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追捕聶魯達》假作真時真亦假

作者:貝兒有料

詩人和他的詩是其所處時代的鏡子,時代是複雜的,鏡子也如黑洞一般深邃。很多人喜歡讀詩,忍不住去探尋詩人的腳步,幻想詩人的神态。可是,把詩人的故事搬上銀幕,卻是一個艱難的事情。因為詩人存在的意義在于他豐富的内心,而鏡頭所能呈現的,隻是皮相。

《追捕聶魯達》的導演很聰明,他沒有用通常的叙事手段講述詩人的故事,而是采用了一種近乎散文詩的形式。影片遵循的不是通常意義下的電影叙事邏輯,而是詩歌的邏輯,這使得影片如一首散文詩一般,第一次觀看有些不适,然而,仔細咀嚼以後,餘味無窮。

《追捕聶魯達》假作真時真亦假

1945年,聶魯達當選為國會議員,而在一年後,共産黨被智利政府定為非法組織,他隻能開始逃亡。影片的主線,便是這逃亡的過程。

影片的一開始,就是一個超現實的場景,聶魯達和議員們在衛生間裡開會,一邊解手一邊讨論政治。影片開頭出現的聶魯達,是一個死胖子,貪圖享樂、好色、玩世不恭,然而,随着影片的推進,詩意逐漸呈現出來。

《追捕聶魯達》假作真時真亦假

聶魯達在逃亡途中,為一個民間歌手朗誦“今夜我可以寫下最憂傷的詩句”,并稱對方為“藝術家”,警察到來後,民間歌手用顫抖的聲音對警察訴說聶魯達對自己的尊重,這時,我們才開始了解了一些聶魯達那看似庸俗的外表下深藏的詩意。

《追捕聶魯達》假作真時真亦假

這詩意不是舊式的貴族式的詩意。不論是歌德、泰戈爾,還是拜倫、普希金,以及所用的中國古典詩人們,不管他們站在何種立場上,他們在本質上都是貴族。聶魯達不同,他是個共産黨員,是以無産階級的上司者自居的共産黨員。但是,聶魯達國會議員的身份,又使他絕不屬于底層。于是,“逃亡”這一行為,便有了宗教一般的意義,也在這場逃亡儀式中,他被象征專制的政府追殺,走向群眾,實作了自己的超越——盡管這依然是一種作秀的行為,但這作秀的行為裡彰顯着時代的大潮。是以,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呢?

《追捕聶魯達》假作真時真亦假

同樣的,追捕聶魯達的警察,面臨着和聶魯達相似的處境,一方面,自己是政府的鷹犬,一方面,又幻想自己是妓女的兒子。通過“追捕”這個儀式,他變成了聶魯達的兒子,人民的兒子。

影片中,最值得玩味的就是警察和聶魯達的關系。這裡面存在着多種解讀方式。貝兒爺能想到的有這麼幾種。

第一種是:聶魯達是警察幻想出來的。警察象征着那個時代的一部分人,他們在政治高壓下,希望呼吸新鮮空氣,而聶魯達滿足了他們的這種幻想。

第二種是:警察是聶魯達小說中的人物。這在影片中有台詞表現出來。聶魯達對自己“不屬于底層”的身份,和“傾向于底層”的情感,用警察的猶疑呈現出來,最後,警察在茫茫大雪中死去,而聶魯達翻越了安第斯山,實作了超越。

《追捕聶魯達》假作真時真亦假

第三種是,警察是聶魯達的讀者。讀者追尋着聶魯達的腳步,被他所吸引,追捕就是閱讀,就是進入詩人的心,最後被詩人的靈魂所征服。

《追捕聶魯達》假作真時真亦假

至于哪種解讀正确,貝兒爺覺得,所有的解讀都是可以的,多重解讀,本就是這部影片的特征。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還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構成了這部《追捕聶魯達》。

海量高富帥/逗逼神回複

奇葩神鏡頭/犀利神吐槽

盡在貝兒有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