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出道即巅峰——魏文帝曹丕

作者:吟風社

我覺得曹丕算是一個“出道即巅峰”的人吧...

曹丕繼承曹操的位置是在建安二十五年(220)的正月,這一年還是延康元年以及黃初元年,光是有三個年号就可以說明這一年發生了不少大事,而事實也是如此。不過人們的主要關注點都在曹操去世以及曹丕代漢這兩件最重要的事情上,而忽略了這一年發生的其他事,隻要把這年的相關史料彙總一下,就會發現曹丕隻用一年就幾乎完成了其他人不知道多少年才能完成的事,可以說這完全就是屬于曹丕的一年。

出道即巅峰——魏文帝曹丕

曹丕

曹操死時的局面并不能說好,他對于北方的平定隻完成了前期和中期工作,實際上對于青州、徐州、雍州等地的控制力是比較有限的,而他死後這些地方也無一例外的發生了異常狀況。青州軍和徐州軍在曹操準備下葬期間就發生騷亂,而雒陽也傳言馬上将要天下大亂,甚至有人提出幹脆把各地守将全部換成曹家人的同鄉。

時太子在邺,鄢陵侯未到,士民頗苦勞役,又有疾疠,於是軍中騷動。群寮恐天下有變,欲不發喪。逵建議為不可秘,乃發哀,令内外皆入臨,臨訖,各安叙不得動。而青州軍擅擊鼓相引去。衆人以為宜禁止之,不從者讨之。
會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為天下将亂,皆鳴鼓擅去。
太祖崩洛陽,群臣入殿中發哀。或言可易諸城守,用谯、沛人。
出道即巅峰——魏文帝曹丕

曹操去世後天下震動

西邊從漢中之戰後就一直不穩定,曹操還沒死就發生了李越的叛亂,曹丕上台後又來了通三郡大叛亂,可以說熱鬧非凡。

王以安定太守鄒岐為涼州刺史,西平麹演結旁郡作亂以拒岐。張掖張進執太守杜通,酒泉黃華不受太守辛機,皆自稱太守以應演。武威三種胡複叛。

至于中原地帶,受漢中之戰後勤壓力及襄樊之戰影響,一堆地方都在曹操去世前發生了大大小小的叛亂。

建安二十三年,陸渾長張固被書調丁夫,當給漢中。百姓惡憚遠役,并懷擾擾。民孫狼等因興兵殺縣主簿,作為叛亂,縣邑殘破。固率将十馀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遺民,安複社稷。狼等遂南附關羽。羽授印給兵,還為寇賊。
梁、郏、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号,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是時南陽間苦繇役,音於是執太守東裡衮,與吏民共反,與關羽連和。

曹操死前兩年和一年東漢首都許縣和曹操大學營邺城也分别發生了叛亂事件,前者被曹操的長史王必平定,後者則是由曹丕平定。總而言之,曹丕就是在這樣一種環境下繼位的。

出道即巅峰——魏文帝曹丕

曹操

曹丕年紀雖然不算小(34歲),但他被正式确立為繼承人的時間隻有三年,他的威望是沒有想象中那麼高的,否則青州和徐州那幫人也不敢這麼膽大妄為。他在曹操的遺體運回邺城,并繼承父親地位後,頒布了多條指令,包括減關稅、解禁池籞、賞賜功臣,然後又果斷把丁儀全家給宰了。

丁儀是曹植當年的鐵杆部下,丁儀在曹操手下擔任西曹掾,地位雖不算高權力卻不小,被他整過的人一大堆,幾乎都是當年給曹操說過曹丕好話的,裡面還有不少世家大族。曹丕把他殺掉是在二月,這個效率可以說是相當驚人了。

出道即巅峰——魏文帝曹丕

丁儀

之後曹丕修改了魏國的相關人事和制度。曹操時期的各項制度其實是比較粗糙的,裡面還包括恢複九州這種為了提升自己權力而開倒車的行為,是以曹丕為了更好管理西方而重新劃出了涼州。像很多人喜歡說于禁是外姓第一将,會造成這種誤解,也有曹操軍制不完善的一份鍋在裡面。

現在大家都知道魏國的軍制大約是大将軍之下是骠騎、車騎,然後是衛将軍,再往下是四征四鎮等等,再然後才是四方将軍。但這些都是曹丕修訂的,曹操時期根本沒這麼嚴格,夏侯淵和曹仁的征西征南光就本身地位來說不一定高過于禁的左将軍,像夏侯惇不想當漢官,最後被曹操封了個前将軍,如果按四征高于四方,難道夏侯惇比那兩位差?但如果是四方高于四征,于禁還能強過曹仁不成?說白了,官職并不是和地位嚴格對應,大家都在刷臉卡。

出道即巅峰——魏文帝曹丕

夏侯惇

再舉個例子,有人認為假節钺的于禁督七軍可以蓋過假節的曹仁。如果非要認定假節钺強過假節,那麼什麼都不假的漢伏波将軍夏侯惇一口氣督了曹操手下的二十六軍,這又是什麼地方的制度?說白了,大家都知道夏侯惇是老闆的什麼人,用不着假什麼節...包括鎮守地方的都督也沒有嚴格的制度,就是臨時任命。曹操手下的中護軍韓浩被諸将認為有資格鎮守漢中,然而韓浩始終沒有被封過将軍,但他的這個中護軍卻可以設定長史和司馬,而且魏公勸進表上他的名字排在曹洪之後,曹仁之前。

會這麼混亂的原因也很簡單,在東漢末年以前,将軍是比較珍貴的官職,秦始皇派趙佗率領五十萬人攻打南越時也不過是封的郡尉。兩漢時期骠騎和車騎屈指可數,而且沒有同時設定,左右将軍和前後将軍也沒有在同時出現,常設的也就度遼将軍等極少數幾個官職。後來黃巾之亂時,皇甫嵩、朱儁、盧植等人都是以中郎将身份率兵出征。直到漢末大亂,各地諸侯大量自稱以及設定将軍,才使得這一官職泛濫,是以曹操手底下出現刷臉卡的現象自然也正常。像諸葛亮在劉備手下當軍師将軍時既可以帶兵,又可以管後勤,甚至可以當場表奏出一個行蜀郡太守,這是什麼逆天官職?這也沒辦法,劉備自己也就是個自封的大司馬,難道還給諸葛亮封個丞相不成?

出道即巅峰——魏文帝曹丕

諸葛亮

但曹丕規範了軍制,夏侯惇不用再當那個給打工仔準備的前将軍,給他準備的位置是大将軍。張遼也别征東了,你不是都督,老老實實目前将軍去。曹休和臧霸都是東邊的地方大員,前者征東,後者鎮東,明顯曹休要高一級,外加征南夏侯尚,鎮西曹真(個人猜測不給征西是因為夏侯淵剛死在這位置上,不吉利),曹仁、曹洪升官當了車騎将軍和衛将軍,然後張郃、徐晃、朱靈和張遼一起去當四方。這地位排列誰高誰低,各個将軍職權如何劃分一目了然。

在這個基礎上曹丕又設定了地方都督制,任命了曹仁、曹休、曹真、夏侯尚、臧霸、吳質六大都督,分别管轄揚州、雍涼、荊州、青徐、河北等幾大戰區,後來又出現了兖豫都督和管理中軍的都督中外諸軍事。曹丕繼位後隻用了三個月不到就完成了這些制度變更。

出道即巅峰——魏文帝曹丕

接着就是劃時代的九品中正制。現在的人經常黑曹丕這是賣掉了父親的理想,當了大族的走狗,老實說這種說法比較搞笑。曹操手底下大族出身的高官一直都不少,他本人就是靠颍汝士人起家的,後來也大量重用河北士人,為何殺了不肯合作的邊讓、孔融就搖身一變成為寒族代言人了?

實際上在東漢的察舉制進行時,就有一部分的名士開始掌握了人物品鑒的話語權,被他們接見或者點評的人物立刻身價百倍,曹操自己就曾脅迫過品鑒家許邵點評自己。這樣的環境下,那些名士擁有的隐藏社會地位簡直不可估量,之是以會發生兩次黨锢之禍,朝廷敵視這種名士是重要的原因。

曹丕的想法很好了解,就是把人物點評的權力賦予正當性,并收歸政府所有,這可以說是相當正常合理的思路了,和什麼當大族的走狗壓根不挨邊。至于幾十上百年後發展成了大族的工具,那也不能說曹丕就是大族的走狗。

還有人提出為什麼不實行科舉制則更是可笑。實際上漢朝一直有考試入仕的制度,但在印刷術尚未被發明的當時,書本全靠手抄,全國能讀得上書的就那點人,開放科舉又有多大作用?就算是在唐朝,每次由進士科入仕的人也不過二三十人,而且他們獲得的官位遠不及大族子弟靠家門蒙蔭入仕獲得的官位高。這樣的條件下,科舉制如何能夠動搖士族?

總之,曹丕通過幾個月規範各項各項制度後,于六月發起了南征。這次南征與其說是南征,倒不如說是他為了樹立自己的地位和威望而搞的一次巡查。而且從一些資料中可以看出曹丕的這個目的,例如大軍在黎陽渡河時,有人擾亂隊伍,曹丕手下的丞相主簿祭酒賈逵當場斬殺這人,後來隊伍到達曹丕家鄉谯縣,曹丕立馬任命賈逵當了豫州刺史(谯縣在豫州)。

從至黎陽,津渡者亂行,逵斬之,乃整。至谯,以逵為豫州刺史。
出道即巅峰——魏文帝曹丕

賈逵

也就是說,曹丕利用了這次南征嚴格軍法,又重新安排了一些人事,手腕可謂高明。

同時,這場南征裡曹丕雖然沒有親自和吳國交戰,但揚州軍區的曹休卻幹了件大事,他居然直接渡過長江燒毀了吳國軍營數千家,曹休應該是曹魏唯一達成這一壯舉的将領。

夏侯惇薨,以休為鎮南将軍,假節都督諸軍事,車駕臨送,上乃下輿執手而别。孫權遣将屯曆陽,休到,擊破之,又别遣兵渡江,燒賊蕪湖營數千家。遷征東将軍,領揚州刺史,進封安陽鄉侯。
出道即巅峰——魏文帝曹丕

曹休

雖然魏國和吳國的史書都沒寫被燒毀軍營的這位倒黴蛋是誰,但從資料來看,當時鎮守此地的應該是後來成為孫權女婿的東吳大佬全琮。而孫權也不得不吃啞巴虧,被燒了軍營還得主動向曹丕示好。

六月,康午,王引軍南巡。 秋,七月,孫權遣使奉獻。

另外,在這期間曹真在西邊平定了河西之亂,夏侯尚在荊州擊敗了劉封,奪下上庸三郡,連武都的少數民族也前來投靠。相比曹操死前幾年在軍事上焦頭爛額的狀況,曹丕繼位半年時間簡直捷報頻傳。

在這些動作之下,曹丕很快就收拾好了父親留的爛攤子,無論在朝中還是軍中都樹立起了自己的威信,曹丕還以賈逵在豫州的治理作為典型,提升吏治水準。順便曹丕此舉頗值得玩味,據記載,賈逵、王淩和楊修都是曹植的主簿和朋友。

脩與賈逵、王淩并為主簿,而為植所友。

他們二人很可能同楊修一樣在立儲之争時支援過曹植,但同樹敵衆多的丁儀兄弟不同,賈逵和王淩都受到了曹丕的善待。曹丕此舉應該是為了縮小打擊面,在瓦解曹植一黨的同時将損失降低到最小,就算楊修還活着,估計曹丕也會對他不錯(曹丕本來就和楊修關系不錯)。

于是在十月,已經沒有任何後顧之憂的曹丕順理成章的地代漢自立。

出道即巅峰——魏文帝曹丕

曹丕稱帝

縱觀曹丕這一年的表現,簡直堪稱驚豔,無論對内對外都有拿得出手的功績,而且效率極高,說是王炸加四個二也不過分,很好地向人宣稱了沒有曹孟德的曹魏也是一樣強大。如果繼續按照這樣的效率進行下去,假如曹丕能活到他爹那年齡,統一天下也不是不可能。然後大家發現,之後曹丕出的都是散牌了...

不過曹丕還有另一點也值得稱贊,他留給兒子的局面,大概是三國時期所有君主裡留得最好的一個。他在位期間鞏固了地盤的統治,臧霸被奪了兵權,雍涼多次叛亂被平定,曹洪被打壓,數來數去隻留了孟達這個不安定因素在。而且他安排的四位顧命大臣也十分到位,四人能力足夠,而且沒有哪一位有條件專權,年齡也合适(天曉得曹叡短命),最後曹叡很好地完成了權力交接。

相比之下,曹操留的攤子前文已經說過,曹叡安排的輔政大臣簡直一塌糊塗,劉備留的局面比曹操還差十倍,孫堅就沒留個啥,孫策留的地盤亂了一大半,孫權晚年幾乎自爆,司馬懿剛開了個頭,司馬師死得突然權力差點沒交接上,司馬昭給兒子留了一堆長輩導緻司馬炎不得不靠縱容屬下來坐穩位置。對了,還有袁紹、劉表、劉焉以及放棄治療的陶謙…相比之下,上面這幫人的繼承人們對曹叡應該是這種感情:

出道即巅峰——魏文帝曹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