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傑地靈西溪口

●羅聯浔

《尤溪縣志》記載人物39人,全縣268個村(居),其中一個村占了3人,這個村就是管前鎮西溪口村。

新中國成立後,尤溪縣在1989年4月出版了新版《尤溪縣志》,2009年出版了續志,共收入曆代人物39人,其中陳志榮、詹宣猷、詹啟元均是西溪口人。

西溪口村,地處管前鎮西部,距管前鎮政府8公裡、縣城47公裡,地形酷似楓葉,由祖厝洋、下洋、堆洋三個自然村構成。因境内有西溪從西向東流入洪坑村,溪出口處狹窄而得名,亦稱西坑口。

一祖成洋

西溪口村,現有人口1320人,其中90%是詹姓人家,源于尤溪縣新陽鎮高士村。除詹姓外,還有餘、夏、陳、羅等姓氏居住。曆史上,還有肖、楊、魏、朱、池、劉、謝、葉、黃、巫等姓氏,他們來自何方、如何發展、去往何處,大多無處可考,隻留下一些遺迹和口頭傳說。

西溪口村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始于詹姓始祖小四公,即從元末開基西溪口算起,至今已600多年。

據《河澗郡詹氏族譜》記載,元朝末年,小四公因避亂攜妻鮑昌娘從尤溪十九都高士石龜下寮遷居二都西坑洋(今鴨墓村)鐵爐墘。明洪武元年(1368年),小四公在一都西溪洋(今西溪口祖厝洋)綿竹林放牛。綿竹林,為自北向南的溪流沖刷而成的小沙灘,位于溪的西面,牛很喜歡這裡,每次停留都不肯走。

随着時間的推移,小四公的牛越來越壯。一天傍晚,一頭母牛即将臨盆,趕不回去,急壞了小四公。于是他與溪對面的謝家協商,懇請将綿竹林作為他落腳的地方,以便母牛産仔。作為西溪洋大姓,謝家根本看不上對岸的小沙灘,二話不說就将小沙灘送給了小四公。

當天晚上暴雨如注,謝家想也該詹家倒黴,第一天定居就下這麼大的雨,茅屋、母牛肯定被暴漲的溪水沖走了。誰知第二天起來,發現小溪改向東面,而西面的小沙灘變成了一大塊平地。

小四公經過一夜的驚恐不安,最後得以平安無事,于是與兒子西莊公合議在此建房,即德裕堂,成為詹氏開基西溪口的祖祠。小四公成為西溪口詹氏的始祖,西莊公成為定居西溪口的第一代。

600多年來,從西莊公繁衍至今已二十四代1200餘人,人才輩出,西溪洋也因有詹氏祖厝,被人們改稱祖厝洋。

下洋有墟

每次和朋友們到管前鄉村行走,都要路過西溪口下洋。一到這裡,我就覺得豁然開朗。

308省道穿境而過,是尤溪通往沙縣、三明、永安的途經之地。民居、糧庫、飯店、農貿市場沿路展開,長200餘米,每逢墟日人擠人,相當繁華。

管前人都說,下洋人不簡單。詹啟元就是下洋人,其父詹廷煌就很善于經營。為躲避匪亂,他在石榴坵祖房邊上建了一座土堡——石榴堡,占地300平方米,可以躲幾十人。最奇特的是,不論西溪漲多大的洪水,水位都不會超過石砌的牆基,是以土堡從未被水浸泡。

村黨支部書記詹連生說,解放前,西溪口就是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長期有閩南來賣菜籽、浙江來賣小商品的遊販逗留。 村裡也有商販往返于墟市擺攤,将八字橋生産的土紙販賣到新橋、城關等地,再販回日用品。現在老村部的左邊進堆洋的小溪下方,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建有單孔石拱橋,橋頭旁曾有藥鋪、食雜店和客棧等,就是人來人往的集散地,是以被叫作“拱橋頭”和“客店仔”。

雖然是交通要道,有商販停留,但原先西溪口沒有開墟設市,村民都是到隔壁的馬坪墟購買日用品。省道開通後,交通地理優勢更加凸顯,停留的客車、人流激增,1995年途經西溪口的班車每日往返達30多班次。

1994年,西溪口村投資7萬元建成西溪口農貿市場,建築面積700多平方米,從此開啟了西溪口墟市,确定每逢陽曆三八日開墟。有來自管前、八字橋、新陽以及周邊大田縣、沙縣,甚至三明等地的商賈雲集于此,互通有無。

詹連生說,西溪口墟市的貿易量僅次于管前墟,最高峰時可日銷售豬29頭,上世紀90年代每年就可收取攤位管理費萬餘元,成為村财的主要收入。墟市不僅使村民生活友善,而且激發了村民經商意識,他們紛紛做起生意,生活水準逐漸提高。

因為經商,下洋的岬坵産生了一個大力士。民國時期,詹以杉與詹著輝是好兄弟,據說都會國術,常年結伴外出做生意,一次意外,詹著輝幫了詹以杉,為了感謝詹著輝,就把三子詹正堂過繼給詹著輝,改名詹進堂。詹進堂便得到了兩家的真傳,長大後身高1.8米,高大魁梧,成為村裡的第一大力士。

其孫詹華洧說,村裡一次打白粿,堂兄弟們問他:“你力氣大,是否可以一個人搬動打白粿的石臼(重達200公斤)?”結果他雙手抓住石臼兩側,從地面把石臼舉到頭頂,連舉了十餘下。村裡需要大力氣的活,他都當仁不讓沖在最前面。其後代也都力氣比一般人大,以緻岬坵成為大力士的代名詞。

堆洋印象

堆洋位于西溪口西部,三面環山,西高東低。整個洋面地勢平坦,東面入口較窄,西頭則開闊。村民詹華裕說,過去村民居住集中,房屋相連,遠看好像堆在一起,故取名堆洋。

我們一行先到下洋,再到祖厝洋,最後才到堆洋。堆洋給我的印象是——一片巨大的綠地毯。

盛夏時節,正是萬物蓬勃生長之時。150畝墨綠的稻田,連成一片,沿着長條形的堆洋峽鋪展開來。從西向東落差20米、長1100米左右,南北寬80米至120米不等,有如一塊巨大的地毯緩緩鋪開,熨帖平整。

這塊平整的田,是1973年管前公社抽調東上、村尾大隊民工50多人,協助平整的标準化良田。在那人挖肩挑、闆車推的年代,可謂工程浩大。

詹華裕說,沒有平整之前是梯田,當年平整時把高的田挖低,通過填松木把低的田墊高。為了平整标準化良田,将北邊的堆洋溪改到南邊的山腳下,花費了很大的力氣。

堆洋有這樣一塊巨大的“綠地毯”,得益于“農業學大寨”。據《西溪口村志》記載,西溪口村冷、爛、梯田多,1964年起開展“農業學大寨”,從1964年至1976年以改土治水為中心,對這些冷爛低産田進行綜合治理。除了堆洋外,全村在後洋頭、下頭坪、溪東、海丘4地,擴墾田地面積40多畝。

在這平整的堆洋,村民大多靠北沿山建房,從西頭向東一線拉開,聚集400多人。葉洪就是堆洋人,他家的房子、池塘早已成了良田。

詹華裕帶我們走到堆洋巫旁崙,指着路下方的一片田說,這是葉洪的故居遺址,據說其房前有7口池塘連成一片。傳說,葉洪因在秀峰(管前鎮柳塘村的秀峰亭)打工。他聽說秀峰的風水很好,于是偷偷将祖先的骨灰絞在白灰裡,塗抹在秀峰金銮殿的葫蘆頂上。金銮殿建成不久,他果然發達,在堆洋購置了大量田産,凡是他的田産,都在田埂底部砌上石頭,并在田埂上種蘆竹,以此做記号。是以,在管前秀峰一帶流傳着“要叫葉洪富,秀峰做祖墓;要叫葉洪敗,秀峰再翻蓋”的民彥。

葉洪如何發家,又如何衰敗,已無可考。如今,秀峰亭早已幾度翻建,規模不斷擴大,而曾經發達的葉洪,也已成為曆史故事。

人才輩出

“天成鱗甲隐沙潭,來自昆明苔色蘭。雷雨任衆施變化,朝朝暮暮吐青岚。”這是明朝詹谟對村裡兩尾石鯉相會的描寫。傳說西溪口村有兩尾大石鯉,一尾在水尾龍村河中,一尾在祖厝洋溪邊,他們每日正午時分遊到詹氏祠堂門口相會。

傳統文化中,對鯉魚一直寄予美好願望。西溪口石鯉相會的傳說,寄托着西溪口人“鯉魚躍龍門”的美好願景。

在西溪口村,有文字資料記載的辦學曆史,可追溯到清乾隆十五年,詹氏祠堂建成後,就在祠堂裡設立了書院。村裡始終重視教育,人才輩出,其中最為傑出的當為《尤溪縣志》記載的陳志榮、詹宣猷、詹啟元。

陳志榮,上世紀20年代中期培育出了水稻良種“後溪赤”。在同等條件下栽培,單産比當時良種“青水早”高25%-30%。他不但不保守秘密,而且大力推廣,對來換種的農民兄弟均以等量谷子兌換。後來,還推廣到現在的管前鎮、八字橋鄉各地,約有60%的水田種植。沙縣、大田縣也有一些鄉村推廣種植。群衆為紀念陳志榮,就叫這個良種為“後溪赤”“阿榮種”。

詹宣猷,民國時期,曾先後擔任建瓯縣長、尤溪縣長。1949年5月中旬,他加入盧興榮起義行列,參與尤溪和平解放工作。詹宣猷一生緻力于文化教育事業,1916年籌建管前區立高等國小,1934年3月起任尤溪縣立初級中學校長3年,1938年協助保護福州鼓山湧泉寺佛經刻版運移至尤溪,使其免遭日本侵略軍的破壞。

詹啟元,比詹宣猷小14歲,卻有着相似的經曆,都先後擔任尤溪國中校長、為尤溪和平解放做出積極貢獻,也都一生緻力于文化教育事業。1937年9月,他接替詹宣猷擔任尤溪國中校長時,發現曆屆隻招男生,未收女生,感到不妥,即向有關上司建議改為男女兼收,首批錄取女生6人。1951年在鎮壓反革命運動中,他被錯捕錯判,1980年3月才得到平反恢複公職,1983年當選為尤溪縣人大代表。

《西溪口村志》和《河澗郡詹氏族譜》還記載了詹良七、詹仕、詹正心等人物傳記,也記載着擔任縣丞、主簿、經曆、典史等人員和太學生、貢生、秀才等數十人的名錄。600多年來,從西溪口走出來的人才之多、比例之高,在管前鎮實屬翹楚。

離開西溪口,同車的詹華洧說,村裡正在建設環村公路。這讓我着實吃驚,畢竟第一次聽說村級“環城公路”。我想人傑地靈的西溪口的确與衆不同,這或許會成為一項新的創舉。

來源: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