“生姜哥”撞臉張譯,一年賣出800萬的姜中極品“愛馬仕”

秋天的菜姜,每叢已經長到2-3公斤重,是燒菜時去腥、提味、增香的不二選擇,采收之後恒溫儲存,可以一直賣到來年。

往年都是蔬菜便宜,生姜貴,今年行情逆轉,蔬菜漲,生姜的價格卻很親民。

徐建榮地裡的小林黃姜,目前收購價是3元一斤,大家在菜市場買大概是5元/斤,正宗小林黃姜已經進商超,接下來會陸續在世紀聯華、物美、盒馬上架銷售。

杭州“生姜哥”撞臉張譯,一年賣出800萬的姜中極品“愛馬仕”

右邊的是姜母

不管是嫩姜,還是菜姜,收姜的時候,每叢姜上都有一塊種姜,它是兩年生的,也叫娘姜或者姜母,可以單獨挑來賣給藥廠,姜母藥用價值高,是秋冬天做膏方的必備。

種姜10年,徐建榮地裡收集了很多地方姜品種。

他種來種去,還是覺得自家小林黃姜表現最好:“産量高,抗病性也更好。”

杭州“生姜哥”撞臉張譯,一年賣出800萬的姜中極品“愛馬仕”

過去,爺爺、爸爸種姜,開船去杭州賣姜,很受城裡人歡迎。

徐建榮記得:“過去每到10月,我和我爸都要睡在姜地裡守夜,因為經常有人來偷姜,當年賣得就是這麼俏。”

浙江有生姜栽培面積6萬畝,像省内比較有名的還有嘉興新豐姜,它在上世紀90年代通過審定,是浙江目前唯一拿到品種權的地方姜農家品種。

杭州“生姜哥”撞臉張譯,一年賣出800萬的姜中極品“愛馬仕”

千百年來,小林黃姜一直作為農家種流傳至今,徐建榮一直想為小林黃姜正個名,因為申請到品種權之後,可以更好地推廣和銷售它。

這些年,徐建榮在省内推廣了3000多畝小林黃姜。

杭州“生姜哥”撞臉張譯,一年賣出800萬的姜中極品“愛馬仕”

去年,有位山東菜農也來問他買種姜,那邊回報說今年種出了1萬斤的超高畝産,徐建榮很想去看看,礙于疫情遲遲沒動身。

徐建榮組建了小林黃姜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農戶一起勤勞緻富,而他自己這些年靠賣姜的年營收,已經達到800萬元。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施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