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究竟想通過愛情得到什麼?|心理咨詢師說

原文 | 魏湘(簡單心理認證·心理咨詢師)

最近一直在看《北京女子圖鑒》,劇中主角陳可一路走來的情感經曆是這部劇的一條主線。經曆了十一任男朋友的她,最終是真的和醫生男朋友白頭偕老了嗎?劇中的感情線在男朋友遞給她銀行卡的刹那,以陳可的擁抱而戛然而止。

看上去,每個男性都對她不錯,送溫情,送物質,送前途,送青春,送穩定。不過,我猜陳可和醫生的故事,可能依然卡在某個現實的落寞中。

你究竟想通過愛情得到什麼?|心理咨詢師說

從陳可的故事說起:

“你知道自己在愛情中想要什麼嗎?”

初戀叫楊大志,喜歡陳可,但因為母親的病重而選擇分手。他的說辭是陳可怎能放棄北京的前途,她需要更好的未來。在他的心裡,或許陳可就是一個需要奔跑,卻無法為他停留的女人。我想他是了解陳可的,因為後續的經曆,也确實在證明着陳可需要一個又一個新的可能性,而很難停留。

後來的第二任男朋友張超給了陳可安定,但他的眼界又是讓陳可所嫌棄的。當好不容易找到配合她欲望的第三任男朋友時,他可以給陳可物質,卻給不了她所期待的婚姻。

攝影師給了她浪漫,不過其他的給不了,包括信任;第一任老公給了她穩定的婚姻,但給不了她内心想要的足夠保障,比如房子;年輕的九零後給了她青春的身體,卻給不了成熟的生活體驗……直到陳可遇到了醫生。但即使他能給她足夠的信任和穩定,但生活的瑣碎、孩子的需要,也許依然會令陳可在未來的生活裡失望。

你究竟想通過愛情得到什麼?|心理咨詢師說

我想應該有一個區分,那就是工作能力和情感經營真的是兩回事,即使陳可在工作上和人脈運用上好像能力超強,但不可否認的是她在情感和親密關系方面或許就像一張白紙,需要重新學習。每次陳可都在經曆着像女王一樣被喜歡和追求,但一旦進入關系,她就像一個小姑娘在努力配合着對方,忍耐着直到無法忍受而選擇離開。

陳可在不斷尋找情感,但每一段關系都是從激情開始,到失望結束,這可以看到一個女孩尋找情感的過程,但她可能并不知道究竟她想要的是什麼?我想陳可的尋找經曆,可以折射出,很多都市女孩子的感覺:

一方面希望尋找一個愛自己的人,但另一方面也在受着周邊和父母的影響,是否對自己好就是适合結婚?

是否經濟條件好就适合在一起?過了三十歲,面對生育焦慮,是否找個穩定的“老實”男人趕快嫁了呢?

在很多時候,尋找結婚對象,更多的是需要緩解恐懼與焦慮,而其他方面,自己究竟需要的是什麼?

你究竟想通過愛情得到什麼?|心理咨詢師說

觀察自己的内心:

“追求你想要的,也要接受你不想要的”

不僅陳可不知道,或許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我觀察,如果客體關系相對好的人,可以尋找到對自己還不錯的關系的可能性比較高,而内心的客體關系不太好的人,就可能真的需要無數次碰壁,無數次的痛苦,直到你願意停下來指責,而回望和内省自己的内心。

我見到過很多像陳可一樣的姑娘,漂亮,打扮時尚,情商高,擁有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但在親密關系這裡總是受盡打擊,傷痕累累,曾記得有不同的來訪者都問我一個問題:“我在工作中處理關系能力非常好,為什麼就是在親密關系裡遇人不淑?總能遇到各種渣男呢?”

對此,我經常說的一句話是: 當你願意了解自己為何去與渣男接觸時,開始反思我們從中獲得了什麼感受,你究竟想追求得是什麼?這就是從痛苦的循環中跳出來的開始。

你究竟想通過愛情得到什麼?|心理咨詢師說

從強調外界,到逐漸觀察和了解自己内心的關系模式,這将需要很長的時間,當無法了解時,就隻能通過工作來麻痹自己,試圖減輕在親密關系裡自己無能的挫敗感。

這種無奈在劇中也有所呈現:陳可在工作中積累到了足夠多的經驗,即使她在關系中一次次回到原點,重新開始。不過她在情感生活中,除了挫敗外,可能更需要面對自己對關系的需要,同時也确實需要坦誠地了解自己在關系裡的無能為力,以及内心對于想要什麼的空白。

這種空白感,損傷的是所有的親密關系。在情感出現問題的伴侶中,女人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你怎麼是這樣,認識你的時候不是這樣啊,你當年怎麼跟我說的?你騙了我!”

是啊,他本來就不是你想得那麼好,他僅僅是個普通人。當你看中他老實不會油嘴滑舌時,或許他永遠不太會甜言蜜語哄着你;當你看到他每天工作加班時,可能意味着他不太會在你需要時,第一時間跑到你左右;當你看到他嚴厲的捍衛你的權利,而對他人聲嘶力竭時,或許有可能他也會為了他的母親,而跟你撕扯。

是的,所有人,都有着天然的缺陷,如果你隻想要好的那部分,而厭惡其他的,那麼除了在自己幻想世界裡能得到暫時滿足外,其他的關系基本都将是一地雞毛而令你難以忍受。

聽上去相當殘酷,不過這就是真實:你在每個階段想得到的越迫切,你眼睛所能看到得就越狹窄,當你真正想融入關系時,失望感就越發強烈。你的空洞試圖得到解脫,但碰撞到得是對方的陰影時,可能得到的結果就是絕望。

你究竟想通過愛情得到什麼?|心理咨詢師說

榮格分析心理學視角:

“理想對象是女性心中阿尼姆斯的投射”

我記得在弗洛伊德對于性驅力的文獻中,會經常讨論到“陰莖羨慕”,這對于女性的性驅力來講至關重要,在嬰兒到幼兒的心理發展中,當兒童對于母親的期待在逐漸失望時,她會将注意力轉向父親,但期待父親滿足得不僅僅是父親的功能,還有重要的一部分是她内心裡在母親那裡的失望,比如女性的關愛、溫柔、呵護,同時再兼具父親的強悍、力量。

當女孩子慢慢長大,她在擇偶中就會投放出所有理想化的需要。比如劇中的陳可,她無法辨識她要得是什麼,隻要對她好,滿足她這個階段需求,她就喜歡,進入關系後,她會從女王快速成為乖順的小姑娘,舉止行為都向對方靠攏,直到發現這個人的陰影,她就隻能選擇離開,因為這個人完成了他的曆史使命,告訴陳可,男人是如何“不靠譜”。

這一次又一次的經曆,在陳可心裡也許驗證着她媽媽曾經的感覺,對男性難以信任,男性大部分都有毛病。

你究竟想通過愛情得到什麼?|心理咨詢師說

這個内心定式,不知在多少女人心中一代又一代地傳承着,母親感到受傷,将感覺給了女兒,女兒受到挫敗,再繼續感到痛苦,繼續傳遞。

這裡可以加一點理論,在榮格分析心理學理論中,很深刻地描述了女性心中的男性部分也就是阿尼姆斯:“即使一個女人在外表上極富于女性特征,在她的内心裡,阿尼姆斯同樣可以是一種強悍的、冷酷無情的蠻力。一個人可能會突然發現自己與女人内心中的某種東西處于沖突狀态,這種東西冥頑不化、冰冷殘忍,完全無法令人接近。”[1]

阿尼姆斯最喜歡永無休止地重複着的一個主題是:“在世界上我所渴望的唯一的東西就是愛——而他卻不愛我”。[2]在女人生命的心靈深處,阿尼姆斯悄聲低語:“你毫無希望。努力又有什麼用呢?無論你做什麼都沒有意義。生活永遠是這樣,絕不會變得更好。”

而不同女性的阿尼姆斯都不同,但在内心虛無的感覺中,女性在選擇男性時,無意識裡有着阿尼姆斯的要求,在不同男性相處時,也許會喚起阿尼姆斯強制的要求,而這些要求其實與現實并不符合。比如男性怎樣對我才叫愛,如果他不這樣做,那就意味着他根本不愛我,我需要這樣做才值得愛,如果不是,我根本不值得,而這樣的感覺來自于父親感覺的傳達。

在陳可的感覺中,或許十一個男朋友,就代表了她衆多阿尼姆斯的投射,每個人身上都有她想要的,也有她厭惡的。

你究竟想通過愛情得到什麼?|心理咨詢師說

阿尼姆斯的觀點仿佛很少會與具體的情境相吻合一緻。它的觀點更像是這樣一種觀點:這種觀點合乎理性,但卻不切合實際。[3]因為這種感覺根深蒂固,我們甚至難以覺察,比如他人對自己怎樣代表愛,自己對什麼狀态才能滿意等等。

而這一切都來自于内心阿尼姆斯的要求,去了解自己的需要是個相當痛苦的過程。去剝離哪個是内在的要求,哪個是真實的現實,通過這個過程,逐漸收回這些“混亂”但“強硬”的投射,我們才可以越來越看到真相:自己的真實需要有哪些?對方是誰?他是用什麼方式來對待我們,他的真實究竟如何?

這裡補充一個我對自己觀察的例子,我在寫文章時,經常内心都會出現一個聲音:“你不用寫了,寫了也沒用,不會有人看的”,我反思過這就像是我父親曾經小時候對我的觀點,“你什麼都學不會,你不行的”。

雖然時過境遷,但我内心卻記下了父親對我的要求,我對自己苛刻的要求,就會有着這種“嚴厲的,強硬的”,被我自己經常認為我就“應該這樣的”。而現在看來,這就是我内心男性部分,阿尼姆斯對我的占據。

你究竟想通過愛情得到什麼?|心理咨詢師說

一個真實的自性化是經曆過痛苦、一次又一次在内心中領悟而實作的。就像是離開内心嚴格束縛的國王,那個強硬的權威國王不僅束縛着女人對男人的要求,更是奴役着女人自身,使其無法作為一個個體得到真正的解脫。

劇中的陳可正在事業上一步步地走向獨立,而她在情感的了解方面也需要一個自性化的過程:去碰撞,受傷,整合,在痛苦深淵裡重新了解和反思自己,這是心靈中的鍛造成金,當力量在自己的内心生成時,這才是将阿尼姆斯的男性力量結合自己女性部分真正發展。

當女性成功地維護了自己,與阿尼姆斯相抗衡,就是不讓阿尼姆斯吞噬自己,反而它将不再隻是一個危險分子,開始變成創造性力量。

你究竟想通過愛情得到什麼?|心理咨詢師說

我們女人需要這種力量,因為它看起來雖然奇怪,卻隻有在這種男性存在成為我們靈魂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并且恰如其分地執行自己的功能時,女人才有可能成為更高意義上的女人,而同時,她又作為她自己去完成人類個體肩負的使命。[4]

注釋:

[1][2][3]引用自《榮格作品集:潛意識心理成長》,[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等/著 、張月/譯,上海三聯書店出版。

[4]引用自《榮格文集:原型與原型意象》,[瑞士]c.g.榮格/著、申荷永/總策劃、高岚/主編,長春出版社出版。

你究竟想通過愛情得到什麼?|心理咨詢師說

魏湘 ✑ 撰文

鹿仙貝 ✑ 編輯

野生好人 ✏ 封面

你究竟想通過愛情得到什麼?|心理咨詢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