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佐(1490—1566年),字才伯,号泰泉,廣東香山(今廣東省中山市)人。明代嶺南大學者,著名方志學家。
黃佐出身于儒學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一代鴻儒。少時就以奇隽聞名,四歲即讀《孝經》。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中鄉試第一。正德十五年(1520年),中進士。嘉靖初由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此後曆任江西佥事、廣西學督、南京國子祭酒、少詹事等職。與大學士夏言政見不合,棄官歸養。學宗程朱,世稱泰泉先生。曾與王守仁辯難知行合一之旨。病逝後,诏贈禮部右侍郎,谥文裕。
黃佐著作宏富,生平著述四百多卷,“在明人之中,學問最有根柢,文章銜華佩實,亦足以雄視一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不愧為博通經史的大學問家。傳世著作有《廣東通志》70卷、《廣西通志》60卷、《廣州府志》70卷、《廣州人物志》24卷、《羅浮山志》12卷、《香山志》8卷等,為嶺南地方文獻留下了豐富的遺産,作出了卓越貢獻。其中以《廣東通志》的影響和作用為最大,清代大學者阮元修《廣東通志》,在序言中充分肯定了“黃志”。
郭棐(1529—1605年),字笃周,号夢蘭,廣東南海(今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中進士,初授戶部主事,後改禮部。曾任夔州知府、湖廣道屯田副使、四川提學、廣西右江副使、湖北憲政、雲南右布政使等職,萬曆二十三年(1595),以光祿寺正卿緻仕,十年而卒。
身為詩人、學者的郭棐,在很多方面都有建樹,在地方史志方面尤為突出。他的地方志著作有《四川通志》36卷、《夔州記》、《夔州府志》12卷、《右江大志》10卷、《賓州志》14卷、《粵大記》32卷、《嶺海名勝記》22卷、《廣東通志》72卷等九部,是廣東曆史上修志最多的人。
曆時十八年完成的《粵大記》,是一部記載廣東地方史迹、人物和典章制度的專志,書末附有“廣東沿海圖”,史料價值頗高。《廣東通志》資料豐富、劃分科學、體例獨特,在諸方志中較為少見,是廣東現存六部省志中品質較高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