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洛夫:願你的那本經,比我好念些

洛夫:願你的那本經,比我好念些
煙之外 ——洛夫 在濤聲中喚你的名字而你的名字 已在千帆之外 潮來潮去 左邊的鞋印才下午 右邊的鞋印已黃昏了 六月原是一本很感傷的書 結局如此之凄美 ——落日西沉 你依然凝視 那人眼中展示的一片純白 他跪向你向昨日那朵美了整個下午的雲 海喲,為何在衆燈之中 獨點亮那一盞茫然 還能抓住什麼呢? 你那曾被稱為雲的眸子 現有人叫作 煙

洛夫,原名莫運端、莫洛夫,衡陽人,台灣著名現代詩人,世界華語詩壇泰鬥、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者,被詩歌界譽為“詩魔”。2012年是洛夫先生第九次還鄉。九次,乍一聽不少,似乎可解思鄉之情,然而要知道,1988年洛夫第一次回到衡陽時,已經距離他闊别故鄉整整40年。

洛夫:願你的那本經,比我好念些

洛夫:我可以說是一直在戰火中生活長大。最早是抗戰,我那個時候隻有10歲,天天開始是跑警報,日軍來轟炸,就看着那些被炸死的人,就是我的鄰居、朋友,死傷的很多。

在衡陽,我還參加過半年的遊擊隊,打過遊擊,當時我隻有15歲。

洛夫:1979年,我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去做通路,那時候餘光中先生在香港教書,他就帶着我到落馬洲,落馬洲就是香港跟深圳交界的地方。他有個望遠鏡可以看到整個大陸,你想想看,我有快40年沒有回到過家鄉,就是走了以後,沒有回去過,也不知道哪一天能夠回去。從望遠鏡裡面看到故國的河山,可就是過不去,那種心情非常的痛苦,非常的難過。

洛夫寫詩、譯詩、教詩、編詩五十餘年,著作甚豐,在華國文壇影響深遠。1954年,他和張默,痖弦共同創辦了著名的詩刊《創世紀》,三人被稱作詩社的三架馬車。洛夫說相比起痖弦和張默,自己人生中的負面經曆更多些,因為處于戰争中的時間太長,離死亡太近。可以說戰争對于洛夫的影響是巨大的,他最為人稱道的長詩就誕生于金門的炮聲中,而他唯一沒有進行詩歌創作的兩年恰是在越戰中度過的。

洛夫:願你的那本經,比我好念些

洛夫:金門炮戰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在軍官外語學校,畢業以後,專門去接待外國來的參觀的一些新聞記者,因為他們要到金門去采訪,是以我在那裡待了整整一年。在這個一年中,我有兩個大收獲,第一個,就是我認識我太太,我太太她就是金門人,在金門那個時候是一個國小教員。

關于另外一個收獲,就是我有一首長詩,叫做《石室之死亡》。

洛夫:願你的那本經,比我好念些
洛夫:願你的那本經,比我好念些

洛夫說自己的人生經過了兩次流放,一次流放到台灣,一次流放到溫哥華,也正是這兩次流放造就了洛夫最為人稱道的兩首佳作《石室之死亡》和《漂木》。 “一個太太,兩個孩子,三套西裝,四千月入,五本著作。生活雖嫌寒伧,還過得安逸。願你的那本經,比我好念些。”

洛夫:過去我說了一句話,我說“變”是天才的另外一個名稱。在不斷地在調整,讓自己在變化 。所有中外的詩歌都是如此。能夠長盛不衰的通常都有比較大的思考,形而上的東西,雖然那個東西不是非常流行,但是它能夠保持一種永恒的生命,就是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人來讀它,這樣的就是它的藝術生命永遠在成長。

洛夫:願你的那本經,比我好念些
洛夫:願你的那本經,比我好念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