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此人天生臉上有一字,老人見後預言:長大必做宰相!果然如此

此人天生臉上有一字,老人見後預言:長大必做宰相!果然如此

宰相是古代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地位非常顯赫。但是到了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宰相一職,由自己直接管理六部,結果十分繁忙,隻好找一些大臣做侍從顧問,給以“殿閣大學士”的名号,幫助他處理政務。明成祖朱棣時,正式成立“内閣”,設内閣大學士3到7人,參與政務。後來内閣的地位日益提高,六部幾乎變成内閣的下屬機構,而内閣大學士也成為了事實上的宰相。明憲宗時,劉珝就是當時的三位内閣大學士之一。

此人天生臉上有一字,老人見後預言:長大必做宰相!果然如此

曆史上的許多宰相都有傳奇之處,劉珝也不例外。劉珝是明代山東壽光人,生于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自幼聰慧好學,“生而穎悟”、“過目辄成誦”。最為奇特的是,劉珝天生臉上就有一個字。據《劉珝墓志銘》記載:劉珝的臉上“有紋類‘丞’字”,在他幼年時,“有一老人相曰:是兒面有紋類‘丞’字,後必為相”。丞,即丞相、宰相,在明朝時指内閣大學士。《劉珝墓志銘》是由劉珝同時代的明朝吏部尚書尹旻所寫,是以可信度頗高。

此人天生臉上有一字,老人見後預言:長大必做宰相!果然如此

正統十三年(1448年),劉珝考中進士,開始步入仕途,從翰林編修做起。明英宗時,劉珝因學識淵博、人品出衆,被英宗指定擔任太子朱見深的授業老師。朱見深即位以後,是為明憲宗。劉珝作為皇帝當太子時的老師,自然受到重用,不斷升遷。先擔任太常卿,接着升任吏部左侍郎,不久又晉升吏部尚書,再加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

成化十一年(1475年),劉珝奉命編成《文華大訓》之後,憲宗進一步加封劉珝為太子太保、謹身殿大學士。至此,劉珝終于位極人臣,地位等同于宰相。

此人天生臉上有一字,老人見後預言:長大必做宰相!果然如此

劉珝這個人“性疏直”、“自以宮僚舊臣,遇事無所回護”,正直敢言,無所忌諱。當時,有一個名叫梁芳的宦官,他巴結憲宗寵愛的萬貴妃,經常送給她奇珍異寶,因而深得萬貴妃和憲宗的寵信。梁芳貪贓枉法,為非作歹,有恃無恐。員外郎林俊上書彈劾梁芳,不料觸怒憲宗,被下獄治罪。很多大臣都敢怒不敢言,唯有劉珝犯言直谏,極力為林俊申辯,最終說服憲宗赦免了林俊。

明朝中後期時,經常發生“國本”之争。所謂“國本”,就是儲君太子。争“國本”,就是解決誰當太子的問題。宦官梁芳、奸臣李孜省等人“左道亂政,欲動搖東宮”,他們诋毀太子朱佑樘,想要将其廢黜。劉珝認為太子為人嚴謹持重,而且并沒有過錯,堅決反對動搖“國本”,便屢次勸谏憲宗,揭露梁芳、李孜省等人的圖謀,保住了朱佑樘的太子地位。後來朱佑樘順利繼承皇位,就是一代賢君明孝宗。

此人天生臉上有一字,老人見後預言:長大必做宰相!果然如此

當時内閣共有三位大學士;劉珝、萬安、劉吉。《明史》評價三人:“安貪狡,吉陰刻。珝稍優,顧喜譚論,人目為狂躁”。意思是說:萬安貪婪狡詐,劉吉陰險刻薄,而劉珝要好許多,說話無所顧忌,被人看作“狂躁”。其實劉珝并非狂躁,而是敢于直言,不肯随波逐流。也正因為如此,劉珝與萬安、劉吉等人不和,最終在這些人的排擠和構陷下,隻能選擇隐退。

弘治三年(1490年),劉珝病逝,享年65歲。孝宗曾經得到過劉珝的保護,方才能登上皇位,是以對劉珝尊崇有加。得知劉珝逝世後,孝宗親自撰寫祭聯:“忠裨于國,允稱一代名臣;孝表于鄉,堪為三朝元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