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76年周總理逝世,宋慶齡為何在中途憤然離開追悼會,還要辭職?憤而離場:宋慶齡聽不下去的讒言堅定的友誼:共産之路的同行者

1976年人民的好總理周總理離我們而去了,已然83歲的宋慶齡在養女的攙扶下,來到了醫院與周總理的遺體做了最後的告别,卻不想在背後竟然有人議論紛紛,以至于她異常生氣。

懷着沉重的心情,宋慶齡按耐住了自己憤怒的情緒,可她怎麼也沒想到,在幾天後的追悼會上,那些人竟然得寸進尺,以至于她最終被氣得憤然離場,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素來端莊沉靜的宋慶齡為何會如此憤怒?已經83歲的她,為何會不辭辛苦地來參加周總理的追悼會?他們兩人之間究竟有着怎樣的過往與友誼呢?

1976年周總理逝世,宋慶齡為何在中途憤然離開追悼會,還要辭職?憤而離場:宋慶齡聽不下去的讒言堅定的友誼:共産之路的同行者

1976年1月8日,人們敬愛的周總理去世了,舉國都陷入悲痛與哀悼之中,而當這個消息傳到宋慶齡的耳中的時候,她先是驚愕,然後是沉默,最終眼淚不自禁的就流了出來,

“國家又少了一個好幫手啊……”

要知道,彼時的宋慶齡已經83歲高齡了,身體也并不算很好,連路都走不穩,以至于不得不帶着兩個養女,讓她們攙扶着自己。

可即便如此,她依舊在1月10号下午來到了周總理去世的那個醫院,與周總理做最後的告别。

在醫院的時候,宋慶齡滿心都是好友離去的沉痛,以至于哪怕是旁人在悉悉索索的說些什麼,她也全然不在意。

1976年周總理逝世,宋慶齡為何在中途憤然離開追悼會,還要辭職?憤而離場:宋慶齡聽不下去的讒言堅定的友誼:共産之路的同行者

直到回到家中的時候,她才被人告知,原來那些說話的人都是在非議她,質疑她為什麼要帶着兩個“不相幹的人”去醫院,以至于宋慶齡聽到這話後頓時呼吸就急促了起來,生氣的說道,

“我老了,身體不行了,帶着兩個人攙扶我也不可以嗎?”

“再者說了,這兩個孩子當初也都是總理看着長大的,讓她們也一同與總理做最後一次告别,到底有什麼問題?”

想到生氣的時候,宋慶齡甚至想當面去與那些人争出個結果,隻不過最終她還是按耐住了自己的情緒,因為再過幾日就是周總理的追悼會了,在這期間他不想鬧的太過難看。

時間飛逝,轉眼間就到了1月15号,宋慶齡也早早地來到了周總理追悼大會的舉辦場所,向周總理緻以了最誠摯的追思。

1976年周總理逝世,宋慶齡為何在中途憤然離開追悼會,還要辭職?憤而離場:宋慶齡聽不下去的讒言堅定的友誼:共産之路的同行者

可就在活動剛剛結束的時候,宋慶齡又聽到周圍有人在小聲的議論,

“她是周總理是一派的。”

聽到這話,宋慶齡再也忍不下去了,以至于最終怒而離席,直接離開了追悼會現場。

回到家中,她更是委屈的說道,

“周總理一心為民,不曾謀半點私利,我與他也是幾十年的革命友誼,到哪裡都是見得了光的,怎麼就成了一派的?”

“我還是辭職吧,回上海養老,也省得惹人非議。”

聽到這話,一旁衆人皆是連忙勸阻,讓她不要沖動,而宋慶齡本人則是沉默,似是陷入了那段漫長而深刻的回憶中。

1976年周總理逝世,宋慶齡為何在中途憤然離開追悼會,還要辭職?憤而離場:宋慶齡聽不下去的讒言堅定的友誼:共産之路的同行者

宋慶齡與周總理的友誼,源于上世紀20年代于廣州的一次碰面,而碰面的紐帶就是孫中山先生和黃埔軍校。

當時孫中山先生是黃埔軍校的總理,宋慶齡是他的夫人,至于周總理則是黃埔軍校的政治部主任。

周總理對于宋慶齡是非常敬仰的,不僅因為她國母的身份,更是因為她不凡的談吐和演講能力,至于宋慶齡對周總理的評價同樣也很高,她在那一時期就說過這樣一句話,

“他很年輕,但是俨然已經是一位革命立場堅定 、旗幟鮮明、多才多藝、久經鍛煉的上司人了。”

這一時期,兩人之間的友誼還隻能算得上是互相欣賞,可是等到孫中山先生去世、宋美齡1927年奔赴莫斯科,尋求中國革命的勝利道路之後,兩人的友誼逐漸得到了升華。

1976年周總理逝世,宋慶齡為何在中途憤然離開追悼會,還要辭職?憤而離場:宋慶齡聽不下去的讒言堅定的友誼:共産之路的同行者

因為他們同樣都認可了共産主義,并不乏為之犧牲的勇氣,那一時期的宋慶齡,曾經公然宣稱道,

“唯有中國共産黨,才是中國内部革命力量中最大的動力。”

這既是二人革命友誼的開始,同樣也是宋慶齡和周總理等中共上司人深入合作的基石。

可就在宋慶齡決心投身于共産主義革命,并将之發揚光大的時候,變故發生了——老蔣發動了412反革命政變,上海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當時的局勢非常危急,以至于國民黨反動派甚至派遣特務24小時盯着宋慶齡,倘若不是因為宋慶齡是宋美齡的姐姐、孫中山的遺孀,那麼恐怕老蔣是決計不會放過她的。

可即便如此,誰也無法确定被獨裁野心蒙蔽了雙眼的老蔣,會不會做出什麼不可挽回的事情,是以當時宋慶齡的境地是非常危險的,可即便如此,她也沒有絲毫動搖,反而依舊是極為堅定的與我黨站在一塊。

1976年周總理逝世,宋慶齡為何在中途憤然離開追悼會,還要辭職?憤而離場:宋慶齡聽不下去的讒言堅定的友誼:共産之路的同行者

一轉眼到了1936年,宋慶齡帶着美國記者斯諾來到了陝北通路,幫助斯諾完成了《西行漫記》的書寫,這本書中對于紅軍25000裡長征的描寫,在世界範圍内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幫助我黨在國際上争取到了巨大的聲望。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我黨為了就當時的國内形勢向宋慶齡争取意見,而宋慶齡果然也表露了自己的真知灼見,

“國共合作是必須的,隻有把中國的力量團結到一塊,才能打敗侵略者!”

後來,我黨不僅取得了抗日戰争的勝利,而且取得了解放戰争的勝利,以至于宋慶齡相當欣慰,想要功成身退開始養老。

可是我黨當時了解到了,國民黨反動派正想劫持她離開上海,為了保護她的安全,同樣也是為了讓宋慶齡更好地幫助我黨開展工作,周總理特地給宋慶齡寫了一封信,甚至還讓自己的妻子前往上海去拜訪宋慶齡。

1976年周總理逝世,宋慶齡為何在中途憤然離開追悼會,還要辭職?憤而離場:宋慶齡聽不下去的讒言堅定的友誼:共産之路的同行者

信裡寫的東西并不多,可是卻深深地打動了宋慶齡,

“現全國勝利在即,新中國建設有待于先生指教者正多,敢借穎超專程迎迓之便,僅陳渴望先生北上之情。敬希今日命駕,實為至幸。”

此番話,不僅言語極為真摯,而且正好切中宋慶齡要害,以至于宋慶齡臨時改變主意,跟随鄧穎超前往了北京,親眼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

并在随後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時常與周總理一同協商國際以及國内的重大問題。

當時由于新中國飽受基本資本主義國家抹黑,是以周總理就想辦一份國際雜志來彰顯新中國的新風氣,新面貌,可是這份雜志該由誰來辦又成了一個問題。

在與宋慶齡協商過後,周總理最終将這個任務交給了宋慶齡,而宋慶齡也不負衆望,最終辦起了《中國建設》,将這份雜志發行到了全球150多個國家,大大改觀了許多國家對新中國的認識和印象。

1976年周總理逝世,宋慶齡為何在中途憤然離開追悼會,還要辭職?憤而離場:宋慶齡聽不下去的讒言堅定的友誼:共産之路的同行者

周總理雖然将辦雜志的任務交給了宋慶齡,但是他自己也依舊在時時關注,辦報5周年的時候,他甚至親自題詞來鼓勵大家,

“繼續做好同各國人民增進了解和友誼的工作!”

可以說,周總理與宋慶齡共同解決了我國早期的不少建設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建立了極為深厚的革命友誼。

也正因如此,在1976年1月8日得知周總理逝世的時候,宋慶齡才會如此悲傷,并随之寫下了《懷念周總理》一文,

“……周總理夫妻民,人民愛周總理。”

1976年周總理逝世,宋慶齡為何在中途憤然離開追悼會,還要辭職?憤而離場:宋慶齡聽不下去的讒言堅定的友誼:共産之路的同行者

是以念及與周總理的友誼,宋慶齡最終還是沒有因為一時的氣餒而辭職,隻是回到上海居住了一段時間。

然後又繼續投身于國家的建設事業,可以說正是由于周總理、宋慶齡這樣的人的不斷努力,新中國才能在短時間内實作複興。

向周總理、宋慶齡等人緻敬,向偉大的革命友誼緻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