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去一個陌生的城市,除了那裡的市中心商業街外,我總會去溜達一下那裡的小菜場,因為我覺得小菜場裡才是最能了解當地人吃什麼的地方了。
這次在山西太原,剛好我住的酒店後面就有一個小菜場,不過他們那叫特大市場。吃完晚飯,我去那逛了逛,發現那賣糕點的幾家店,都有賣一種表面坑坑窪窪的圓形的餅,有厚的也有薄的。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用戶端檢視)
我問老闆娘:"老闆娘,這個是什麼餅啊?""石頭餅。"老闆娘回答道。我一臉好奇地問道:"石頭餅?這長得也不像石頭啊。"老闆娘指了指,正在做餅的老闆,
說:"因為這是在石子中烤制而成的,是以叫石頭餅。"
隻見老闆把一張張厚的小餅平鋪在烏黑油亮的小石子上,
接着又到了一盆石子覆寫在小餅上,
随着時間的流逝,從小石子間緩緩地飄出了麥香味,扒拉開一些小石子,那一張張厚的小餅被滾燙的石子烙上了淡淡的焦黃色的的小坑,就像是月球表面的環形山一樣,
然後老闆用夾子在石子裡一抄,就把餅給夾出來了,
再把餅上可能夾着的石子拿掉,這樣一塊凹凸有緻的石頭餅就算是完成了。
我又問老闆娘:"這石頭餅厚的和薄的有什麼差別?""厚的裡面是包了甜、鹹餡的,薄的就是沒餡的了。"說罷,老闆娘很熱情地遞了一塊薄的石頭餅給我,說給我嘗嘗。我接過,
咬了一口,因為很酥脆,是以這石頭餅就瞬間破裂成了幾塊,吃在嘴裡,細細品嘗,能吃出一股北方特有的鹹香味,還有種說不出的奇特口感,讓我不自覺得食欲大開,隻想咔擦咔嚓地一口一口把它消滅了。
老闆娘又給我介紹起來這石頭餅來,說:"過去在當地一帶麥子豐收後,就會烤制這石頭餅,帶着它走親訪友,慶賀豐收,誰家媳婦生孩子了,娘家人也會烤制石頭餅前去看望,以示祝賀。這種遠古習俗,出于堯,民間把石頭餅稱為'堯王餅'、'華夏第一餅'……"
這老闆娘講起這石頭餅的文化來還真是頭頭是道,讓我不經豎起大拇指。"嗯,好吃,老闆娘這個給我稱一斤。""好的,就你吃的這種味道嗎?"老闆娘問我。我問:"還有别的味道的嗎?""你剛剛吃的是原味的,還有蔥香和椒鹽的。""那各稱一斤好了,那個裡面有餡的也給我各稱2個好了。"我怕有餡的放不久,就少買幾個嘗嘗味道。老闆娘将稱好的石頭餅給我,我又迫不及待地拿了個厚的石頭餅,想嘗嘗有餡的是什麼味道,
一口咬下,是紅糖味的,
外皮酥脆,裡面的餡料還帶有着那麼點的流動性,
吃起來幹香幹香的,越嚼越香,我感覺這味道堪比西點房裡的蛋糕點心。
回到甯波,爸媽來接機的時候,看我拎了兩大袋的東西,
就幫忙上來拿,我說:"不重的,很輕的。""你買了什麼啊?""餅幹啊。"到了車上,媽媽瞅了一眼這一大袋的石頭餅,臉上帶着嫌棄并吐槽着說:"噶小囡啦,噶遠路帶了眼餅幹來,還散稱的,不怕受潮啊,都什麼年代了哦,超市裡各色各樣的餅幹老多了。"我立馬說:"這個可是古董級别的石鏊餅,我們這一般的超市肯定是買不到的那。"媽媽問:"什麼餅?"
一旁的爸爸就搭話說:"是中國食品的'活化石',《古史考》裡有雲'神農叫時民食谷,釋米加燒石上而食之。'石鏊餅應該是唐朝的叫法了,現在應該叫石頭餅了吧。"我一臉崇拜,誇道:"這麼厲害,這都知道?""前幾年,那部科學求真的節目《是真的嗎?》裡面就有石頭餅,然後我又稍微了解了下,不過還沒吃過。""這樣的哇,那來一塊試試呀。"我就随手遞了一塊給爸爸,爸爸嘗了口後,
我問他:"咋話啦,好吃伐?""不錯不錯,這餅有雙重口感,被石頭壓過的地方比沒壓着的地方要薄很多,也噴脆很多,沒壓到的地方,就稍微厚實一點,咬起來比較有嚼勁。"媽媽邊拿了一塊石頭餅,邊說"噶難看的餅,有你說的那麼好吃嗎?"她吃完說了句:"還不錯,挺香的。"
沒幾天,我買的石頭餅就全被吃光了,開始很嫌棄這餅的媽媽,還特地在淘寶上買了箱石頭餅來,
這坑坑窪窪的石頭餅,靠着本真的味道征服了我媽的胃。到貨後,我一嘗,雖然味道吃起來和我買的相差不大,但是稍微偏硬了點,不如我買來的那麼的嘎嘣脆,真後悔沒多帶幾斤回來。
吃石頭餅的時候也要注意,因為石頭餅上可能真的有石頭哦。
編輯:betty 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