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山四路,看似是过客,却是永存|重庆森林

在春节这个创作空窗期,我们将一台大G开去重庆主城找一些灵感,歇斯底里走马观花之后,最终我们在中山四路停了下来。

如果是重庆本土人,他一定会告诉你,中山四路是来重庆必去的一个地方,其实那里不同于那些久负盛名的网红地,而是一条十分安静的街道,即使在车水马龙的高峰时刻,一旦转入林荫之下,就能获取一份安宁。

中山四路,看似是过客,却是永存|重庆森林

后来因为《少年的你》,这条路变成了网红大道,但市委门前从石缝里生长出来的黄角树,足以证明这条仅800米的街道却记录着不可复制的历史。

中山四路,看似是过客,却是永存|重庆森林

在一台大G上停留,透过长方形的前窗,去回味这些变化十分奇妙,仿佛时代可以还原到任何一个想要的阶段,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在于经典和永恒。

这跟你开着这辆车停留在上海的华山路或者巨鹿路一样,只有历史才能和岁月实现重叠。

中山四路,看似是过客,却是永存|重庆森林
中山四路,看似是过客,却是永存|重庆森林

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段形容:

或许有无数到访这里的人,刚与这里擦肩,就要挥手离别。可对另一群人而言,“中山四路”不止是旁人眼中所谓的老重庆,更是那个植根于内心深处的老地方;

他们看过盛夏的黄桷树将枝干在半空中温柔地缠绕在一起,也知晓寒冬冷锋过境之后,街道上光秃秃一片时的萧颓与清寂。

所以对于这里来说,每一个时代都能看到它的举足轻重,从陪都时聚集的文化名流,包括大名鼎鼎的郭沫若、名震两党的柳亚子等等。

中山四路,看似是过客,却是永存|重庆森林

而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虽然这里已褪去了战时的光环,但街道上机关单位、医院学校、商店餐馆、酒肆茶坊、影院澡堂遍布。每天,人来人往,满街的人间烟火味和生活气息,让人至今难以忘怀。

而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中山四路上除了机关单位外,还有几个记忆十分深刻的地标。

第一就是位于上清寺中山四路路口旁的向阳电影院,这里称得上重庆最老的电影院之一,最初叫“合作电影院”,当时属于那种排队买票,排队进场那种,虽然没有爆米花和快乐肥仔水,但有集体嗑瓜子的清脆背景音。

中山四路,看似是过客,却是永存|重庆森林

第二个地方是九园包子,这家包子起源于1931年,老板叫苏泽九,早期的革命军军官,后挂剑隐退,由朋友资助在当年的较场口开包子铺,店招取其名第三字“九”,意寓“长久不衰”。

但九园包子并非只是为了卖个牌子,上乘的肉质、鲜美的味道,让许多人慕名而来,即使价格略贵,也会供不应求。

而这家包子铺至今还在,只是已改为连锁店,品种也要更加丰富,除了各种馅的包子,还有豆浆与油茶,十分美味。

中山四路,看似是过客,却是永存|重庆森林

最后是上清寺浴室,也就是那个年代的澡堂,曾是市饮食服务公司下属的四大浴室之一,绝对的国企,也属于当时的地标性建筑。

它临街而设,进门有一木梯,顺木梯而下,左为男宾室,右是女宾室。男宾室设大池,每位两角钱,另供简大池,价格一角二分,买票并赠一块火柴盒大小的肥皂,然后持票推开厚重的棉门帘,一股热气扑面而来,雾气弥漫整个浴室,顿有置于云雾之中的感觉,可谓未洗人先爽。

中山四路,看似是过客,却是永存|重庆森林

如今,这些历史上的印记看似已经褪去,但实际背地里却都在进化,电影院已经普及为3D、包子铺随时可以网络下单、浴室则带着奢华的SPA。

而即使如此,当人停留在中山四路的街头,依然可以闻到到最初的那种味道,漫步采风自己想要的镜头。

中山四路,看似是过客,却是永存|重庆森林

回想起刚开始做汽车媒体的时候,报社借来了一台G55,而为了拍好这辆方盒子,我蹲在地上创作了一整天,每一次快门之后,总会觉得还可以变得更完美。

再后来大G有了G500、G63以及这台G350,这三台车虽然动力上存在跨度,但形态上却没有改变。

中山四路,看似是过客,却是永存|重庆森林

就好比媒体摄影的两种流派,一种是器材类,徕卡、哈苏,只要有条件就想入手,为的就是寻找不同的光合影;另一种是手机派,讲究便携、轻巧,但更追求角度与后期。

每一辆G-Class都有自己的定位,就看自己适合谁罢了,而最本质的地方在于,它均经历了近40年的沉淀,在与地面接触的能力上,没有被时代所左右。

中山四路,看似是过客,却是永存|重庆森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