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杰地灵西溪口

●罗联浔

《尤溪县志》记载人物39人,全县268个村(居),其中一个村占了3人,这个村就是管前镇西溪口村。

新中国成立后,尤溪县在1989年4月出版了新版《尤溪县志》,2009年出版了续志,共收入历代人物39人,其中陈志荣、詹宣猷、詹启元均是西溪口人。

西溪口村,地处管前镇西部,距管前镇政府8公里、县城47公里,地形酷似枫叶,由祖厝洋、下洋、堆洋三个自然村构成。因境内有西溪从西向东流入洪坑村,溪出口处狭窄而得名,亦称西坑口。

一祖成洋

西溪口村,现有人口1320人,其中90%是詹姓人家,源于尤溪县新阳镇高士村。除詹姓外,还有余、夏、陈、罗等姓氏居住。历史上,还有肖、杨、魏、朱、池、刘、谢、叶、黄、巫等姓氏,他们来自何方、如何发展、去往何处,大多无处可考,只留下一些遗迹和口头传说。

西溪口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詹姓始祖小四公,即从元末开基西溪口算起,至今已600多年。

据《河涧郡詹氏族谱》记载,元朝末年,小四公因避乱携妻鲍昌娘从尤溪十九都高士石龟下寮迁居二都西坑洋(今鸭墓村)铁炉墘。明洪武元年(1368年),小四公在一都西溪洋(今西溪口祖厝洋)绵竹林放牛。绵竹林,为自北向南的溪流冲刷而成的小沙滩,位于溪的西面,牛很喜欢这里,每次停留都不肯走。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四公的牛越来越壮。一天傍晚,一头母牛即将临盆,赶不回去,急坏了小四公。于是他与溪对面的谢家协商,恳请将绵竹林作为他落脚的地方,以便母牛产仔。作为西溪洋大姓,谢家根本看不上对岸的小沙滩,二话不说就将小沙滩送给了小四公。

当天晚上暴雨如注,谢家想也该詹家倒霉,第一天定居就下这么大的雨,茅屋、母牛肯定被暴涨的溪水冲走了。谁知第二天起来,发现小溪改向东面,而西面的小沙滩变成了一大块平地。

小四公经过一夜的惊恐不安,最后得以平安无事,于是与儿子西庄公合议在此建房,即德裕堂,成为詹氏开基西溪口的祖祠。小四公成为西溪口詹氏的始祖,西庄公成为定居西溪口的第一代。

600多年来,从西庄公繁衍至今已二十四代1200余人,人才辈出,西溪洋也因有詹氏祖厝,被人们改称祖厝洋。

下洋有墟

每次和朋友们到管前乡村行走,都要路过西溪口下洋。一到这里,我就觉得豁然开朗。

308省道穿境而过,是尤溪通往沙县、三明、永安的途经之地。民居、粮库、饭店、农贸市场沿路展开,长200余米,每逢墟日人挤人,相当繁华。

管前人都说,下洋人不简单。詹启元就是下洋人,其父詹廷煌就很善于经营。为躲避匪乱,他在石榴坵祖房边上建了一座土堡——石榴堡,占地300平方米,可以躲几十人。最奇特的是,不论西溪涨多大的洪水,水位都不会超过石砌的墙基,因此土堡从未被水浸泡。

村党支部书记詹连生说,解放前,西溪口就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长期有闽南来卖菜籽、浙江来卖小商品的游贩逗留。 村里也有商贩往返于墟市摆摊,将八字桥生产的土纸贩卖到新桥、城关等地,再贩回日用品。现在老村部的左边进堆洋的小溪下方,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建有单孔石拱桥,桥头旁曾有药铺、食杂店和客栈等,就是人来人往的集散地,因此被叫作“拱桥头”和“客店仔”。

虽然是交通要道,有商贩停留,但原先西溪口没有开墟设市,村民都是到隔壁的马坪墟购买日用品。省道开通后,交通地理优势更加凸显,停留的客车、人流激增,1995年途经西溪口的班车每日往返达30多班次。

1994年,西溪口村投资7万元建成西溪口农贸市场,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从此开启了西溪口墟市,确定每逢阳历三八日开墟。有来自管前、八字桥、新阳以及周边大田县、沙县,甚至三明等地的商贾云集于此,互通有无。

詹连生说,西溪口墟市的贸易量仅次于管前墟,最高峰时可日销售猪29头,上世纪90年代每年就可收取摊位管理费万余元,成为村财的主要收入。墟市不仅使村民生活方便,而且激发了村民经商意识,他们纷纷做起生意,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因为经商,下洋的岬坵产生了一个大力士。民国时期,詹以杉与詹著辉是好兄弟,据说都会武术,常年结伴外出做生意,一次意外,詹著辉帮了詹以杉,为了感谢詹著辉,就把三子詹正堂过继给詹著辉,改名詹进堂。詹进堂便得到了两家的真传,长大后身高1.8米,高大魁梧,成为村里的第一大力士。

其孙詹华洧说,村里一次打白粿,堂兄弟们问他:“你力气大,是否可以一个人搬动打白粿的石臼(重达200公斤)?”结果他双手抓住石臼两侧,从地面把石臼举到头顶,连举了十余下。村里需要大力气的活,他都当仁不让冲在最前面。其后代也都力气比一般人大,以致岬坵成为大力士的代名词。

堆洋印象

堆洋位于西溪口西部,三面环山,西高东低。整个洋面地势平坦,东面入口较窄,西头则开阔。村民詹华裕说,过去村民居住集中,房屋相连,远看好像堆在一起,故取名堆洋。

我们一行先到下洋,再到祖厝洋,最后才到堆洋。堆洋给我的印象是——一片巨大的绿地毯。

盛夏时节,正是万物蓬勃生长之时。150亩墨绿的稻田,连成一片,沿着长条形的堆洋峡铺展开来。从西向东落差20米、长1100米左右,南北宽80米至120米不等,有如一块巨大的地毯缓缓铺开,熨帖平整。

这块平整的田,是1973年管前公社抽调东上、村尾大队民工50多人,协助平整的标准化良田。在那人挖肩挑、板车推的年代,可谓工程浩大。

詹华裕说,没有平整之前是梯田,当年平整时把高的田挖低,通过填松木把低的田垫高。为了平整标准化良田,将北边的堆洋溪改到南边的山脚下,花费了很大的力气。

堆洋有这样一块巨大的“绿地毯”,得益于“农业学大寨”。据《西溪口村志》记载,西溪口村冷、烂、梯田多,1964年起开展“农业学大寨”,从1964年至1976年以改土治水为中心,对这些冷烂低产田进行综合治理。除了堆洋外,全村在后洋头、下头坪、溪东、海丘4地,扩垦田地面积40多亩。

在这平整的堆洋,村民大多靠北沿山建房,从西头向东一线拉开,聚集400多人。叶洪就是堆洋人,他家的房子、池塘早已成了良田。

詹华裕带我们走到堆洋巫旁崙,指着路下方的一片田说,这是叶洪的故居遗址,据说其房前有7口池塘连成一片。传说,叶洪因在秀峰(管前镇柳塘村的秀峰亭)打工。他听说秀峰的风水很好,于是偷偷将祖先的骨灰绞在白灰里,涂抹在秀峰金銮殿的葫芦顶上。金銮殿建成不久,他果然发达,在堆洋购置了大量田产,凡是他的田产,都在田埂底部砌上石头,并在田埂上种芦竹,以此做记号。因此,在管前秀峰一带流传着“要叫叶洪富,秀峰做祖墓;要叫叶洪败,秀峰再翻盖”的民彦。

叶洪如何发家,又如何衰败,已无可考。如今,秀峰亭早已几度翻建,规模不断扩大,而曾经发达的叶洪,也已成为历史故事。

人才辈出

“天成鳞甲隐沙潭,来自昆明苔色兰。雷雨任众施变化,朝朝暮暮吐青岚。”这是明朝詹谟对村里两尾石鲤相会的描写。传说西溪口村有两尾大石鲤,一尾在水尾龙村河中,一尾在祖厝洋溪边,他们每日正午时分游到詹氏祠堂门口相会。

传统文化中,对鲤鱼一直寄予美好愿望。西溪口石鲤相会的传说,寄托着西溪口人“鲤鱼跃龙门”的美好愿景。

在西溪口村,有文字资料记载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清乾隆十五年,詹氏祠堂建成后,就在祠堂里设立了书院。村里始终重视教育,人才辈出,其中最为杰出的当为《尤溪县志》记载的陈志荣、詹宣猷、詹启元。

陈志荣,上世纪20年代中期培育出了水稻良种“后溪赤”。在同等条件下栽培,单产比当时良种“青水早”高25%-30%。他不但不保守秘密,而且大力推广,对来换种的农民兄弟均以等量谷子兑换。后来,还推广到现在的管前镇、八字桥乡各地,约有60%的水田种植。沙县、大田县也有一些乡村推广种植。群众为纪念陈志荣,就叫这个良种为“后溪赤”“阿荣种”。

詹宣猷,民国时期,曾先后担任建瓯县长、尤溪县长。1949年5月中旬,他加入卢兴荣起义行列,参与尤溪和平解放工作。詹宣猷一生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1916年筹建管前区立高等小学,1934年3月起任尤溪县立初级中学校长3年,1938年协助保护福州鼓山涌泉寺佛经刻版运移至尤溪,使其免遭日本侵略军的破坏。

詹启元,比詹宣猷小14岁,却有着相似的经历,都先后担任尤溪初中校长、为尤溪和平解放做出积极贡献,也都一生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1937年9月,他接替詹宣猷担任尤溪初中校长时,发现历届只招男生,未收女生,感到不妥,即向有关领导建议改为男女兼收,首批录取女生6人。1951年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他被错捕错判,1980年3月才得到平反恢复公职,1983年当选为尤溪县人大代表。

《西溪口村志》和《河涧郡詹氏族谱》还记载了詹良七、詹仕、詹正心等人物传记,也记载着担任县丞、主簿、经历、典史等人员和太学生、贡生、秀才等数十人的名录。600多年来,从西溪口走出来的人才之多、比例之高,在管前镇实属翘楚。

离开西溪口,同车的詹华洧说,村里正在建设环村公路。这让我着实吃惊,毕竟第一次听说村级“环城公路”。我想人杰地灵的西溪口的确与众不同,这或许会成为一项新的创举。

来源: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