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來說,廚師入門分兩種,老一輩拜師學藝,進得師門學得手藝;另外一種就是現在我們常說的“職業教育訓練”,這也是不少“野路子”入行的廚師常戲稱的“學院派”,恰巧今天要和我見面的馮智雄便是這樣一位,更講究烹饪原理的“學院派”湘菜大師。
“學院派”一詞常出現在藝術領域,舊中國的傳統藝術文化常以師徒口授心傳的形式進行教學,不論美術、音樂、戲曲、篆刻、紙藝等,全靠開宗立派的師傅領進來。而現代教育體系的建立,恰又打破了這樣的傳承,不再有“傳男不傳女”“同行如寇仇”的陋習,往年被遮掩起來的技藝技巧,都得以公開。
這樣的新式教育,也打破了廚師行業的傳承慣例。
在踏入湘菜學院大門前,我曾有過一萬種對馮智雄的想象:厚重眼鏡下的老學究;背着手嚴肅威嚴的老教師;目光深邃,略顯清矍的幹淨廚師。直到見到本人後我才明白,所謂人不可貌相。
或許是見識過太多教育工作者,我很難把眼前這位身材敦厚、慈眉善目的中年人和想象中的模樣重疊在一起。我也很難想象,一個熱愛廚師行業的人,是怎麼陰差陽錯成了教授廚藝的老師。
1990年,在舅舅的推薦下,馮智雄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原長沙商業職業中專學校的烹饪專業。
當然,現在看來,一個人的發展不僅要看自己的努力用功,也要看曆史的潮流,在那個普遍看中中專生和配置設定的年代,畢業于周南中學的馮智雄的選擇無疑是正确的。在改革開放後的一片混亂的市場裡,如何選擇安身立命的行業,是走大路和走小路的差別。同樣,一頭鑽進烹饪世界的馮智雄在當時的一些人眼中,也多少有些死心眼,沒有去做“一夜暴富的夢”,在經過仔細認真地考慮過後,選擇了餐飲,再也沒有回頭。
在學校的三年,馮智雄學到了很多,也認識了諸如許菊雲、王墨泉等前輩大師、烹饪巨擘。在這些大師的教導下,讓他對這個專業更加喜歡。
1993年,班主任唐老師通知馮智雄:有個升學考試,是去湖南師大職業學校烹饪學校,務必回來參加一下。
“真好啊”馮智雄說。
“特别好嗎?”我問。
“太好了”馮智雄笑道,“當時我就回家和父母商量,特别快就定下來了。又可以升學讀書,讀的還是自己喜歡的專業,這樣的好事,不是人人都能碰到的。”
就這樣,馬上就要畢業進入社會工作的馮智雄,又回到了學校中。也許正是這個決定,冥冥中決定了馮智雄未來将要走的那條路。
而說到備考的日子,馮智雄卻笑起來,因為1993年的夏天,是那麼令人難忘。
從前按部就班的日子一去不複返,剩下的時間馮智雄幾乎是沒日沒夜都在學習。他再次陷入了兩點一線的枯燥生活中,醒了就做題背書,累了就趴下來休息一會,有時候低着頭久了,就擡頭望望巴掌見方頂窗,透過窗戶看着深藍色的星空。那時的家裡還沒有空調,吱呀作響的轉頭風扇幾乎成了涼爽的唯一來源,行路匆匆,他卻沒有時間停下來,看看建設中的長沙,看看透過茂密的香樟葉縫,撒落下來的日光。
與湘江水帶走的時間的賽跑中,馮智雄“跑”出了一個長沙第一。
這樣幾乎以“蹂躏”自己去追求向往目标的過程,不獨這次升學考試,伴随着年齡的成長和行業的發展,更大的挑戰找到了他。
1996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的馮智雄被母校長沙商業職業中專召回任烹饪專業的班主任。
才21歲的馮智雄哪裡經曆過這些,生怕自己在學生面前露怯,也更怕自己沒有教好學生,當上班主任的馮智雄更加努力了。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溫習今天要教學的内容,整理教學大綱,放學後還不敢走,還要把第二天要教的東西練習多遍。有時候太累,晚上七點多就打瞌睡,聽到刀斬到砧闆上的聲音,又會被吓的一個激靈,醒來繼續工作到九點多才敢回家。
2003年,商業職中和長沙商業學校合并成立了今天的長沙商貿旅遊職業技術學院,因為有實習工作經曆,學校調了馮智雄去旅遊系擔任了酒店管理課程的講師,直到2006年,學院再次對湘菜行業重視起來,開了烹饪工藝的高職專業,馮智雄這才得以回到了自己最熟悉的講台。
“當時是第一屆招生,才招了13個人”馮智雄笑道,“我們都笑稱十三太保,因為人太少了,是以我們兩個老師都在玩命教,學生們也很争氣,都在玩命學,第二年就拿獎啦。”
“什麼獎?”我問。
“省裡面嘛,省餐協舉辦的第五屆烹饪技術大賽,院上司也看中,要我拿個獎回來,我就說拿個獎就拿個獎吧。”說完,馮智雄笑起來。
是嗬,外人聽這話,真像是胡吹大氣,可最終他憑借《蘭花千張肉》這道創新傳統菜折桂,可算是為新成立的烹饪專業争了光。可外人不知道的是他為了準備另一道看盤雕刻,因為白天教學太累晚上沒有集中精神,馮智雄一刀滑到了指縫中,一道傷口,深可見骨。也正是因為這樣認真的性格,讓馮智雄後來得以在全國比賽中大放異彩。
2012年,由教育部發起,在揚州舉辦了第一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高職烹饪技能比賽,這是所有開設烹饪專業的中高職院校的大事,在馮智雄眼中,更是檢驗自己教學成果的一次大考。
比賽的題目是一桌宴席,在限額内準備八道熱菜,一組冷拼,兩個點心一個果盤。在這樣細緻的要求下,考驗的完全就是老師的教學水準,因為都沒有經過長年一線的實戰經驗,是以學生的實際表現基本就是老師水準的映射。
“大家都非常重視,特别是我們的院長,都親自壓陣”馮智雄說,“考的内容基本都涵蓋了創新、成本、營養和文化幾個方面,是以這樣看來,是非常考驗老師的眼界和能力的。”
“結果怎麼樣?”我問。
“不能說大獲全勝吧”馮智雄臉上笑開了花,“孩子們很争氣,第一次參加比賽就拿了獎,這不僅是給我們學校争了光,也是給他們自己争了光,也是對我這麼久的教育教學的一個認可吧。”
再往後,馮智雄基本都是作為指導老師或是裁判來參加專業技能的比賽了。
在兩個多小時的談話中,馮智雄很少說到自己,從職業技能比賽開始,他就不停地在說着他教過的優秀的學生們。也許在他看來,自己獲得的大小榮譽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這些孩子們的成長。
那些參加了全國兩會餐廳服務并受到所有同行關注和表揚的學生,比他自己受到表揚還要感到高興;那些參加全國比賽并拿下第一名的學生,比他自己拿到第一名更興奮;那些從湘菜學院走出去,在各個餐飲企業中發光發熱成為頂梁柱的學生,也更是他最大的驕傲。
這就是馮智雄作為湘菜人,為湘菜行業做得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