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08:重庆森林:我们终于和香港电影不告而别

作者:三只灯管

每座城市,都像一个拼图,由无数的地标和道路组成。

旺角和重庆大厦,曾经就是香港这块大拼图上重要的一块。这两个独具自己个性的地标,都曾经在电影里有过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在今年,这两个曾经的香港地标,都由于城市规划问题面临着整改,容颜不再。

我们印象里的香港和香港电影,好像永远留在那个黄金岁月。

08:重庆森林:我们终于和香港电影不告而别

有《纵横四海》的匪气江湖,有《胭脂扣》的一生痴缠,有《大话西游》的笑着失落。但是被判了死刑的旺角和重庆大厦,似乎宣告着,香港电影已经走进了暮色。

他们的离去,好像连带着那个曾经风光无限的香港电影时代,也一起渐渐远去了。无法否认那段时光孕育无数经典华语电影事实的同时,我们也惋惜如今的港影风光不再。

08:重庆森林:我们终于和香港电影不告而别

在王家卫的镜头下,1994年的那个夏天,杀手从巷子里穿过,一头金发光亮耀眼。在五光十色的灯光中快步穿梭,被人追杀时行色匆匆、争分夺秒。

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最真实的大街上,而故事的背景都是霓虹灯光。

08:重庆森林:我们终于和香港电影不告而别

香港电影起步懵懂之时,电影人是举步维艰,缺乏灯光布景的他们自然是选择了灯火通明的街道拍摄夜景。霓虹灯,也自然成为了香港电影中上镜率最高的明星。

在摄影师和电影人的镜头当中,霓虹灯无疑是一部电影中最好的背景墙,烘托出无数且迷离、且暧昧、且迷幻的场景。

同样地,在电影《重庆森林》中,霓虹灯成为影片里一抹缠绕不去的光晕,尤其是在与演绎的这一段故事中,光与影的交织格外出彩。

08:重庆森林:我们终于和香港电影不告而别

利用手持镜头的方式,让奔跑时的真实感更加抓人呼吸,也让背景的光线快速流转起来,带着独特的“港式特色”。

这种“快闪式”拍摄方式,将当时都市生活中快闪式的人物关系曝光出来。在钢铁森林中,生活的节奏永远都是飞快的,而作为生活的产物——爱情,也更像是捕风捉影。

“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下雨,什么时候是晴天”、“每次穿雨衣,都会戴太阳眼镜”的杀手在酒吧里遇上了爱问人喜不喜欢吃凤梨罐头的编号223警察。

08:重庆森林:我们终于和香港电影不告而别

他们之间的故事还没来得及开始,就已经宣告终结。

那晚,一声枪响之后,她丢掉金色假发消失在了夜晚的大雨中;而却因为一句“生日快乐”永远记住了这个金发女人。

08:重庆森林:我们终于和香港电影不告而别

影片中曾这样描述都市人之间的那种不确定性:“每天都会有机会和别人擦身而过,你也许对他一无所知,不过也许有一天他会变成你的朋友或者知己。”

或许就在灯光忽明忽暗的那一瞬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提到《重庆森林》,除了“过期的凤梨罐头”以外,大多数人脑海中第一时间想到的或许就是影片中的和她的“加州梦”。

08:重庆森林:我们终于和香港电影不告而别

几乎没有人不关注作为歌坛天后的,但是却鲜有人注意到作为演员的。迄今为止,她只演过七部电影,却凭借在电影《重庆森林》中的表演一举获得瑞典斯德哥尔摩影后殊荣。

曾说:“其实是我所有女演员里面最特别的一个,因为她不用力的,演戏不需要用力,她很有天赋。你叫她做什么,她有办法让这个角色成为她自己的一部分。她是很无所谓就做到了。但是,你看她这部分的时候又会觉得就是要她演才行。”

也正是因为她的真实,而让她在片中的整段表演显得自然纯粹。

08:重庆森林:我们终于和香港电影不告而别

与快餐店女服务员的故事,由饰演的带出:“我跟她最接近的时候,我们之间的距离只有0.01公分,我对她一无所知,六个钟头后,她喜欢上了另一个男人。”

所饰演的,喜欢把收音机放得很大声,最喜欢的歌是来自美国摇滚乐队组合在1966年发行的单曲《california dreaming》。每次听到这首歌的阿菲,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又唱又跳,让人无法不为之倾心。

08:重庆森林:我们终于和香港电影不告而别

而后来在得知663的心事之后,时常潜入他家的更是显得梦游般的可爱:帮他收拾房间、为植物浇水、喂养金鱼、换掉老旧的毛巾和牙刷杯、以及删掉前女友发来的电讯……

也坦言:“在拍《重庆森林》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做什么,稀里糊涂,之后又稀里糊涂得奖。”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在《重庆森林》中的演技,当属“自然”二字,再好不过了。

08:重庆森林:我们终于和香港电影不告而别

在豆瓣电影上,《重庆森林》的评分好于97%的爱情片,95%的剧情片。

电影中有大量的独白和自言自语。据统计,片中总共有三十五次独白,其中警察十五次,女杀手两次,警察十五次,三次。

而相比之下,对白却少得可怜。这也从另一方面展现了在这座“森林”中,“渴望沟通的哑巴”的人的孤独。

08:重庆森林:我们终于和香港电影不告而别

每一寸街道都可能是电影的布景,随便拦住一个行人都可能是天才的演员。

那个时候的香港给所有的元素都打上了“港味”的标签,那个时候的香港可以谨慎,可以伤怀,可以无厘头,可以咆哮,不可以落寞。

从2002年4月1日如蝴蝶般从酒店飘下时,许多味道便在空气中蒸腾、消散……

拍了《步步惊心》;演了《活佛济公》;走进了《甄嬛传》,没有人能在这些作品中品味到港味,而很快,港味也成了一个历史词汇。

我们与香港电影,终于不告而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