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的化石遺産包括一種獨特的蜥腳類恐龍。圖檔來源:沃爾特·邁爾斯
去年12月,古生物學家guntupalli V.R.Prasad和他的團隊在印度中央邦Bagh鎮附近的石灰岩山上搜尋恐龍巢穴遺址。他們發現了一個大問題。
當德裡大學的一群人沿着一個農場搜尋時,附近村莊的幾個人聚集起來阻止他們。普拉薩德說,當地人普遍認為,在他們的土地上遊蕩的外來者是希望開發和征用土地的政府官員。當地人不接受普拉薩德關于科學家必須安全離開的解釋。
普拉薩德說,情況并非總是如此。但在印度,地方官員攫取土地的行為已經更新。“懷疑和敵意阻止我們進入化石遺址,嚴重影響我們的工作,”他說。
缺乏通道隻是印度古生物學家面臨的問題之一。“印度擁有世界上最偉大的古生物資源,”加利福尼亞大學河畔的古生物學家Nigel Hughes說。他在喜馬拉雅山的發現指導了三葉蟲的進化研究。但印度官員在支援這一深奧的研究領域方面做得很少。
由于缺乏法律保護,文物往往成為搶劫和開發的受害者。盡管印度缺乏各種科學的資金,但古生物學的困境尤為突出。用于挖掘、擷取和分類标本的資金很少,而且該國缺乏一個能夠研究和保護其自然遺産的國家機構。
所有這些都阻止了年輕人進入這一領域。印度旁遮普古生物學家Ashok Sahni說,資助大學正在削減或取消古生物學課程。薩尼因在賈巴爾普爾發現恐龍巢穴和古吉拉特邦琥珀中捕獲的昆蟲而聞名。他提到,他看到很多同僚退休了,但很少有年輕人能取代他們。“沒有足夠的研究人員,印度古生物學正在消亡,”他說。
1828年,在亞洲發現的第一批恐龍化石在印度中部納爾馬達山谷的賈巴爾普爾出土。它們屬于蜥腳類動物。從那時起,次大陸産生了一系列重大發現,從一些最早的植物到恐龍,再到人類祖先直立人的頭骨。Sahni說:“我們擁有從光合作用到第四紀的所有遺迹,它們是連續的。”。
化石的豐富反映了印度在大約1.5億年前從岡瓦納大陸分離出來後的長期進化。在一億年的漂流過程中,這塊土地獲得了一系列植物和動物物種,包括許多恐龍。然後,在5000萬到6000萬年前,印度開始與亞洲發生碰撞。在沼澤的邊緣,出現了新的哺乳動物,包括馬、靈長類和鲸魚的祖先。
現在,這一豐富的遺産正與當今印度的現實相沖突。在喜馬偕爾邦的一處遺迹上,旁遮普大學和耶魯大學于20世紀60年代末的一次探險隊發現了大量類人猿化石,包括迄今為止發現的一種滅絕的巨猿的最完整的下颌。這一發現有助于人們更深入地了解這個物種。
薩尼說,今天的古生物學家想在該遺址進行進一步挖掘,但該遺址“完全夷為平地”——變成了農田,許多化石丢失或被出售。這是印度古生物學家熟悉的故事。
20世紀80年代初,古吉拉特邦的一家水泥廠被炸毀,勞工們發現了類似于古代貝殼的東西。印度地質調查局的古生物學家Dhanjay mohabey團隊發現這是一個恐龍蛋。莫哈比和其他人很快在數百個巢穴和許多其他化石中發現了幾個蛋,其中一個看起來像白垩紀的蛇骨。
2010,密歇根大學的Jeffrey Wilson研究了這些蛇骨。他和莫哈比發現了更多的化石碎片,并确認這是一種罕見的蛇(古印度分裂蛇),它們死于恐龍蛋周圍。莫哈比說,這是蛇捕食恐龍幼崽的第一個證據。
莫哈比和其他人記錄了在該地區築巢的七種恐龍。但當地人和遊客很快開始掠奪這些文物。20世紀80年代,恐龍蛋在街上隻賣幾美分。
1997年,當地政府指定29公頃土地建立巴拉西亞恐龍化石公園。然而,莫哈比說,偷獵基本上沒有減少。即使是現在,公園還沒有被完全隔離,自2011年以來建造的博物館大樓也沒有開放。當地化石保護主義者aaliya farhat babi說:“我親眼目睹了一個美麗的恐龍巢穴從化石公園消失,盡管我們努力将其隐藏起來。”。
莫哈比說,巴拉西諾化石層的破壞幾乎已經完成。“最重要的化石永遠消失了。有時我真希望我沒有找到這件遺物。”
幾十年前,印度對其化石财富漠不關心。在1989年爆發的一場醜聞中,該國的古生物學失去了威望。當時,澳洲悉尼麥格理大學的地質學家約翰·塔倫特(John talent)指控一位印度古生物學家在過去25年中存在欺詐行為。
在一封寫給大自然的信中,天才聲稱當時旁遮普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維什瓦吉普古塔聲稱發現了一些後來無法證明的發現。塔倫特還指責古普塔将其描述為“印度”标本,實際上是在其他地方挖掘出來的。
為此,旁遮普大學暫時停止了Gupta的職位,但經過長時間的訴訟,Gupta保留了他的職位,并于2002退休。從那時起,印度古生物學界一直在努力重新赢得尊重和公衆信心。
然而,政府的忽視是一個更大的問題。官員和立法者基本上忽視了保護文物的要求。“從法律上說,這是一場混戰,”旁遮普大學的古生物學家Rajeev pattanayak說。他指出,沒有法律,就無法打擊偷獵者。birbal Sahni古科學研究所(BIPS)所長兼印度理工學院古生物學家Sunil bajpai補充道:“我們甚至沒有在印度挖掘或收集化石的許可證制度。”。
由于化石缺乏法律保護,土地所有者也可以随意關閉遺址。科學家們“垂涎”的一個地方是一個棕色的煤礦。薩尼說這是一個化石金礦。一些南亞最古老的哺乳動物化石在這裡出土,包括大約5400萬年前出現在印度次大陸上的馬——這是巴傑帕伊和BIPS同僚的一項開創性發現。另一個研究小組在該礦和其他遺址挖掘出的50萬年前的琥珀中發現了100多種昆蟲。
多年來,礦業官員允許科學家在那裡收集資訊。然而,自2015年以來,該礦禁止他們進入。此外,一些地雷摧毀了化石遺址。在庫奇的巴布亞山脈,褐煤礦在早期鲸魚化石的埋葬地傾倒廢物。
作為危機的補救措施,印度和外國科學家一直在遊說印度建立一個史密森學會。休斯說:“印度迫切需要一個化石國家保護區。”。薩尼補充說,一個全面的化石資源庫不僅對公共教育至關重要,對學科也至關重要。
印度官員似乎對此漠不關心。科技部長阿什圖什·夏爾馬(Ashutosh Sharma)表示,政府“與各種科學學科相比是不可知論的”。該部門為印度的大部分基礎研究提供資金。他說,科技部願意“填補任何政策空白”,但他沒有看到古生物學需要特别努力才能恢複。
然而,印度古生物學的一些最新進展激發了人們的精神。2016年2月,來自德裡大學、卡奇大學、基爾大學和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的研究團隊在1.5億年前發表了一份魚龍化石。負責挖掘工作的普拉薩德說,科學家在古吉拉特邦發現的這種海洋爬行動物的标本是“南亞第一個幾乎完整的侏羅紀爬行動物化石骨骼”。
然而,Sahni等人認為,這一領域需要的是更重要和更難提供的東西,而不僅僅是為文物提供足夠的資金和法律保護。印度需要向公衆灌輸對該國古生物财富的尊重。此外,這應該與改善印度農村的生活方式和創造保護化石遺址的經濟激勵措施相結合。薩尼說:“除非人們對保護遺址感興趣,否則這些遺址将繼續遭到破壞。”。(張張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