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盞馬燈照亮中國 見證毛澤東改寫中國命運曆史瞬間

2016年9月7日訊,走進遵義楓香鎮苟壩村,道路兩側的房屋都挂着一盞馬燈,村子裡還專門有一個存放着各式馬燈的鄉村博物館。81年前,這些馬燈不僅照亮了漆黑的深夜,也見證了毛澤東挽救紅軍、改寫中國命運的曆史瞬間。

一盞馬燈照亮中國 見證毛澤東改寫中國命運曆史瞬間

毛澤東同志在苟壩期間用過的馬燈。

如果說遵義會議是中國革命的轉折點,那麼在苟壩村一座被稱為“新房子”裡召開的會議,則關乎紅軍在遵義的生死存亡。

“新房子”在村裡的位置并不算顯眼,它背靠大山,是一幢典型的黔北民居。在這裡人們可以看到當年紅軍使用過的桌椅家具,這座建于清光緒初年的老屋,牆壁上依然依稀可見當年紅軍留下的智語和漫畫。

1935年3月10日深夜,遵義苟壩村的靜谧被一陣急促的腳步聲踏破。憂心忡忡的毛澤東提着一盞馬燈,沿着一條小土路急匆匆地走着,他要到周恩來的住處,說服周恩來不要攻打金沙縣城外的打鼓新場。

讓我們把目光轉回3月10日的淩晨,紅一軍團林彪、聶榮臻發來緊急電報,電報内容是改變攻擊駐壇廠的國民黨中央軍周渾元縱隊的作戰計劃,建議“野戰軍應向打鼓新場三重堰前進,消滅西安寨、新場、三重堰之敵”。打鼓新場就是現在的金沙縣城,距離苟壩50公裡。

一盞馬燈照亮中國 見證毛澤東改寫中國命運曆史瞬間

苟壩會議期間,毛澤東的住所。

在随後的進階軍事會議上,與會者就打與不打争執不下。時任紅軍總司令、前敵司令部司令員的朱德也認為打鼓新場是黔北首鎮,是通往畢節的要塞,駐守在此的黔軍比國民黨中央軍好打,打下打鼓新場有利于中央紅軍獲得物資補給,并能拓展川滇黔邊根據地的基礎。參會的上司們都非常贊成林彪的電報建議和朱德等上司人的分析,同意改變作戰部署,改打打鼓新場。但是,毛澤東堅決反對攻打打鼓新場,他的理由有三點:一是打鼓新場的地形呈袋狀,不利于紅軍展開,容易被合圍;二是在打鼓新場四周,不僅有國民黨中央軍周渾元、吳奇偉兩個縱隊,還有滇軍孫渡縱隊,這意味着攻打打鼓新場會成為一場攻堅戰,對紅軍極為不利;三是中央紅軍不能在如此窄小的戰略空間過久滞留,不應太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應盡早跳出蔣介石在黔北地區設計的大包圍圈。

由于大家都堅持要打,隻有毛澤東一個人反對,争執到最後毛澤東來了脾氣,對主持會議的張聞天說道:“你們硬要打,我就不當這個前敵司令部政委了!”經過舉手表決,攻打打鼓新場的計劃通過了,毛澤東才上任6天的前敵司令部政委職位則被表決掉。

散會後的毛澤東無法入睡。于是深夜他提着馬燈,找到周恩來,耐心勸說周恩來千萬不能簽發打鼓新場的作戰指令。第二天淩晨3時50分,二局急電周恩來,電文說:“紅軍如進攻打鼓新場,滇敵與川敵有向我軍側背夾擊之勢!”正印證了毛澤東的分析判斷。

11日清晨,軍委再次開會讨論。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在會上詳細分析敵我形勢,反複闡述不可進攻打鼓新場的理由,這次分析得到了大多數同志的贊同。随後軍委以朱德名義向一、三、五軍團發出《關于我軍不進攻打鼓新場的指令》,電令說:“滇軍魯旅已到黔西,十二号可到新場。安、龔兩旅則跟進,依此,我主力進攻打鼓新場,已失時機……”

3月12日,經毛澤東建議,政治局繼續開會,決定由毛澤東、周恩來和王稼祥組成“三人軍事指揮小組”。至此,遵義會議提出的“改組黨中央上司,特别是軍事上司”的曆史性任務在苟壩圓滿完成。

補白

一本老日記

一盞馬燈照亮中國 見證毛澤東改寫中國命運曆史瞬間

80歲的湯心環是遵義鴨溪鎮人,他家有一本珍貴的日記,日記的主人是湯心環的爺爺湯胥甫。泛黃的本子上,毛筆字工整地記錄着紅軍三進兩駐鴨溪白臘坎的故事。

“紅軍于初六莅鴨溪,便以‘打土豪、分田地’宣告群眾。令百姓各安生計,對群眾秋毫無犯,群眾方知前所見布告,純屬欺騙。群眾見紅軍紀律嚴明,态度和藹,紛紛還家。幫助紅軍找東借西,拿柴買菜。接着,便召叢集眾開會,幫他們打土豪,捉惡霸、分财物。地方無賴之徒,亦樂而為之輔。凡是富戶之金、銀、款、畜、箱籠物件,悉為沒收,分給大衆。社會秩序稍得安甯。”

除了記錄下了紅軍當年來到鴨溪鎮為老百姓們做的好事。湯家還保守了一個封存多年的秘密,當年他們還收留了一位掉隊的紅軍戰士。那時湯家還經營着一個造紙作坊,這位自稱姓洪的紅軍戰士住下後,用作坊勞工的身份作掩護,直到時局暫時穩定後,才于1935年8月底才離去尋找部隊。臨行,湯胥甫給他包了盤纏。

一段新征程

一盞馬燈照亮中國 見證毛澤東改寫中國命運曆史瞬間

在遵義老城楊柳街遵義會議舊址旁、一棟獨立的青磚瓦房裡,95歲的老紅軍李光安度晚年。

1935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突破烏江天險進駐遵義城。紅軍進城後,打土豪、分田地,用行動證明這是一支窮人的隊伍。于是外出躲藏的老百姓又都回到了家裡。在李光的眼裡,紅軍是真心實意幫窮苦百姓。于是,很多窮苦人家的青年男子都參加了紅軍。當年隻有14歲的放牛娃李光也想參軍,個頭還沒有一支步槍高的他找到一名老紅軍,對方說李光年紀還小,不肯要。李光便跟着這名老紅軍,漸漸地,他的誠意打動了對方。過了幾天,李光終于成了一名“紅小鬼”,加入長征的隊伍。

長征結束後,老人又随部隊參加了抗日戰争、解放戰争,曆任戰士、警衛員、班長、排長、連長、副團長,榮獲三級紅星功勳榮譽勳章、三級解放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

退休後的李光并沒有坐在家裡享清福,他又開啟了“助學長征”的新征途。從1994年起,李光每年都要固定拿出一筆錢來捐資助學。20多年來,他的足迹踏遍了海龍、巷口等10多個鄉鎮,捐款達40多萬元,共資助貧困學生近1700人。從14歲參加革命,再到新中國的建設和助學行動,李光的“長征之路”還在前行。

來源:北京晚報 北晚新視覺網 記者 李環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