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香澡堂承載着老北京人怎樣的情懷?豐澤園的滋味如何幾十年來讓人念念不忘?“四大名旦”之師王瑤卿有哪些動人傳說?每年一本,每本10個故事。
數年下來,大栅欄街道石頭社群的“胡同故事彙”已經出到了第三本。老字号變遷、曆史知名人物、居民身邊的凡人善舉,這些充滿京味底蘊的生動故事,都在“故事彙”中被挖掘、記錄、儲存并傳揚。
“金雞未叫湯先熱,紅日初升客滿堂”,在不少老北京人心中,胡同裡的澡堂子是揮之不去的情思。對71歲的霍燕平老人而言,去天橋看表演和去澡堂泡澡,算得上以往休閑娛樂的兩大主流方式。
石頭社群小椿樹胡同西口與元興夾道相交處,“一品香澡堂”的牌匾銘刻在過街拱門上方,已風化得有些斑駁。“二樓是比較進階的雅間兒,洗一次價格不菲,還有夥計伺候。樓下是南北大長池子,分溫、熱、特熱三池,門口閃着霓虹燈。對面兒有一個窗戶連着門市部賣一些生活用品,夏天還有賣西瓜的……”澡堂雖已消逝,但從霍燕平的回憶中,仍可一窺半個多世紀前這裡熱鬧的時光。
而提及社群内依然紅火經營的老字号豐澤園飯店,大夥兒更是津津樂道。72歲的李永海在培英胡同住了一輩子,見證了豐澤園“高台階四合院”的最初樣貌。
與旁邊的昌德館相比,主打魯菜的豐澤園高檔一些,平民百姓去一次頗為難得。六、七歲那年,李永海跟着爸爸開了次葷,“好吃”的感覺讓他至今未忘:九轉肥腸、水晶肘子,濃香軟爛,即使是八十歲的老人,用嘴輕輕一“吸溜”,入口就化。金絲卷、銀絲卷個頭大,兩端露在外面的面條絲根根分明,嚼在嘴裡甜滋滋的……更令老人頻頻感歎的是,在那物質匮乏年代人們因品嘗美味而露出的滿足笑臉,以及那份簡單真切的快樂。
翻開《大栅欄石頭社群故事彙》,這些由老住戶、見證者講述的生動故事俯拾皆是。街角巷弄的平凡磚瓦因附着的往昔回憶而立體鮮活,更激起百姓濃郁的情懷與共鳴–
“通天教主”的後人王敬琥,深情追憶了大老祖王瑤卿如何從石頭社群走出,成長為傑出的平劇教育家,以及包括平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在内的“四大名旦”都曾師從于他的盛況。
1982年調到棕樹斜街國小執教的滿榮卿老師,将校舍描繪為“四層樓房,在平房區裡很是顯眼。據說蓋房用的是建人民大會堂剩下的料,工料都是最棒的,平平的水泥地面锃光瓦亮,是當時大栅欄地區條件最好的國小校了。”這座已經不複存在的國小,仿佛又透過字裡行間重制眼前。
“在北京人心中,大栅欄地區特别有名。收集這些故事,其實就是對社群文化的一種挖掘。”撫摸着三本裝幀精美的“故事彙”,石頭社群黨委書記李曉惠感慨連連。她坦言自己也沒有想到,這一項目能連做數年,且“老百姓的故事”越講越豐富。
李曉惠回憶,萌生搜集社群故事的念頭起源于2015年夏天,參加的一場社群營造教育訓練講到“社群文化地圖”的概念,讓她意識到文化其實是能夠凝聚人心的。1992年住到大栅欄,2000年擔任社群書記,李曉惠在胡同生活、工作了非常久,但不少事情也隻聽過大概,并不十厘清楚。“比如居委會現在的辦公小院,最早據說是瑞蚨祥的掌櫃送給閨女的陪嫁。其實很多東西是跟過去的事情有關聯的,就是我們不太知道。”
在李曉惠看來,石頭社群13條胡同,可以說每家每院都有故事。近年來随着住戶漸漸搬走,或者老人去世,也許這些資訊就斷了。“整理社群故事,是為了留存這些寶貴的經曆和感悟。也希望讓現在的住戶更了解社群曾經的人事物,提升對社群的認同感。”
想法有了,具體能不能做,如何做,還得從實推進。“結合着已經掌握的資源,我們把上了歲數比較了解情況、表達能力又比較強、家裡院裡可能有故事的人請到居委會來聊,同時也張貼了海報,在各個微信群發消息廣泛征集。”李曉惠坦言,起初大家都不确定出來的“故事彙”是什麼樣子,為了使内容覆寫面廣,有節奏感,就得盡量擴充話題領域。“我們打算一本書裡寫10個故事,征集階段就得了解近20個題材,然後再挑選、确定哪些更合适。”
故事主題定了,居民直白的追述又該如何落到紙上呢?社群廣泛發動資源,聯手多年在大栅欄地區進行實踐活動的清華大學信義社群營造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先河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等機構,請來高校志願者、專業社工、資深媒體人。幾個月裡,大夥兒走訪“目标居民”,反複修改稿件。到2016年初,第一本“故事彙”問世,“八大胡同自古名,陝西百順石頭城”終于有了民間版本的表達。
首期嘗試成功,“故事彙”再接再厲,繼續挖掘,二、三期又應運而生,最新一本是今年初秋才印刷完成的。每期印制了500冊,發放給社群居民免費閱讀。
浏覽目前的三十個故事,除了老字号老建築、曆史文化名人等内容,反映居民自身事迹的“凡人善舉”也占據着相當的分量,其中又以“石頭社群助老服務隊”的故事最為動人。除夕夜包餃子、端午節送粽子、生日時辦“party”……這支已經運作八年的居民志願隊伍,不僅彌補了兒女因忙于工作或在外地無暇關愛老人的缺憾,也完善了社群公共服務難以到達的細枝末節。
助老服務隊發起人、67歲的隊長楊淑香回憶,隊伍成立的契機,要追溯到2010年社群黨委召集居民積極分子開會,讨論如何開展“走百家門”活動。她從平日照顧家中長輩、鄰裡老人的經驗中感受到,老人最怕的是孤獨,于是便提出組建一支隊伍,陪老人“聊天”。
楊淑香的提議得到30多位退休大媽響應,在社群黨委支援下,大夥兒很快建立起“一個會長、五個分會長”的組織結構,并分組“承包”了12位重點老人。“基本都是80歲以上、無子女、低收入的,每周一次入戶,雷打不動。”楊淑香介紹,伴随助老服務隊不斷壯大,服務對象的年齡又放寬到75歲,最終達到了社群65歲以上,有需求老人的全覆寫。
當然,将肩上職責概括為“聊天”隻是大夥兒半開玩笑的說法。多年來,為所服務的老人提供陪伴之餘,買東西、做家務、打掃衛生等等,早已是隊員們的日常。這些被大家視作“舉手之勞”的瑣事太多太細,楊淑香也無意一一列舉。她更感慨的,則是自己和隊員們面對老人,心中時常湧動的純摯真情——
“隊員裡面有編織高手,給老人織了手套送去。有一天我們去老人家裡,發現老人在床上睡着了,戴着我們送的手套沒摘,看着就特别感動。”
“現在天氣就是指令,刮風下雨擔心老人害怕或者房子漏水,隊員微信群裡一約,就奔老人家了。有的老人看到我們忍不住哭,說‘我兒子還沒給我打電話呢,你們就來了。’其實我們為老人做的真的很普通,但他們那種領情,讓人特别有成就感,對他們再也放不下。”
在李曉惠看來,助老隊為社群老人提供切實幫助的同時,更帶動了整個社群的和諧親密。“以前雖說住在胡同,也就局限門口的幾家認識,打招呼頂多一句‘吃了嗎’。想組織做點什麼事兒還得勸,跟人說去吧,還能領塊肥皂呢。”她笑言,現在明顯體會到居民對社群活動積極性增強,甚至還有已經搬走的居民,坐着公共汽車回來參加活動。“形成了和諧親密的氛圍,大家自發自願,在給予的過程中得到充實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