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姜紅(煙台博物館)
資料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恐龍是已滅絕的古代生物。我們怎麼知道他們長什麼樣?正是幾代古生物學藝術家的不懈努力,使我們越來越接近恐龍的真實面貌。科學地恢複恐龍及其生活的世界并非易事。描繪古生物學的藝術家不是普通的藝術家。他們不僅具有高超的藝術素養,而且在古生物學、解剖學、生态學、地質學等方面有着深厚的知識積累。正是他們打開了通往史前世界的大門,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回到恐龍生活的史前時代。
從内到外的繭回收
古生物學家格雷戈裡·S·保羅修複的腕龍
當然,古生物學的恢複是從化石開始的。在古生物學家格雷戈裡·保羅(Gregory S.Paul)的腕龍系列修複圖中,你可以看到藝術家修複恐龍的簡單過程,從骨骼到肌肉,然後添加皮膚,使之成為恐龍活着時的樣子。
看似簡單的過程一點也不簡單。古生物藝術家必須很好地了解這個動物的骨骼并重建它,因為骨骼是基礎,所有的器官、肌肉、皮膚和各種衍生物都附着或連接配接到骨骼上,就像房子的架構一樣。
古生物藝術家隻有清楚地了解古生物骨骼的結構,才能确定這種動物的形狀和合理的運動姿勢。
有了完整的骨骼,就有必要為其添加肌肉。對于古生物學家來說,有多少肌肉與骨骼相連并不困難。通過觀察活體動物肌肉的附着和分布以及化石骨骼的結構特征,古生物學家可以在骨骼中添加合理的肌肉和肌肉群。這聽起來很強大嗎?
讓人們認識史前巨人
查爾斯·奈特,他正在制作劍龍的模型
查爾斯·奈特19世紀70年代出生于美國。“恐龍”這個名字誕生才30年,人們對恐龍的認識仍然停留在史前蜥蜴的水準上。
奈特從小就被恐龍和其他古代生物深深吸引。同時,他表現出了巨大的藝術才華。由于美國在古生物學發現和研究方面的快速進展,奈特得以獲得許多有關恐龍的資訊。成年後,奈特開始為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繪制恐龍複原圖。他将自己的知識與最前沿的研究相結合,創作了大量經典的恐龍複原圖。
1897年,查爾斯·奈特繪制了《雷龍複原圖》。修複體的構成分為前景和前景兩部分:在場景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條雷龍,它的身體大部分不在池塘裡,脖子高高舉起,頭部的結構器官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從長遠來看,你可以看到一個完整的雷龍形象。全身各部位的形狀和比例一目了然,包括小頭、長頸、笨重的身體、蜿蜒纖細的尾巴和強壯的四肢。這隻霸王龍正在啃噬地上的植物,植食性的特征很明顯
奈特繪制的雷龍代表了科學界對19世紀末大型蜥腳類恐龍的認識。騎士的雷龍修複地圖不僅試圖恢複雷龍的外觀和生命,而且還恢複了雷龍的生存環境。無論遠處的叢林有多高,都忽略了附近池塘中漂浮的植物和水線的反射。
如果我們從今天對恐龍的了解來重新審視騎士的雷龍,确實有很多問題,比如不能擡起脖子,尾巴不能拖在地上。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100多年前古生物學研究水準的局限,這也标志着最早的恐龍複原圖上的時代,但無法撼動奈特複原圖的藝術性。
還原恐龍“暴君”的真面目
最經典的霸王龍複原圖像來自電影《侏羅紀公園》系列,但電影中的霸王龍實際上與真實的霸王龍不同。霸王龍長什麼樣?中國古生物學家趙闖用複原圖告訴你答案。
中國古生物學家趙闖的照片
趙闖畫的霸王龍頭部巨大,前窄後寬。從正面看,霸王龍的兩隻眼睛可以同時盯着你看,雙目視野重疊角度達到60°,這在大型食肉恐龍中是獨一無二的,說明霸王龍的視力非常好。霸王龍腦袋的另一個特征是它的嘴上長滿了可怕的大牙齒。這些牙齒不僅鋒利有力,而且具有可怕的破壞力。即使霸王龍閉上嘴,他的牙齒也會暴露出來。
趙闖畫的霸王龍手掌相對,脖子、背部和尾巴上都有毛發
除了它巨大的頭部,隻有兩個手指的“小手”也是霸王龍的标志。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趙闖畫的霸王龍的手是手掌對手掌的,而電影中的手掌向下恢複是錯誤的。與霸王龍的“小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它的後腿肌肉特别發達。事實上,在巨型食肉恐龍中,霸王龍擁有最長的後腿,這在複原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霸王龍的腿下面是它的大腳。它實際上是用腳趾走路的。用腳趾支撐這麼大的身體并不容易。
關于霸王龍是長鱗還是長發,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議。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覆寫着毛發的霸王龍複原圖。根據目前發現的化石證據,霸王龍的鱗片很長,而且是一種非常小而精緻的鱗片。從遠處看,霸王龍的皮膚是光滑的,而趙闖畫的霸王龍脖子、背部和尾巴上都有一些毛發。這種修複來自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的觀點,因為在這些地方發現了類似雞皮的皮膚結構。
看到趙闖畫的霸王龍,你有沒有感受到古代暴君的壓迫?這隻霸王龍的整個身體是基于最新研究的細節,但這不是一隻“決定性的”霸王龍。未來,随着更多的化石發現和對霸王龍的科學研究,霸王龍可能再次發生變化。
細節卓越大師
準确而美麗地複原恐龍是一件好事,但這對古生物學藝術家來說還不夠,因為他們會找到方法來展示恐龍的生存環境和恐龍之間的關系,是以有一個更大氣、更豐富的古代生态場景複原。
朱利葉斯·斯托尼繪制的史前水下世界
加拿大古生物學家朱利奧·斯通尼是一位善于表達古生态學偉大場景的大師。他還獲得了微生物學博士學位。在斯通尼看來,重建一個已經消失了數千萬甚至數億年的生态系統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首先,我們需要确定當時的地形和氣候,然後恢複植物群落作為背景,最後選擇将出現在恢複地圖中的動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閱讀大量的資料和咨詢專家,因為任何不應該出現的動物,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植物,都會破壞整幅畫。
知識鍊
恐龍公園群中不同恐龍的生态位劃分是朱利葉斯·斯托尼(Julius stoney)創造的具有代表性的古生态場景,展示了7600萬年前白垩紀晚期的恐龍世界。複原圖設定在清晨太陽升起時,霧尚未完全消散。環境處于森林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在構圖中,視野從左到右逐漸開闊,可以看到遠處的恐龍。從左到右,大場景中的恐龍有開蛟龍、賴氏龍、戟龍、標頭龍、衣原體龍和裝甲龍。這些恐龍不在同一平面上,而是排列在不同的層次上。
在繪制恐龍時,朱利奧·斯托尼還考慮了光線的影響。遠處的恐龍略顯模糊,而附近的恐龍細節豐富,身體暴露在陽光下的部位特别明亮。這幅巨大的古生物學場景在視覺表現上充滿了張力。觀看時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建築環境與恐龍充滿和諧,給人一種平靜的感覺。這一場景不僅是對古代生态場景的簡單還原,也是生态位分割的隐藏展示。例如,高大直立的賴氏龍和衣原體以高大的樹葉為食,四足長角龍和戟龍以灌木為食,低矮的標頭龍和盔甲龍以靠近地面生長的蕨類植物為食,不同種類的恐龍享受不同高度的食物,避免競争。
(責任編輯/黃英英藝術編輯/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