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歸:當歸為傘形科植物當歸的根。性味甘、辛,溫。含有皂化部分中含棕榈酸、硬脂酸、肉豆蔻酸、不飽和油酸、亞油酸;不皂化部分中含β-谷甾醇等成分。具有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的功效。适應于月經不調,經閉腹痛,癥瘕結聚,崩漏;血虛頭痛,眩暈,痿痹;腸燥便秘,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打損傷等症。
做法:當歸炖雞、當歸粥、歸芪雞等。每次用量5~15克。

2.肉苁蓉:肉苁蓉為列當科植物肉苁蓉、迷肉苁蓉等帶鱗葉的肉質莖,性味甘、酸、鹹,溫。含有微量生物堿等成分。具有補腎,益精,潤燥,滑腸的功效。适應于男子陽痿,女子不孕,帶下,血崩,腰膝冷痛,血枯便秘等症。
做法:肉苁蓉蒸魚、肉苁蓉粥、肉苁蓉湯等。每次用量10~15克。
3.何首烏:何首烏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塊根。性味苦、甘、澀,微溫。含有蒽醌類、大黃素甲醚、大黃酚蒽酮、澱粉、粗脂肪、卵磷脂等成分。具有補肝,益腎,益血,祛風的功效,适應于肝腎陰虧,須發早白,血虛頭暈,腰膝軟弱,筋骨痠痛,遺精,崩漏,久瘧,久痢,慢性肝炎,癰腫,瘰疬,腸風,痔疾等症。
做法:何首鳥炖肉、何首烏粥、何首烏湯等。每次用量15~25克。
4.黃芪:黃芪為豆科植物黃芪和内蒙黃芪的根。性味甘,微溫。含有多種氨基酸、苦味素、膽堿、甜萊堿、葉酸、蔗糖、葡萄糖醛酸粘液質等成分。生用,具有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的功效,适用于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等症。炙用,具有補中益氣的功效,适應于内傷勞倦,脾虛洩瀉。脫肛,氣虛,血脫,崩漏,氣衰血虛等症。
做法:黃芪蒸雞、黃芪汽鍋雞、芪蒸鹌鹑、歸芪雞等。每次用量15~25克。黃芪
5.黨參:黨參為桔梗科植物黨參的根。性味甘,平。含有皂甙、微量泩物堿、蔗糖、葡萄糖、菊糖、澱粉、粘液質、樹脂等成分。具有補中,益氣,生津的功效。适應于脾胃虛弱,氣血兩虧,體倦無力,食少,口渴,久瀉,脫肛等症。
做法:黨參湯圓、黨參蒸雞、黨參粥等。每次用量15~25克。
6.郁金:郁金為姜科植物姜黃、莪術的塊根。性味辛、苦,平。含有揮發油、姜黃素、脫甲氧基姜黃素、雙脫甲氧基姜黃素、姜黃酮、芳基姜黃酮、對-甲苯基-甲基羟甲基姜黃紫等成分。具有行氣解郁,涼血破瘀的功效。适應于胸腹脅肋諸痛,失心癫狂,熱病神昏,吐血,衄血,尿血,血淋,婦女倒經,黃疸等症。
做法:郁金粥、郁金韭汁飲、郁金姜汁飲等。每次用量5~15克。
7.馬齒苋:馬齒苋為馬齒苋科植物馬齒苋全草。性味酸,寒。含有大量去甲基腎上腺素、多量鉀鹽、二羟基苯乙胺、二羟基苯丙氨酸、蘋果酸、檸檬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蔗糖、葡萄糖、果糖等成分。具有清熱解毒,散血消腫的功效。适應于熱痢膿血,熱淋血淋,帶下,癰腫惡瘡,丹毒,瘰疬等症。
做法:遇齒苋粥、馬齒苋飲、大蒜馬齒苋等。每次用量15~20克(鮮者100~200克)
8.烏梅:烏梅為薔薇科植物梅的未成熟的果實。性味酸,溫。含有檸檬酸、蘋果酸、琥珀酸、糖類、谷甾醇、蠟樣物質、齊墩果酸樣物質等成分。具有收斂生津,安蛔驅蟲的功效。适應于久咳,虛熱煩渴,久瘧,久瀉,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嘔趾,鈎蟲病,牛皮癬等症。
做法:烏梅飲、烏梅粥等。每次用量3~9克。
9.白果:白果為銀杏科植物銀杏的成熟種子。性味甘、苦、澀,平。含有少量氰甙、赤黴素,内胚乳中還分離出兩種核糖核酸酶,種皮含有毒成分、白果酸、氫化白果酸、氫化白果亞酸等成分。具有斂肺氣,定喘嗽,止帶濁,縮小便的功效。适應于哮喘,痰嗽,白帶,白濁,遺精,淋病,小便頻數等症。
做法:白果燒雞、白果燒雞、白果煮酒、白果煮蛋等每次用量5~15克。
10.藥膳中藥材(赤小豆):赤小豆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種子。性味甘、酸,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粗纖維、鈣、磷、鐵、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等成分。具有利水,除濕,和血排膿,消腫解毒的功效。适應于水腫,腳氣,黃疸,瀉痢,便血,癰腫等症。
做法:赤小豆煮鯉魚、赤小豆飲、赤小豆粥等。每次用量15~5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