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網上有隻“蟹堅強”很火。它是一隻常見的肉球近方蟹,被當做飼料丢進了魚缸,然而它被魚啃光了“手腳”,還堅強地活着。
于是,飼主動了恻隐之心将它養了起來,最終“蟹堅強”在成功蛻殼後,所有的腿都長了回來,重獲新生。
蟹生不易啊
這聽起來是不是很神奇?
倒不是因為少見,這事要擱你,你可能根本等不到小螃蟹重生,早就讓它下肚了。
螃蟹:如果每次隻掰掉一條腿
為什麼“蟹堅強”可以十肢再生呢?其實不止螃蟹,與它同屬節肢動物的蝦、蜘蛛、昆蟲等都有一定程度的肢體再生能力。
如果螃蟹的腿被其他動物咬住不能掙脫,它往往會将這條腿從根部斷掉,以求迅速擺脫。斷口處會很快封閉,新的肢體會在斷裂處慢慢生長,逐漸形成一個包裹在幾丁質形成的囊中的結節,稱為“肢芽”。待到蛻殼時,肢芽擺脫了幾丁質囊的束縛,新的腿就伸展開來。新長出來的腿往往比原先的要小一些,要經過數次蛻殼才能恢複原樣。
小身子,大蟹腿
圖檔來源:圖蟲創意
雖然螃蟹有十條腿(包括蟹鉗),掉一兩條影響不算太大,但如果腿斷的太多就會直接影響螃蟹的覓食和運動能力,斷腿再生也需要消耗大量的營養。
需要多吃卻又跑不快,斷腿蟹的生活勢必會相當艱難。十肢全斷、毫無行動能力的“蟹堅強”如果是在海裡,早就成了其他動物的活罐頭了。
或者一不小心就上了桌
寫到這裡突然想起大學時在寝室魚缸裡養的一隻沼蝦,因為它總是捕食缸裡的孔雀魚,于是我掰掉了它的兩支鉗子。但每次它蛻殼後,鉗子又會長回來,于是又要重新掰一次……
那麼,如果我養一隻螃蟹,每次隻掰掉它的一條蟹腿吃,以後是不是就有源源不斷的蟹腿可以吃了?你别說,還真是這樣的事!美國生活着一種佛羅裡達石蟹(menippe mercenaria),每次捕獲它,隻能掰掉雄性石蟹的腿吃,然後再把它放生。
這大蟹腿一定很美味吧!
圖檔來源:florida fish and wildlife conservation commission
蜥蜴:半截尾巴甩你臉上
斷了胳膊腿還能再長出來的動物實在太多了,有些能再生的還不止胳膊腿呢!
很多蜥蜴在遇到緊急情況時都會斷尾求生,它們通過強烈地收縮尾部肌肉使尾巴斷裂,用脫落的尾巴吸引捕食者的注意力以趁機逃生,這種行為叫做“自切”。
斷了一截尾巴的蜥蜴
圖檔來源:reptilesmagazine.com
你想想,你正在和一個人打架,對方突然把自己胳膊擰下來扔你臉上,就問你怕不怕!!!
壁虎(沒錯,壁虎是蜥蜴中的一類)就因自切行為家喻戶曉,并且它們斷掉的尾巴還能再長出來,于是很多人以為壁虎日常斷尾巴玩兒。但如果我們真的能采訪一下壁虎,它肯定會告訴你:不到萬不得已它決不會輕易放棄尾巴。
有些種類的蜥蜴會将大量脂肪囤積在尾巴裡以備不時之需,尾巴就是它們随身攜帶的“保險櫃”,像常見的寵物蜥蜴豹紋守宮、肥尾守宮等種類的尾巴在囤積了足夠的脂肪,甚至能和腦袋一般粗,這可是一筆不小的積蓄。
看肥尾守宮這大胖尾巴
圖檔來源:ultimateexotics.co.za
蜥蜴通過自切逃生,相當于我們為了從窮兇極惡的劫匪手中逃命而把錢包扔了出去一樣,屬于“破财免災”。
像斷腿螃蟹一樣,斷了尾巴的蜥蜴也面臨着困難的處境:不光積攢的營養沒了,還需要耗費營養長新尾巴;少了尾巴這個平衡器官,運動變得不那麼靈活;還可能會因沒尾巴而受到同類的欺負。最可怕的是,萬一再遇到“劫匪”卻沒“錢包”可以丢……直到新的尾巴長出來之前它都必須小心謹慎過日子了。
這些聽起來是不是挺悲傷?還有更悲傷的,蜥蜴斷掉的尾巴是會動的!
下圖高能
不過目前還沒有搞懂為什麼會這樣,有可能是為了吸引捕獵者的注意力。
有些捕獵者會吃掉蜥蜴的尾巴,有些則不會。那沒被吃掉的尾巴就剩在那兒多可惜啊,是以,有的蜥蜴會回去吃掉自己的尾巴。
海參:“分屍”自己,防禦敵人
說起海參,我作為一個山東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蔥燒。
餓了
扯遠了,本篇不講海鮮烹饪。
海參與海星、海膽同屬棘皮動物,但是海星肉少皮厚、海膽雖黃多但刺也多,相比之下隻有海參軟趴趴的看着就好欺負,想吃它的絕不止我們人類。那海參在海底靠啥混呢?
除了靠自身的形狀和顔色搞僞裝、吐出麻醉性的黑色汁液混淆捕食者之外,海參主要靠“分屍”自己來防禦:
吐 “絲”
小魚:闊怕!
将體内的一種叫做居維氏管(cuvierian tubules)的組織吐出,居維氏管遇水迅速膨脹成管狀白色長條,不僅具有特殊氣味,還有很強的黏性,足以讓捕食者倒胃口。
吐 腸
腸子都給你了,放我走吧
圖檔來源:紀錄片《萬物滋養》
有些種類的海參在緊急時刻會把自己的腸子排出體外,腸子起到了與壁虎尾巴相同的作用,而如果腹中空空的海參僥幸脫身,過段時間又能長出一套新的腸子。
斷 頭
你不是想要我頭嗎?擰下來給你!!
有些海參在以上手段都沒起作用的情況下,會幹脆主動将自己的腦袋擰下來,甚至将自己分裂成好幾段,以求至少有一段能夠逃脫,在合适的條件下經過較長的時間,這些“參段”有的也能再長出腦袋,重新變回完整的一條海參。
海蛞蝓:這身子髒了不能要了
海蛞蝓是一類海生軟體動物,因為形似蛞蝓而得名,它們也有較強的再生能力。最近日大學學家發現有兩種囊舌目的海蛞蝓(elysia cf.marginata & elysia atroviridis)也可以在隻剩一個腦袋的情況下再長出新的身體。
一隻可可愛愛的海蛞蝓頭
圖檔來源:sayaka mitoh
最初人們發現,養在水箱裡的一隻海蛞蝓好像被“斬首”了,大家都以為它死定了,沒想到幾個小時後那個孤零零的海蛞蝓頭就開始進食藻類,并在随後的三個星期裡長出了新的身體。
而無頭的海蛞蝓身體雖然還能繼續存活數天至數月不等,但始終長不出新的腦袋來,最終還是要死掉。
斷頭三天後,海蛞蝓的頭部仍在繞着脫離的身體轉動。
而它們主動擰下自己腦袋的原因,卻與海參的斷頭并不一樣。經過觀察,海蛞蝓“自我了斷”的過程很慢,需要花上幾個小時才能身首異處,在加以人為刺激的情況下卻沒有海蛞蝓主動斷頭,故而不太可能像海參的斷頭一樣是一種逃命手段。
海蛞蝓會被一些小型甲殼動物寄生,科學家們認為這些擰下自己腦袋的海蛞蝓可能是為了擺脫身體裡的寄生蟲。在對比試驗中,82隻被寄生的海蛞蝓裡有3隻主動斷頭,其中2隻最終長出了新的身體,而沒有被寄生的64隻海蛞蝓無一斷頭。
兩種海蛞蝓的斷頭再生
然而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僅剩腦袋的海蛞蝓雖然能繼續進食,但它沒有消化器官啊!沒有消化器官如何吸收營養?長新身體的能量從何而來?難道要違反能量守恒定律?
原來這些小家夥“再生”階段的供能方式和平時不同。在僅剩頭部的情況下,海蛞蝓将吃掉的藻類中的葉綠體轉移到了自己體内,靠這些葉綠體進行的光合作用給自己的再生過程供能,相當于在内燃機被拆除的情況下臨時加裝了太陽能電池闆。
但因為吸收來的藻類葉綠體湊合着用幾天就會失效,這隻能作為一種臨時救急手段,長出新的身體後海蛞蝓還是要靠正常進食維生。
噢對了,有的海蛞蝓會順便吃吃同類。
暴風吸入
你裂了?渦蟲:我想怎麼裂就怎麼裂
海參的屁股絕了,可以吃飯、呼吸、拉粑粑!
可攻可受就算了,海兔群體交配真是沒眼看!
撰文 | 宋肖萌
微信編輯 | 謝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