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08:重慶森林:我們終于和香港電影不告而别

作者:三隻燈管

每座城市,都像一個拼圖,由無數的地标和道路組成。

旺角和重慶大廈,曾經就是香港這塊大拼圖上重要的一塊。這兩個獨具自己個性的地标,都曾經在電影裡有過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

就在今年,這兩個曾經的香港地标,都由于城市規劃問題面臨着整改,容顔不再。

我們印象裡的香港和香港電影,好像永遠留在那個黃金歲月。

08:重慶森林:我們終于和香港電影不告而别

有《縱橫四海》的匪氣江湖,有《胭脂扣》的一生癡纏,有《大話西遊》的笑着失落。但是被判了死刑的旺角和重慶大廈,似乎宣告着,香港電影已經走進了暮色。

他們的離去,好像連帶着那個曾經風光無限的香港電影時代,也一起漸漸遠去了。無法否認那段時光孕育無數經典華語電影事實的同時,我們也惋惜如今的港影風光不再。

08:重慶森林:我們終于和香港電影不告而别

在王家衛的鏡頭下,1994年的那個夏天,殺手從巷子裡穿過,一頭金發光亮耀眼。在五光十色的燈光中快步穿梭,被人追殺時行色匆匆、争分奪秒。

所有的故事都發生在最真實的大街上,而故事的背景都是霓虹燈光。

08:重慶森林:我們終于和香港電影不告而别

香港電影起步懵懂之時,電影人是舉步維艱,缺乏燈光布景的他們自然是選擇了燈火通明的街道拍攝夜景。霓虹燈,也自然成為了香港電影中上鏡率最高的明星。

在攝影師和電影人的鏡頭當中,霓虹燈無疑是一部電影中最好的背景牆,烘托出無數且迷離、且暧昧、且迷幻的場景。

同樣地,在電影《重慶森林》中,霓虹燈成為影片裡一抹纏繞不去的光暈,尤其是在與演繹的這一段故事中,光與影的交織格外出彩。

08:重慶森林:我們終于和香港電影不告而别

利用手持鏡頭的方式,讓奔跑時的真實感更加抓人呼吸,也讓背景的光線快速流轉起來,帶着獨特的“港式特色”。

這種“快閃式”拍攝方式,将當時都市生活中快閃式的人物關系曝光出來。在鋼鐵森林中,生活的節奏永遠都是飛快的,而作為生活的産物——愛情,也更像是捕風捉影。

“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下雨,什麼時候是晴天”、“每次穿雨衣,都會戴太陽眼鏡”的殺手在酒吧裡遇上了愛問人喜不喜歡吃鳳梨罐頭的編号223警察。

08:重慶森林:我們終于和香港電影不告而别

他們之間的故事還沒來得及開始,就已經宣告終結。

那晚,一聲槍響之後,她丢掉金色假發消失在了夜晚的大雨中;而卻因為一句“生日快樂”永遠記住了這個金發女人。

08:重慶森林:我們終于和香港電影不告而别

影片中曾這樣描述都市人之間的那種不确定性:“每天都會有機會和别人擦身而過,你也許對他一無所知,不過也許有一天他會變成你的朋友或者知己。”

或許就在燈光忽明忽暗的那一瞬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便開始變得微妙起來。

提到《重慶森林》,除了“過期的鳳梨罐頭”以外,大多數人腦海中第一時間想到的或許就是影片中的和她的“加州夢”。

08:重慶森林:我們終于和香港電影不告而别

幾乎沒有人不關注作為歌壇天後的,但是卻鮮有人注意到作為演員的。迄今為止,她隻演過七部電影,卻憑借在電影《重慶森林》中的表演一舉獲得瑞典斯德哥爾摩影後殊榮。

曾說:“其實是我所有女演員裡面最特别的一個,因為她不用力的,演戲不需要用力,她很有天賦。你叫她做什麼,她有辦法讓這個角色成為她自己的一部分。她是很無所謂就做到了。但是,你看她這部分的時候又會覺得就是要她演才行。”

也正是因為她的真實,而讓她在片中的整段表演顯得自然純粹。

08:重慶森林:我們終于和香港電影不告而别

與快餐店女服務員的故事,由飾演的帶出:“我跟她最接近的時候,我們之間的距離隻有0.01公分,我對她一無所知,六個鐘頭後,她喜歡上了另一個男人。”

所飾演的,喜歡把收音機放得很大聲,最喜歡的歌是來自美國搖滾樂隊組合在1966年發行的單曲《california dreaming》。每次聽到這首歌的阿菲,總是會情不自禁地搖頭晃腦,又唱又跳,讓人無法不為之傾心。

08:重慶森林:我們終于和香港電影不告而别

而後來在得知663的心事之後,時常潛入他家的更是顯得夢遊般的可愛:幫他收拾房間、為植物澆水、喂養金魚、換掉老舊的毛巾和牙刷杯、以及删掉前女友發來的電訊……

也坦言:“在拍《重慶森林》的時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做什麼,稀裡糊塗,之後又稀裡糊塗得獎。”

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在《重慶森林》中的演技,當屬“自然”二字,再好不過了。

08:重慶森林:我們終于和香港電影不告而别

在豆瓣電影上,《重慶森林》的評分好于97%的愛情片,95%的劇情片。

電影中有大量的獨白和自言自語。據統計,片中總共有三十五次獨白,其中警察十五次,女殺手兩次,警察十五次,三次。

而相比之下,對白卻少得可憐。這也從另一方面展現了在這座“森林”中,“渴望溝通的啞巴”的人的孤獨。

08:重慶森林:我們終于和香港電影不告而别

每一寸街道都可能是電影的布景,随便攔住一個行人都可能是天才的演員。

那個時候的香港給所有的元素都打上了“港味”的标簽,那個時候的香港可以謹慎,可以傷懷,可以無厘頭,可以咆哮,不可以落寞。

從2002年4月1日如蝴蝶般從酒店飄下時,許多味道便在空氣中蒸騰、消散……

拍了《步步驚心》;演了《活佛濟公》;走進了《甄嬛傳》,沒有人能在這些作品中品味到港味,而很快,港味也成了一個曆史詞彙。

我們與香港電影,終于不告而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