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請關注“梨園雜志”微信公衆号。關注方法:打開微信,在微信搜尋框中搜尋“梨園雜志”或“梨園雜志”,找到梨園雜志公衆号,進入點選關注,浏覽更多精彩内容。</h1>
作者:小田
或謂陳德霖與王瑤卿,可稱現代青衣二傑,如須生之汪譚然,餘曰:“唯唯,否否。”汪譚二伶,唱法運嗓,吐字行腔,其純正神妙,皆足為後世法,德霖則繩守典型,不趨時尚,嗓音充裕,而運用得宜,嬌媚處若桃李始華,蒼勁處若松柏經雪,餘嘗以何子貞太史字拟之,雖雲天賦,半亦人力,惟于四聲一層未加深求,是其微疵。

陳德霖、王楞仙之《贈劍》
然試就其腔,正其倒字則韻味轉覺未若其醇厚。如《銀空山》“老爹爹”三字,德霖之二“爹”字,一唱陰平,一唱去聲,若改正,字雖正而韻味差矣。此等細節注意者極鮮,隻可與知者道耳。
總之德霖唱法高超,韻味醇厚,間有倒字,瑕不掩瑜。雖不能并駕汪譚,亦當超越孫、劉也。
瑤卿千伶百俐,制腔如探囊取物,随手拈來,功夫之深,運用之巧,頗足令人心折。
王瑤卿
所編各腔非不流利動聽,然韻味不若德霖之厚,故不耐久嚼,而喜用京字平仄,雖調上去二聲,往往适得其反。平心而論,仍是瑜多于瑕,雖非國手,亦非等閑輩所能望其項背也。
然青衣之于四聲正側及中州韻,向來不甚注重,而行腔變化亦無老生之廣,往往以腔字不能兼顧,而略事遷就,是不足為病也。
聞昔有名票友孫春山者,匠心獨運,所創各腔韻味醇厚,字音準确,有超凡入聖之妙,德霖師之未能盡得其傳,嘗為餘哼《武昭關》《教子》諸腔,皆非意想所能及。惜不能憶矣。
又林季鴻先生私淑紫雲,參以己意,其運嗓行腔亦有超越尋常之妙。嘗得其餘緒于某某二前輩,四聲五音與夫工尺配搭之妙,姑無論其最妙者,運嗓行腔能将劇中喜怒哀樂之情,曲曲傳出,非僅取其悅耳已也。
“同光十三絕”餘紫雲之《彩樓配》
據雲,林君每編一劇,斟酌字句,運調行腔,往往博采遍質,然後窮思經年,始得成就。其虛懷若谷而不苟且也如此,惜其不能盡傳也。
今之同志,有聰明博學如孫、林二公者乎?是吾旦夕馨香以祝者也。
(《戲劇月刊》1928年第1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