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来说,厨师入门分两种,老一辈拜师学艺,进得师门学得手艺;另外一种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职业培训”,这也是不少“野路子”入行的厨师常戏称的“学院派”,恰巧今天要和我见面的冯智雄便是这样一位,更讲究烹饪原理的“学院派”湘菜大师。
“学院派”一词常出现在艺术领域,旧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常以师徒口授心传的形式进行教学,不论美术、音乐、戏曲、篆刻、纸艺等,全靠开宗立派的师傅领进来。而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恰又打破了这样的传承,不再有“传男不传女”“同行如寇仇”的陋习,往年被遮掩起来的技艺技巧,都得以公开。
这样的新式教育,也打破了厨师行业的传承惯例。
在踏入湘菜学院大门前,我曾有过一万种对冯智雄的想象:厚重眼镜下的老学究;背着手严肃威严的老教师;目光深邃,略显清矍的干净厨师。直到见到本人后我才明白,所谓人不可貌相。
或许是见识过太多教育工作者,我很难把眼前这位身材敦厚、慈眉善目的中年人和想象中的模样重叠在一起。我也很难想象,一个热爱厨师行业的人,是怎么阴差阳错成了教授厨艺的老师。
1990年,在舅舅的推荐下,冯智雄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原长沙商业职业中专学校的烹饪专业。
当然,现在看来,一个人的发展不仅要看自己的努力用功,也要看历史的潮流,在那个普遍看中中专生和分配的年代,毕业于周南中学的冯智雄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在改革开放后的一片混乱的市场里,如何选择安身立命的行业,是走大路和走小路的区别。同样,一头钻进烹饪世界的冯智雄在当时的一些人眼中,也多少有些死心眼,没有去做“一夜暴富的梦”,在经过仔细认真地考虑过后,选择了餐饮,再也没有回头。
在学校的三年,冯智雄学到了很多,也认识了诸如许菊云、王墨泉等前辈大师、烹饪巨擘。在这些大师的教导下,让他对这个专业更加喜欢。
1993年,班主任唐老师通知冯智雄:有个升学考试,是去湖南师大职业学校烹饪学校,务必回来参加一下。
“真好啊”冯智雄说。
“特别好吗?”我问。
“太好了”冯智雄笑道,“当时我就回家和父母商量,特别快就定下来了。又可以升学读书,读的还是自己喜欢的专业,这样的好事,不是人人都能碰到的。”
就这样,马上就要毕业进入社会工作的冯智雄,又回到了学校中。也许正是这个决定,冥冥中决定了冯智雄未来将要走的那条路。
而说到备考的日子,冯智雄却笑起来,因为1993年的夏天,是那么令人难忘。
从前按部就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剩下的时间冯智雄几乎是没日没夜都在学习。他再次陷入了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中,醒了就做题背书,累了就趴下来休息一会,有时候低着头久了,就抬头望望巴掌见方顶窗,透过窗户看着深蓝色的星空。那时的家里还没有空调,吱呀作响的转头风扇几乎成了凉爽的唯一来源,行路匆匆,他却没有时间停下来,看看建设中的长沙,看看透过茂密的香樟叶缝,撒落下来的日光。
与湘江水带走的时间的赛跑中,冯智雄“跑”出了一个长沙第一。
这样几乎以“蹂躏”自己去追求向往目标的过程,不独这次升学考试,伴随着年龄的成长和行业的发展,更大的挑战找到了他。
199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冯智雄被母校长沙商业职业中专召回任烹饪专业的班主任。
才21岁的冯智雄哪里经历过这些,生怕自己在学生面前露怯,也更怕自己没有教好学生,当上班主任的冯智雄更加努力了。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温习今天要教学的内容,整理教学大纲,放学后还不敢走,还要把第二天要教的东西练习多遍。有时候太累,晚上七点多就打瞌睡,听到刀斩到砧板上的声音,又会被吓的一个激灵,醒来继续工作到九点多才敢回家。
2003年,商业职中和长沙商业学校合并成立了今天的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因为有实习工作经历,学校调了冯智雄去旅游系担任了酒店管理课程的讲师,直到2006年,学院再次对湘菜行业重视起来,开了烹饪工艺的高职专业,冯智雄这才得以回到了自己最熟悉的讲台。
“当时是第一届招生,才招了13个人”冯智雄笑道,“我们都笑称十三太保,因为人太少了,所以我们两个老师都在玩命教,学生们也很争气,都在玩命学,第二年就拿奖啦。”
“什么奖?”我问。
“省里面嘛,省餐协举办的第五届烹饪技术大赛,院领导也看中,要我拿个奖回来,我就说拿个奖就拿个奖吧。”说完,冯智雄笑起来。
是嗬,外人听这话,真像是胡吹大气,可最终他凭借《兰花千张肉》这道创新传统菜折桂,可算是为新成立的烹饪专业争了光。可外人不知道的是他为了准备另一道看盘雕刻,因为白天教学太累晚上没有集中精神,冯智雄一刀滑到了指缝中,一道伤口,深可见骨。也正是因为这样认真的性格,让冯智雄后来得以在全国比赛中大放异彩。
2012年,由教育部发起,在扬州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高职烹饪技能比赛,这是所有开设烹饪专业的中高职院校的大事,在冯智雄眼中,更是检验自己教学成果的一次大考。
比赛的题目是一桌宴席,在限额内准备八道热菜,一组冷拼,两个点心一个果盘。在这样细致的要求下,考验的完全就是老师的教学水平,因为都没有经过长年一线的实战经验,所以学生的实际表现基本就是老师水平的映射。
“大家都非常重视,特别是我们的院长,都亲自压阵”冯智雄说,“考的内容基本都涵盖了创新、成本、营养和文化几个方面,所以这样看来,是非常考验老师的眼界和能力的。”
“结果怎么样?”我问。
“不能说大获全胜吧”冯智雄脸上笑开了花,“孩子们很争气,第一次参加比赛就拿了奖,这不仅是给我们学校争了光,也是给他们自己争了光,也是对我这么久的教育教学的一个认可吧。”
再往后,冯智雄基本都是作为指导老师或是裁判来参加专业技能的比赛了。
在两个多小时的谈话中,冯智雄很少说到自己,从职业技能比赛开始,他就不停地在说着他教过的优秀的学生们。也许在他看来,自己获得的大小荣誉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这些孩子们的成长。
那些参加了全国两会餐厅服务并受到所有同行关注和表扬的学生,比他自己受到表扬还要感到高兴;那些参加全国比赛并拿下第一名的学生,比他自己拿到第一名更兴奋;那些从湘菜学院走出去,在各个餐饮企业中发光发热成为顶梁柱的学生,也更是他最大的骄傲。
这就是冯智雄作为湘菜人,为湘菜行业做得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