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七裡海河蟹”交友“小站稻”

作者:中國吉林網

稻花香裡說豐年,蟹腳攀爬蟹鉗現。金秋季節,天津市中國農民豐收節“1+n”百場系列活動,将持續開展到11月份。在甯河區,“小站香杯”優質水稻節本增收大賽、“稻蟹—分田認領”收割體驗、魚蟹垂釣、河魚和稻田蟹展賣等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

在小站稻直播銷售的鏡頭中,被主播打擾清休的河蟹,成功從客串變成c位,吸引了不少網友關注。這個河蟹生長在七裡煙波、蘆葦浩蕩的甯河區七裡海。這裡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古海岸濕地之一,每年春、夏、秋季節有各種水鳥珍禽栖息繁衍,堪稱“京津綠肺”“天然氧吧”。交上了小站稻這個新朋友,如今的七裡海河蟹品牌發展更融入了生态新意。

七裡海濕地内河道縱橫、沼澤遍地、葦草叢生,水域面積有3.5萬畝,是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和中轉站。水系完整、微生物豐富、食物來源多樣,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孕育出了個頭不大但肉質香甜、膏濃黃滿的七裡海河蟹。

2014年9月,天津市通過立法劃定永久性生态保護紅線範圍。根據《天津市永久性保護生态區域管理規定》,七裡海濕地将不再開展旅遊經營活動。同時甯河區将6.84萬畝核心區土地流轉,通過49公裡的圍欄讓濕地内安靜了下來。七裡海濕地開始實施水源調蓄、葦海修複、鳥類保護、生物鍊恢複等一系列工程。

甯靜還給了濕地,機遇潛入了稻田。退出濕地保護區後的“七裡海河蟹”,作為響當當的品牌并沒有消失,随着“交友”小站稻,它變得更具特色且血統純正。

今年農民豐收節的當天,甯河區的三農人通過新華社用戶端制作的“豐‘甯’面孔”來表達他們的心願和心聲。“做大做響甯河七裡海河蟹品牌,讓七裡海河蟹走出甯河,成為地方的甚至國家級的優質農産品。”天津玖潤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杜乃合這樣說。杜乃合養殖河蟹已經有30個年頭了。自駕遊的市民路過老蟹農杜乃合的基地,不少人停車詢問,“看您這地裡不少螃蟹,能釣會兒嗎?”老杜擺擺手,從不接待。被詢問急了,老杜就提供其他釣蟹園的電話支走了客人,勞工們不解,老杜放着錢不掙。老杜想搞的是七裡海河蟹種業大業。

幾年前,甯河區開始建設高标準農田,大力發展小站稻種植。生态調水、補水後的農田,讓水可以直達田内,給稻蟹混養打下了生态基礎。杜乃合帶着養殖企業從最初的進苗養蟹,到建設七裡海野生河蟹育苗基地,自己繁育純正品種。該公司銷售總監杜玉超說:“今年我們成立了公司,實作工廠化育苗,從繁育大眼肉體開始,每斤約8萬隻的蟹苗,到逐漸培育成每斤70-80頭的蟹種。從蟹苗到扣蟹再到成蟹需要兩年時間。”他表示,種源是保證七裡海河蟹品牌的關鍵,目前基地已經實作河蟹的本地自繁。企業攜手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孫金生教授、天津市水産研究所耿緒雲進階工程師等專家,并特聘河蟹繁育專家張保國等技術力量,保障七裡海河蟹的純正繁育。

“去年基地售出10萬斤扣蟹,随着稻蟹混養被看好,今年售出了80萬斤扣蟹,明年應該是七裡海河蟹豐收的‘大年’了。”七裡海野生河蟹育苗基地負責人杜乃合表示,扣蟹銷售早已經出了甯河區,遍布天津的靜海區、東麗區和薊州區等地,更實作了京津冀地區七裡海河蟹品種的推廣。

蟹苗、扣蟹熱銷的背後,也有賴于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對稻漁混養的推動。“全市小站稻種植面積100萬畝,稻漁混養達到50萬畝,而其中90%為稻蟹混養。”天津市農業農村委漁業處處長孫志景介紹,天津以“一田兩用”“一水雙收”為目标,自2020年開始安排資金2000萬元,加大支援建立稻漁混養基地10萬畝。

“2020年我們包了1375畝種植水稻,今年申請的稻漁綜合種養示範項目700畝,每畝地政府補貼200元。”農戶張洪從種植大戶走向了種養大戶。他的洪鵬家庭農場位于甯河區苗莊鎮馬滑村,是今年天津建設的6萬畝稻漁混養基地之一。像這樣的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基地,今年天津共涉及9個涉農區102家經營機關。

“農場水稻的畝産預計750公斤,河蟹畝産約12-15公斤,兩項綜合預計畝收益要在700-800元。”讓張洪和農戶們高興的不僅是收益見增,更是在稻蟹養殖技術上有了不少突破。對于甯河區不少水稻種植戶來說稻田蟹并不陌生,兒時記憶中就有收水稻、逮螃蟹的畫面。兒時看到的“無心插柳”的稻田蟹沒有成本,是附加收益,如今的七裡海河蟹養殖卻有着苗種選擇、科學投喂、病害防治、成蟹暫養等多環節技術學習的新需求。天津市制定了《稻漁綜合種養殖技術服務手冊》等7個技術指導材料,養殖七裡海河蟹有了自己的“教科書”。

“今年真是挺忙的,光各類課我就上了八九次,到處學習養殖技術和好的經驗。”張洪不僅參加了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舉辦的技術教育訓練班、現場觀摩會,還和同期300餘名“同學”形成線上的互助群體。2021年天津市水産研究所聯合天津市淡水養殖産業技術體系舉辦了稻漁養殖技術教育訓練班、現場觀摩會9次,累計教育訓練348人次,對相關農戶進行技術對接、現場指導和線上咨詢。

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及所屬市水産所、天津市疫控中心、天津市質檢中心建立11個技術服務組,下基層對稻田蟹養殖的全過程進行技術服務,協助農戶們完成購買蟹苗、病害和環境監測等工作。在不斷地技術推廣中,稻蟹混養從示範基地已經發展至個體農戶,水稻中養蟹在甯河區等多個涉農區成為常态。

适用于七裡海河蟹的稻蟹立體養殖,對水稻和河蟹生長環境的生态要求更高。河蟹生長忌高濃度的化肥、農藥,喜豐富的微生物、腐殖質;保障河蟹生存又要水稻增産,天津用全生态種植體系交上了答卷。

日前,在天津市優質農産品開發示範中心(天津市原種場)現場觀摩會上,綜合了有機肥、生物菌劑、生物植保、水體降解涵養等種植技術的生态種植示範片區中,七裡海河蟹迎來“成蟹比武會”。

“傳統種植方式組成蟹均重在2兩左右,生态種植片區内達到3-3.5兩,每個成蟹增重約1兩。”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種植業部部長王鳳行在農業現場會上介紹,在這片1000畝的小站稻生态示範片區裡,利用生物菌劑等生态種植技術,每畝降低尿素使用量20斤,減少2次人工和2次農藥使用,對比傳統種植還增産10%以上。

“通過活性菌群調整土壤ph和ec值平衡,營造更好的土壤環境,豐富的微生物水體也更适合稻蟹生長了。”天津蘆陽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桂雙介紹,企業與天津原種場合作,施用生态種植方法于小站稻與七裡海河蟹的立體混養已經是第三年,在對比傳統種養方式下,稻、蟹均取得了更高的收益。

“生态種植方式1穗上最多的是210粒左右,在對比田裡同樣品種1穗上是150-170粒。”甯河區嘉禾金秋谷物種植家庭農場的張金松,對今年自己小站稻種植的收成充滿信心,以往混養河蟹可能造成的減産也得到緩解。僅務農5年的張金松,在天津市優質農産品開發示範中心(天津市原種場)、天津蘆陽農業有限公司等專業種植機構指導下,生态種養技術有了快速提升,實作“慧種田”。

此次他使用生态種植模式調理土壤鹽害,提升了微生物和益生菌含量,試種的500畝小站稻與旁邊800餘畝的對比田相比長勢喜人;另一旁500畝稻蟹混養田也迎來了七裡海河蟹的豐收。新型種植方式,采用菌液改良土壤、定制肥料投入等綜合健康種植方式,張金松在總體肥、藥投入量上僅為原種植方式的50%,而每穗産量提升近20%-30%;加上每畝地10公斤左右七裡海河蟹的銷售收益,真正實作了一田雙收的目标。

今年以來,天津進一步推動“津農精品”品牌農業産品發展,建立津農精品展示中心,通過線下旗艦店、各區農品展示分中心;線上專家直播、講解銷售等方式,進一步推廣七裡海河蟹等天津特色農業品牌,讓代表天津味、美食味、高品位符合都市型農業發展實際的品牌走向全國。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金慧英 林單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