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參父親的話打動了孔子

作者:品讀國學007

論語散談:曾參父親的話打動了孔子 第二十

孔子随機測評學生的課業心得

一日,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四大弟子,侍奉孔子,師徒五人在一起聊天,孔子作為神州最早的私學,教學方法是靈活多樣的,不局限于課堂、課外、忙時、閑中,也不定死闆的采取考試,筆試、面試這種形式。那麼師徒五人一起坐着談話時,孔子就說了:。不要認為我比你們年紀大,就一定比你們高明。你看,孔子不愧是一位大教育家,非常的謙虛,而且很會使用教育法,他随時放低姿态,學生們就敢講話了,否則總是闆着面孔,如何探知弟子們的學問程度。

?你們常認為我不了解你們,如果我了解你們,那又如何呢。意思是,你們各自的人生志向如何呢,說出來看看,與我對你們的了解是否一緻。

子路性情比較魯直,第一個發言:。

子路的氣魄很大,就像《莊子·人間世》篇裡的顔回,向孔子請求,去輔佐衛國的國君,子路也是這樣,一個千乘之國,是很大的諸侯國了,有一千輛的戰車,而且處境不妙,外部有敵人來攻,内部面臨饑馑荒年,那麼由子路來輔助,隻需三年的時間,就讓百姓能夠作戰,而且懂得禮義,不僅有勇,而且有謀,民風也向善。子路的志向很大了,大家都鼓勵要有遠大的志向,而子路就具備,孔子是不是就很高興了呢,不然,看孔子的表示,他沒有講話,隻是,也就是有點“不屑一顧”的諷笑。

那麼孔子這樣一笑,其餘的弟子就不敢講話了,于是孔子就采用提問的方式,問冉求,你是怎麼想的呢?冉求說:。

冉求的特點是“謙退”,不像子路那麼具有進攻性,他說,一個方圓六七十,或者五六十的邦國,讓我去治理,用三年的時間,就可以讓這裡的人民富足,但是禮樂這樣精神層面的東西,則隻好等待賢能的君子來實作了。

冉求回話“謙退”之處是邦國方圓不大,不是方圓幾千那樣的大國,而且禮樂方面,以俟君子,那麼也有“不謙退”的地方,就是“可使足民”,當然,當時回答不必思考過多,直心而答即可。

子路與冉求都是從治理邦國的角度來說明自己的志向,孔子對冉求的回答未置可否。

繼續提問公西赤,“?”公西赤說:。

公西華就更“謙虛”,他說,不能說我能做什麼,隻是學習而已。宗廟祭祀、朝聘之事,或者兩國國君交往,我願穿戴禮服、戴禮帽,在旁邊做個小傧相。這個顯現出公西華“溫恭”的特質。孔子也未作評判。

孔子作為一位“大教育家”,正如《莊子·齊物論》篇中所說,。子路、冉求、公西華三位弟子的,孔子未發一言評論,隻是“個延期至”而已。

那麼最精彩的地方來了,就是曾子父親曾點的談論。孔子問“”,這時曾點在做什麼呢,曾點在鼓瑟,瑟是一種古琴,有點像古筝,不過比古筝複雜,孔子在與其他弟子們問話時,曾點并未側耳傾聽、等着問話,而是以鼓瑟來作無聲的表示,有十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士,一定會明白曾點此舉的深意。

。聽到孔子問到自己了,于是結束鼓瑟,铿然一聲,準備回答老師的問話。

曾參父親的話打動了孔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