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孔雀之王——阿育王

作者:海峽網絡

“這輩子沒有什麼事是我做不到的。”這是古印度孔雀帝國的偉大國王阿育王的名言。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在位年代約為公元前268年至前232年。阿育王自出生以來,過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一切大小事情皆有傭人服侍,成年後,登上王位,建立孔雀王朝。他繼承并發展了先輩統一印度的事業,帶領摩揭陀大軍南征北戰,所到之處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是以周圍的大小國王都伏首稱臣,他結束了印度半島長期争戰的局面,使孔雀王朝成為印度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阿育王的一生可謂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不愧是古印度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無憂王。

阿育王的威名不僅僅來自他的赫赫戰功,還緣于他對古印度的統治有方。征服南印度之後,阿香王将轉戰沙場的雄才大略用在了治國安邦上。對人民的統治,他是寬容大度的,但在政策的執行上,他是嚴厲專制的。他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政府,除了首都直轄區以外,阿育王将其餘領土劃分成四大行省,每省設定一名總督管理,一般來說總督都是由王子或皇親國戚擔任。行省下再設小的行政區。國家大權,操縱在他一人之手,百官必須依照他的意旨行事,否則必受懲罰。正如他在訓示中所說的,帝國境内各種官吏都是國王委任的,是代表國王管理廣大人民的。他們擁有賞善懲惡的權力,但這些權力都是國王賦予的,各地官員必須為國王效忠,向國王負責,秉承國王的意願,絕不違背,否則就要受到嚴懲。大權獨攬是古代東方君主專制的最大特征,阿育王也不例外。

在國家政務上,阿育王是兢兢業業,沒有絲毫的懈怠。他盡力處理所有政務,從内廷至邊疆,事無巨細,他都要親自過問。并且将親信密探派駐在各地,随時向他直接彙報情況。阿育王要求那些密探報告事情要及時,不論他在吃飯,睡覺,還是散步,或者是在外巡行都要及時彙報,延誤了事情嚴懲不貸。這些密探不僅要了解各地的安全、防衛工作,也就是探聽 各地有沒有造反滋事的,而且還要了解阿育王的指令和政策在各地執行的情況,了解各地官員是否按章辦事,是否效忠國王。這個密報制度在古代東方君主專制中并不少見。我國清朝雍正時期也實行密報制度。其實,每個時期都有這種密探,隻是沒有形成固定的制度罷了。阿育王先以武力取得領土,随後用強權推動他的政令教化。各地官吏在推行國家政策時,也宣揚阿育王的王權國威,讓老百姓很清楚的知道這些政令出自中央,出自阿育王,使本來隻是因為戰敗投降的邊境百姓,享受到阿育王的仁政福蔭,對這個國家充滿信心,對阿育王充滿感 激,以孔雀帝國為驕傲,當這種意識和感情在人民大衆的心中萌發滋長的時候,孔雀王朝建立的統一帝國才算是真正的實作了大一統。“得民心者得天下”阿育王對這個道理十厘清楚,是以,他才要推行“聖法”,宣揚“仁愛”來安撫百姓。

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阿育王也大力宣揚以佛教為基礎的“聖法”,即要求人們以慈悲為懷,尊敬父母、尊長,善待親朋好友,寬待奴隸和仆人;要求人們寬以待人,對他人要容忍;要求人們節制欲望,清淨内心,不殺生,并表示自己以後将不主動發動戰争;為了弘揚聖法,鞏固統一,阿育王命人修築道路,建立驿站,推行一些公益事業,提供就業機會,解決百姓的生活問題。阿育王還指令地方官将他所頒布的聖旨刻在石柱或崖石上,诏告天下。這些以當地語言刻寫的聖旨内容,除了宣揚聖法理念外,還有阿育王的施政方針和政績。這就是著名的阿育王石崖法敕和石柱法敕。這類石刻聖旨遍布孔雀帝國境内。阿育王将聖旨刻于崖柱上,是希望将法令公之于衆,讓各地人們監督當地官員是否真正履行其職責,使國民對國王充滿信心,這樣才能使百姓從内心深處服從他的統治。此外,阿育王還設定專門的官員負責處理各種宗教事務,并在處理宗教事務中宣揚“聖法”。這些官員被阿育王派往各地,引導人民皈依聖法,了解阿育王的心意。他們秉承聖法的精神,以 “仁愛”原則管理民政,辦理福利事業,照顧貧苦百姓的生活。總之,全國大小官吏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全國人民奉行聖法、愛戴國王,就是讓阿育王的福德仁政普降到帝國内的每一個人身上。可見,這個阿育王并非一介武夫,在治理國家上很有一套。

聖法頒布之後,除了責成各級官吏恪守盡職之外,阿育王率先垂範,身體力行。為了堅決貫徹“聖法”,阿育王改變了自己的許多生活習慣。以前為了享受口腹之樂,阿育王的宮廷禦廚,每天不知要宰殺多少飛禽走獸,更不要說普通的雞鴨了,可是,自從聖法公告頒布之後,阿育王下令每天隻準宰殺兩隻飛禽和一隻走獸。即使這樣,阿育王也心有不忍,如果不宰殺牲畜的話,他就十分高興。由此可見他推行和弘揚“聖法”的決心。以前阿育王很喜歡外出巡遊、狩獵,并把這些巡遊當作消遣,大肆鋪張,顯示國王的威嚴和氣派。當他決定頒布聖法後,在出巡時,一改享樂遊玩的習性,在出巡路上通路宗教教徒,看望上了年紀的老者,并有禮物相贈。對于貧困者還給予金錢資助。他下令在每一個城鎮和鄉村,都要設立救死 扶傷的醫院,還要設立專門為牲畜看病的獸醫。大道兩旁要多挖井種樹,修建涼亭、茶房和旅舍,使過往的行人有喝水歇腳的地方。阿育王之是以做這些公益事業,主要就是讓老百姓看到實施聖法的益處是真真切切的。阿育王、皇後及嫔妃太子都經常舉行大規模的布施活動。這樣,阿育王的聖法得以弘揚,阿育王也深受人民的愛戴。

阿育王的聖法雖然是以佛教教義為基礎,但是他并沒有把佛教定為國教,而且對其它宗教也采取一種相容并蓄的政策。他宣布對佛教、耆那教、婆羅門教等宗教,不論勢力大小都一視同仁,給予保護。但阿育王個人在信仰上有他自己的明确立場,佛教是他堅定的信仰。他曾經大力宣揚佛教,召集佛教高僧召開佛教大會,派高僧到外地弘揚佛法,在帝國境内廣建佛塔,據說阿育王在全國共修建了84000座佛塔,并多次對佛教僧團施舍大量的土地與财物,是以後世有人稱阿育王“佛教護法名王”,也譯作阿輸迦,意思是“無憂王”。

阿育王是不折不扣的佛教徒,關于阿育王皈依佛教,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據說,阿育王在實作帝國統一的征服過程中,曾經遇到了一個非常棘手的難題。當時,全國基本上已經實作了統一,隻有住在北方池裡的龍王不肯降服。這個廣闊的池塘在帝國的北方,池塘裡的龍王因為晝夜供養舍利子而有很大的神力,阿育王三次率大軍征讨都是無功而返。為此,阿育王是傷透了腦筋,整日茶飯不思,一直想不出制服龍王的好辦法。思來想去,阿育王忽然想到了一點:是不是龍王供養舍利子的功德高于我,是以盡管我用盡各種辦法還是不能降伏他,想到這裡,阿育王立刻命人修塔建寺,集結佛僧,供養三寶。

在阿育王急切的催促下,全國各地紛紛興建寺院,設壇邀請得道高僧講經說法。阿育王還親自念經誦佛,培德植福。過了一段時間,阿育王暗自思量:不知現在我的功德是不是比龍王高了?征讨龍王的時機是否到了?怎麼測驗一下呢?後來,阿育王想出了一個聰明有趣的辦法。他讓人用同樣重的金子,打造了一尊自己的塑像和一座龍王的雕像,把兩座金像放在稱上稱,第一次稱時,秤砣向龍王這邊傾斜,說明龍王重而阿育王輕。于是,阿育王指令繼續布施。過了一段時間再稱,兩座金像平衡了。這下,阿育王可是高興了。他繼續進行大規模的布施活動,又過了一段時日,阿育王又把兩座金像放在秤上稱,這一次,秤砣傾向阿育王這邊了。阿育王一看,高興的哈哈大笑,征讨龍王的時機終于來了。當阿育王率領大軍向龍王駐地行進時,忽然有人來報,說龍王已經率領部屬來歸降了。阿育王大喜,立刻迎了上去,接受龍王的歸降。這樣,阿育王就統一了全國。此後,阿育王對佛法的威力笃信不疑,并成為虔誠的佛教徒。

阿育王窮其一生精力,來發展孔雀帝國,他雖以武力建國,卻以“仁政”治國,傾全力宣揚聖法,奠定了印度的法治基礎。他廣建佛塔寺院,召開佛教盛會,大力弘揚佛教,确定了佛教的卓越地位,推動佛教向世界性宗教發展。正是憑借這些文治武功,阿育王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