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主席坦承他年輕氣盛差點打毛澤覃,弟弟說“共産黨不是毛家祠堂”,主席深受觸動

作者:文彙網
主席坦承他年輕氣盛差點打毛澤覃,弟弟說“共産黨不是毛家祠堂”,主席深受觸動

毛氏三兄弟和母親的合影

毛澤東1923年在中共三大上被選為五位中央局委員之一,負責組織工作,還兼任中央局秘書,協助中央局委員長陳獨秀進行中央日常事務。當時中央的檔案需委員長和秘書聯合簽署才能發出;可見,毛澤東在30歲的時候,便幹起了黨内事實上的“二把手”。可一年後,他便離開了這個崗位,此後便在黨内政治生活中起起伏伏,屢受排擠和打擊。一直到1935年的遵義會議,才進入核心決策層。

遵義會議前毛澤東在黨内的境遇,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中共早期上司層變動不穩的特點。在早期上司層中,除陳獨秀作為主要建立人具有特殊地位外,其他參與決策的上司層人員,變化很大,很不穩定。這種情況,必然使中共早期上司層在上司能力上打些折扣。對此,鄧小平晚年曾談道:“遵義會議以前,我們的黨沒有形成過一個成熟的黨中央。從陳獨秀、瞿秋白、向忠發、李立三到王明,都沒有形成過有能力的中央。”

怎樣了解鄧小平說的不“成熟”和沒有“能力”?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體制,也就是說,那時候一群年輕的人上司一個年輕的政黨,對自身上司人的選擇還缺少成熟的機制。

從年齡結構看,在陳獨秀之後主導中央決策的,基本上是不到30歲的年輕人。瞿秋白、李立三先後主持中央工作時,分别是28歲、29歲。任弼時23歲時人中央政治局,24歲便擔任政治局常委。主導中央決策的王明、博古也大體是這個年齡,博古24歲便被推舉為黨内總負責人。作為革命家,這種年齡在信仰的激發下,敢想敢幹,具有充滿活力和激情的優勢。而作為政治家,卻正是經受曆練的時候,自然還不成熟。博古後來回顧自己擔任中央總負責人的心态時說,“當指定我做這個工作的時期,我并沒有感到不能擔任上司整個黨這樣的事情”,相反,“目空一切,看不起任何人,不請教任何人,覺得我比任何人都高明”。毛澤東比這批人年齡大一點,但那時的個性也是針尖對麥芒。1929年在紅四軍七大上,他擔任的前委書記一職被選掉,其中一個原因是大家感覺他有家長制作風,脾氣大。毛澤東後來也總結過當時自己的一些不足,比如,他曾講到中央蘇區時期有一次和毛澤覃因為工作發生争論,氣急處舉手就要打,毛澤覃說了一句“共産黨不是毛家祠堂”,對他觸動很大。不少親曆者在回憶中都說到,毛澤東的這種性格是在遵義會議後開始改變的。

——摘編自《中外書摘》2010年第三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