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資治通鑒》中,司馬光把東漢、曹魏、西晉作為王朝正統的延續,是以,我們所稱的“三國”,實際上跨越了司馬光眼中的這三個正統王朝。我認為,按照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寫法,廣義的“三國”,應該是從公元189年董卓篡政開始,整個中國就像煮沸的開水,一直到公元280年東吳滅亡,天下歸晉,曆時91年。按照曆史時期的劃分,三國時期,是從220年曹丕稱帝開始,到280年東吳滅亡,天下一統,曆時60年。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讓三國那段熱鬧的曆史家喻戶曉,千百年來經久不衰。但細細品來,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後的這段曆史,多少人還是覺得陌生,尤其是對長江以南的東吳政權,更感覺擰巴。這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羅貫中的刻意渲染。諸葛亮作為羅貫中筆下的第一主角,他的死,仿佛讓三國這段曆史的光彩逐漸黯淡了下來,緻使一部分人對三國後面的曆史感到無趣。
二是三國後期的曆史不夠精彩。諸葛亮死後,三國之間再無大戰。幾次較大的戰争主要是發生在司馬懿身上,比如東征公孫淵,平定幾次反司馬的内部叛亂,都不是發生在三國之間的。而相對較大的戰争,就是消滅蜀漢和東吳的戰争,恰好兩國又都以投降結束,缺少趣味性。
三是内部政治鬥争成為主旋律。不管是哪一個國家,内部的政治鬥争都成為各自的主要内容。曹魏内部司馬懿與曹爽的權鬥,蜀漢劉禅無能,宦官亂政,東吳更亂。
公元252年孫權死後,東吳政治混亂如麻,剪不斷,理還亂,讓吃瓜群衆看起來感覺很累。你想,從公元241年,東吳首屆太子孫登去世後,短短40年時間,東吳換了四位皇帝,孫權的女兒孫魯班攪亂政局引發二宮之争,諸葛恪、孫峻、孫綝(lín)等權臣亂政的戲碼輪番上演,怎麼看都覺得東吳的下半場太擰巴,有多少人願意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這樣一團亂麻的故事中呢?
我前面從東吳孫權晚年為何會引發二宮之争,重蹈漢武帝廢戾太子的覆轍 和“藍田生玉”的諸葛恪,榮于聰明,也死于聰明兩條主線切入,大緻梳理了東吳下半場的前一部分曆史。今天,作為東吳滅亡的“四部曲”的第三篇,再嘗試從孫皓的變态性格行為特點及其形成的原因入手,為大家梳理呈現東吳末期的混亂局面。為了便于捋清關系,看懂後面的故事,特意制作一張草圖《東吳皇族族譜(部分)》
孫皓是廢太子孫和的長子,出生于243年。如果沒有姑姑孫魯班的攪屎,孫權基本上就能隔代指江山了。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孫和妻室何姬)生男,權喜,名之曰彭祖,即皓也。”也就是說,孫和在世時,孫皓是非常喜歡他的,還特意給他取了個乳名叫“彭祖”。
可當别的小夥伴都在無憂無慮看喜洋洋與灰太狼的年紀,他的父親孫和,因為姑姑孫魯班攪屎,突然遭遇不幸。公元250年,孫和在二宮之争中被廢,貶為故鄣王,發配到了今天的浙江省安吉縣。但孫皓童年的噩夢才剛剛開始。公元252年,他們一家又被遷往長沙。
正當他們本以為可以遠離皇權争鬥,安度餘生時,宗族兄弟孫峻擅權,殘忍賜死孫和,孫和的老婆張妃也自殺殉情。孫皓的母親何姬說,如果你們都死了,這些孤兒誰來養?如果不是母親的苟且偷生和忍辱負重,孫皓可能也在混亂中成為孤兒,甚至遭遇更大的不幸。
是以,這樣的童年經曆,導緻他的性格扭曲,他變得獨立、自閉,對權力有着極度的欲望,但又不能有一丁點的外露。258年,孫峻扶持孫休即位,東吳換來稍縱即逝的太平,作為他的侄子,孫皓被封為烏程侯,在去往封地的途中路過西湖,一個江湖術士給他看相,說他将來前途不可限量,孫皓心裡暗自高興,卻又不敢表現出來。在沒有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力之前,他必須處處表現出謙恭謹慎的樣子,讓誰都覺得他是個不錯的小夥子。
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就在蜀漢劉禅投降的264年,吳王孫休卧病不起,臨死前托把時任丞相濮陽興叫到床邊,拉着他的手,把子孫托付給了他。然而,在東吳那個混亂的政治漩渦中,面對内外交困的複雜形勢,“吳人以蜀初亡,交趾攜叛,國内恐懼,欲得長君”,到底選誰作為新皇帝,朝廷之中卻頗有争議。孫皓作為廢太子的遺孤,卻成為最終的皇位繼承人。
這一定是有特别的緣分,我認為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血統純正。這個自然不必細說,古代選繼承人,都講究血統,孫皓,是前太子孫和的嫡長子,自然有資格成為候選人。
第二,孫權的隔代寵愛。剛才已經說過,孫權很喜歡孫皓,這讓他比其他候選人更能得到評委們的青睐。
第三,名聲不錯。按照《資治通鑒》中左典軍萬彧(yù)的說法,“皓之才識明斷,長沙桓王之俦也;又加之好學,奉遵法度。”意思是說,孫皓有才華,善于決斷,有當年長沙桓王孫策的風采,同時,他又熱愛學習,遵紀守法。
第四,年齡不大不小剛剛好。托孤丞相濮陽興主要是想找一個年齡合适,還要有一定的執政經曆的候選人,而此時的孫皓,剛好23歲,不大不小剛剛好,而且又當了幾年烏程侯,有較為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
基于以上四個原因,丞相濮陽興就去做朱太後的工作,想立孫皓為皇帝,朱太後不是個熱衷于後宮幹政的人,她認為選誰是大臣們為國家考慮的事,不管選誰,隻要不讓國家滅亡就行。于是,公元264年,孫皓就名正言順地成為東吳的皇帝。
三、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後開始卸下僞裝
從他當上皇帝的過程來看,他是個被上天眷顧的幸運兒,就像彩票中大獎一樣,他連彩票都沒買,隻是有人把一張一等獎的彩票送到他的手上。但是,他能成為皇帝,也有自己努力和隐忍的成分。
當上皇帝以後,那些擁立他登基稱帝的大臣,紛紛加官進爵,得到豐厚的賞賜。由于根基未穩,孫皓依舊需要繼續僞裝,表現出要立志做一名新時代傑出“後浪”的樣子。他關心民生,體恤百姓,打開糧倉赈濟災民,把宮女放出宮,允許他們嫁人,宮裡的奇珍異獸都放歸大自然。《資治通鑒》稱,孫皓即位初期,“當時翕然稱為明主。”
然而,正因為童年的不幸,讓他性格變得扭曲。在真正掌握至高無上的權力後,他那殘暴、淫亂的本性終于暴露出來。根據《資治通鑒》和《江表傳》的記載,“及既得志,粗暴驕盈,多忌諱,好酒色,大小失望,濮陽興、張布竊悔之。”
他的殘暴、淫亂與變态集中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對别人的生命沒有敬畏之心,大肆殘殺。
他不僅殘忍逼死他的伯母朱太後,還把童年遭受的不公待遇轉嫁到堂兄弟身上,将孫休的四個兒子放逐到邊遠山城,這還不解恨,其中年齡較大的兩兄弟還被他追殺。
更不仁不義的是,濮陽興和張布這兩個擁立他即位的恩人,在遭到别人的誣陷後,也被他貶到廣州,結果在半路上就把他們給殺了。
親兄弟孫謙,因為山賊反叛被劫持,孫皓不但不救,連孫謙和他的生母,還有另外一個親兄弟孫俊,都給殺了。
可以想象,連親長輩、堂兄弟和恩人都能說殺就殺,更何況那些大臣呢?
比如,出使魏國的徐邵,因為入境魏國時,稱贊了中原的美景,被追回斬殺。在他手底下因為一些小小的錯誤甚至是别人的誣陷而慘遭毒殺的大臣太多太多,無論是皇親國戚,還是大臣百姓,都對孫皓有一種談虎色變的恐懼。孫皓的堂弟孫秀,聽說孫皓讓何定帶五千人到他的駐地打獵後,驚慌失措,連夜投奔西晉。
二、好色荒淫至極。
孫皓好色到了極緻,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
吳主使黃門遍行州郡,料取将吏家女,其二千石大臣子女,歲歲言名,年十五、六一簡閱,簡閱不中,乃得出嫁。後宮以千數,而采擇無已。
後宮已有佳麗三年,他還不知足,又派太監到全國去走訪,隻要看到長得水靈的,都被送到宮裡去。同時,他又以行政的手段,要求所有兩千石以上的官員,隻要家中有女兒,每年都必須如實上報姓名和年齡,到了十五六歲就接受考察和體檢,合格的充入後宮,不合格的才能嫁人。
他本來立了皇後,但隻要是他喜歡的嫔妃,都給發皇後的印绶,後宮的等級制度形同虛設,混亂不堪。
孫皓把恩人張布殺了,卻把他的小女兒留下享樂,還變态地問她,你父親呢?小女兒說被你殺了,一下子激怒了孫皓,當場就給打死了,過了幾天又讒她的身子,特意讓太監把已經嫁人的大女兒搶了過來,每日開車,不理朝政。
為了極盡享樂,他花費數億大規模建立昭明宮,要求所有兩千石以下官員都要進山去監督民工伐木,宮中假山、樓台之奢華,超出你想象。為了看女人們玩鬧,他花了很多錢打造各種首飾,讓他們帶着首飾摔跤娛樂。以陸凱為首的大臣紛紛勸谏他要節儉,他一概聽不進去。
他懷念自己的父親孫和,将他的牌位請進宗廟時,也想讓他的父親也能享受這種快樂,竟然在靈堂安排美女每天黑夜地為他父親跳舞娛樂。
三、性格孤僻手段變态。
孫皓有一個讓人難以了解的毛病,他極其讨厭别人看他,隻要别人一瞅他,他就舉得特别不舒服:你瞅啥!群臣在朝會上,沒有人敢擡頭看他。關于這個性格特點,包括《資治通鑒》在内的很多正史都有記載,也正因為這個特點,裴松之在給《三國志》做注解時說,“國人見葬太奢麗,皆謂皓已死,所葬者是也。皓舅子何都顔狀似皓,雲都代立。”傳言民間流傳給張皇後舉辦的葬禮,實際上死的人是孫皓,後來的孫皓是被别人假扮的,因為群臣很少有人看清過孫皓真實的長相。這當然有點給孫皓洗白的嫌疑,不過反倒讓人感覺越描越黑。
他殺人如麻,并且在本就殘忍是刑罰之上,還創造了更加殘忍的新花樣,比如挖人眼,剝人皮,哪個宮女讓他不快樂了就直接扔進河裡,光是文字描述都讓人惡心。散騎常侍王蕃在酒局上喝趴了,把他送出去又叫回來,王蕃吓得酒都醒了,看起來跟沒醉一樣,孫皓就認為他裝醉,直接就在酒桌上給殺了,這都不解氣,他還把王蕃的頭砍下來扔進山裡,看虎狼争搶啃咬。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不難想象孫皓有多變态。這樣的性格和行為特點,即有他童年遭受了他那個年紀不該經曆的苦難遭遇這一客觀原因,也有他沒有及時接受良好的教育輔導,長期壓抑,始終無法走出心理陰影的主觀因素。這使得他在對權力充滿極度渴望的同時,為了給人制造一種為人正派的假象,不得不更加壓抑的僞裝自己。
等到擁有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力後,他總算可以卸下多年來的僞裝,如同秦二世胡亥所說的那樣,人生如白駒過隙,當皇帝的意義就是盡心享樂。他把美女的身子和别人的生命,當做是他縱情享樂的工具,其殘忍和變态令人發指。
在這樣一位變态皇帝的統治之下,民心自然很快就會土崩瓦解,他執政期間,衆多文臣武将投降曹魏和西晉,境内百姓紛紛起義反叛,在面對西晉大舉滅吳時,将士們自然也都不願意為他賣命,更加加速了東吳的滅亡。
我是小白讀資治通鑒,深耕奇書《資治通鑒》的優質曆史領域創作者,如果你喜歡,敬請點贊、評論、轉發和關注我。下一篇,我們深入透視東吳滅亡的最後一根稻草與孫皓最後的倔強,終結整個三國時期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