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明隻有400人守四行倉庫,為何被稱為“八百壯士”?

1937年8月13日,中日軍隊在上海地區展開血戰,史稱“淞滬會戰”。由于實力差距太大,會戰持續數月後,中國軍隊損失慘重。與此同時,日軍不斷得到兵員和物資的補充。為了掩護全軍撤退,展現抗日決心,國軍留下88師524團的400餘人,堅守四行倉庫。

明明隻有400人守四行倉庫,為何被稱為“八百壯士”?

四行倉庫坐落蘇州河西岸,以前是四家銀行金庫,是以得名。作為銀行金庫,它屬于鋼筋混凝土建築。整棟樓總計六層,牆壁厚度大,沒有重型火炮無法轟開,甚至坦克都撞不開。在戰鬥前夕,524團已經做好充分準備,還在外圍加強工事。

明明隻有400人守四行倉庫,為何被稱為“八百壯士”?

國軍選擇堅守四行倉庫,還有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它的東、南方向都是外國租借區。為了避免誤傷,引起國際争端,日軍不敢使用重武器對其進行攻擊。而迫擊炮等輕型火炮無法造成大面積殺傷。這也使得524團擁有堅固的防禦工事。

明明隻有400人守四行倉庫,為何被稱為“八百壯士”?

為了迷惑日軍,524團副團長謝晉元對外号稱守軍擁有800人。而日軍在上海地區兵力已經達到20萬。可以說,此戰是國軍800精銳對抗20萬日軍。日軍雖然人多,但是進攻無法全面展開,隻能采取添油戰法。524團守軍憑借地利,拼死堅守,打退日軍多次進攻。

明明隻有400人守四行倉庫,為何被稱為“八百壯士”?

戰鬥持續到11月1日,守軍才接到撤退指令。此戰作為淞滬會戰收尾戰,也彰顯出中國抗日決心。抗戰烽火早已遠去,也無法穿越時空回到那年那月,親眼目睹整場戰鬥經過。盡管如此,但是管虎導演新作《八佰》即将登上銀幕。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那時故事。

明明隻有400人守四行倉庫,為何被稱為“八百壯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