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9月29日,一個男孩在烏克蘭西部邊陲維裡亞村的一個普通家庭降生了。他就是奧斯特洛夫斯基,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其本人也是作品中保爾的原型。因家境貧寒,他11歲便開始當童工,13歲加入烏克蘭共産主義青年團,同年加入紅軍,16歲在一次激戰中身受重傷,被迫回家休養,并在統一勞動學校學習。18歲參加博亞爾卡工地的築路工程,因勞累過度突患重傷寒,後又參與搶救原木,關節炎嚴重發作,被确認為重殘。但是他藏起了一等殘疾證明,要求組織安排工作。此後,他前往别列茲多夫,當選團支部書記,後成為烏克蘭共産黨(布)預備黨員。20歲調往伊賈斯拉夫,任共青團區委書記,成為正式黨員,一度擔任共青團舍佩托夫卡州委書記,後來病情加劇,輾轉各地治療。23歲時身體癱瘓,雙目逐漸失去視力。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創作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暴風雨所誕生的》等作品,中間還經曆了手稿在郵寄途中丢失及一次車禍的磨難。1935年10月1日,他榮獲列甯勳章,次年12月因病去世,年僅32歲。
他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我們隻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在他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已經把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這個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了人類的解放而鬥争”,是他個人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感動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無數的人,在生活中奮起,不屈服于命運的安排,實作自己大寫的人生。

人活着應該有崇高的追求。
奧斯特洛夫斯基是一位忠誠的共産主義者,他的追求就是為黨工作,去實作偉大的共産主義事業。他的所作所為不是為了金錢、權力、地位等個人的一己之私!他要盡己所能,去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他的追求完全融入了他的思想和靈魂,是真正的熱愛和信仰,是以也化作了他的人格和行動。他在給柳茜的信中說:“您在信裡問我,黨給我什麼呢?給我自己所沒有的,即由我們所推動的,強大的、宏偉的事業。我們隻熱愛它,為它獻出整個身心。”“我願為黨貢獻最後的力量、最後的希望。我本人是無産者、勞工的兒子,生命雖短促,卻全身心地投入黨的活動,我因而有權在被稱為共産主義的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在給達維多娃的信中明确表示:“在我的心目中,黨幾乎等于一切。”他在給帕夫洛夫娜的信中說:“我心中始終儲存着生活的目标——本人自我寬解的理由——為實作社會主義而奮鬥。這是最高的愛。”“看看吧,我們的生活何等燦爛,為了國家的複興和繁榮而進行的鬥争,具有多大的魅力。為它而獻身吧,那麼太陽會重新愛撫着您。”他還說:“人生最美妙的莫過于停止生存時,自己所創造的一切仍在為人們服務。”他的朋友洛紮說他“心靈如水晶般純淨”。
奧斯特洛夫斯基或者說他創造的保爾形象,揭示了一條重要的人生命題,即人活着應該為公衆的利益而奮鬥,還是為一己私利而奮鬥?古往今來,哲學家和教育家甚至為此争論不休,衍生出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人生觀。奧斯特洛夫斯基響亮驕傲的回答毫無疑問是前者。
人活着,就應該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敢于鬥争,永不屈服。
面對生活中的種種磨難,奧斯特洛夫斯基保持了一名戰士勇敢的大無畏的戰鬥精神,積極昂揚地活着,堅貞不屈地活着,樂觀向上地活着,有所作為地活着!即便是後來癱瘓和雙目失明了,他還讓家人找來硬紙闆割出一條條空格,摸索着在镂空格子下面的白紙上寫作。他寫作不是為了賺稿費,不是為了出名,而是為了工作,“拿起新的武器回到戰鬥的隊伍裡,開始新的生活”。“書就是我的戰士,我将引導它們戰鬥”。他說:“隻要一個布爾什維克的心髒還在跳動,他就無權宣布自己已被征服。” “疾病曾企圖摧毀我,使我掉隊,但是我說‘絕不投降’,因為我深信必能得勝”。在生命的彌留之際,他依然鼓勵妻子要勇敢地經受生活的考驗:“生活是莫測的……你記住,生活曾怎樣折磨過我,然而我沒有投降,而是頑強地向預定的目标前進”。“我現在對你說的,可能是最後的有條有理的話了。我的一生過得還算不壞。我經曆和承受了一切。什麼也不是輕易得到的。我拼搏過了...始終沒有投降……”他甚至不無幽默地說:“正巧我有失眠症,這有利于工作有的人休息了病會好,有的人工作了病會好”。
曾給奧斯特洛夫斯基治療,并且後來成為他摯友的醫生巴甫洛夫斯基在日記中寫道:“痛苦往往會使人變得不僅任性、斤斤計較,而且煩躁、蠻橫,自己心境不好,卻向周圍的人發洩……但也有另一種情況:自我剖析的能力增強,内心不斷地沉思着,人變得更睿智,更富于同情心。我恰恰遇到了這樣的患者。他嘗盡痛苦,卻保持着對生活無窮無盡的、火熱的愛,依舊是個樂觀主義者。”奧斯特洛夫斯基紀念館館長赫拉勃羅維茨卡娅認為:“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說是一座勇敢精神的紀念碑,它紀念人可以攀登到多麼高的頂點。是以,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說已經超越了純文學現象的界限,小說及其作者的一生幫助了許許多多身陷人生困境的人們,幫助他們戰勝個人的悲劇,獲得生活的意義……”。法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羅曼·羅蘭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法文版作序,并這樣評價奧斯特洛夫斯基:“對于世界來說,您将成為一個精神戰勝個人命運背叛的崇高榜樣”。高爾基認為:“他的一生乃是心靈戰勝肉體的光輝典範”。郭沫若贊歎:“盡管他身患沉疾,而他的創造力和生命力卻大大超越了常人”。
奧斯特洛夫斯基寫作時使用的镂空紙闆和部分手稿原件
人活着,應該有追求,不屈服。
如果把上述兩層内涵簡要概括起來,就是:人活着,應該有追求,不屈服。這兩點恰恰又是互相聯系的。一個人的追求越崇高,越關心公衆的利益,心胸就越豁達,就越不會沉溺于個人的蠅營狗苟、是非得失之中,就越有可能産生強大的精神動力,頑強克服面臨的困難險阻,堅定不移地生活和戰鬥下去。一個人越是滿腦子個人利益,越會斤斤計較于個人得失,越容易焦慮郁悶痛苦,或者為占到一點兒小便宜而暗自得意,最後卻走入狹隘的死胡同。正如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言:“假如個人的東西在心中占着好大的位置,公衆的東西占着微乎其微的一角,那麼個人生活的迷亂便幾乎等于大禍天降。”“利己的人最先滅亡。他自己活着,并且為自己而生活。如果他的這個‘我’被損壞了,那他就無法生存了。”崇高追求和永不屈服,在奧斯特洛夫斯基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結合與展現。
《真理報》記者柯裡佐夫在采訪過奧斯特洛夫斯基之後撰文指出:“是什麼培養了他的這種勇敢品性?如今又是什麼支援着這個人的精神和體力?隻能是他對集體、對黨、對祖國宏偉建設事業的無限熱愛,隻能是他要做個有益于黨、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熱切願望。”當然,奧斯特洛夫斯基畢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承受着生活的巨大苦難,他也曾想到自殺,但是他最終依靠自己頑強的精神力量戰勝了自己。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他借保爾的心理活動描述了自己的心理鬥争:“每一個笨蛋任何時候都會沖着自己打一槍的。要擺脫困境,這是最懦弱、最省勁的方法。活得艱難,就啪的一槍。可你試過戰勝這種生活嗎?……縱然到了生活難以忍受的時候,你也要設法活下去。你要讓生命變得有價值”。在現實生活中,奧斯特洛夫斯基在給達維多娃的信中說:“若不是把戰鬥到最後一刻這個堅定理念當作做人的根本,那我早已開槍打死自己了……隻有我們,隻有像我這樣瘋狂地熱愛生活、熱愛鬥争、熱愛工作(建設一個美好得多的新世界的工作)的人,隻有我們這些明察全部生活底蘊的人,即使隻剩一絲希望,也不會輕生自盡”。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崇高追求和自我犧牲精神,展現了人性的至善!奧斯特洛夫斯基一生“絕不投降”的抗争精神和“讓生命變得有價值”的堅韌努力,展現了生命的至強!他是真正的生活的強者,純粹大寫的人!反觀我們的生活,有些人四肢健全,卻渾渾噩噩,得過且過。有些人風華正茂,本該努力學習、勤奮工作,卻追求享樂,迷茫頹廢,浪費時間,不思進取。有的人碰到困難就逃避,遇到挫折就崩潰。盡管原因可能很多,但最根本的還是人生目标缺失,精神缺鈣,得了“空心病”“軟骨病”。
是以,人,尤其是年輕人,應該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心中有世界,才能擁有世界。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并不是截然對立的。有大追求,才能有大格局、大擔當、大成就,但出發點是為了公衆的利益而奮鬥。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言:“年輕人要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盡管時代在發展,社會環境對個人的要求也在變化,每個人的追求和生活更加多元,但樹立正确的人生觀、價值觀,永遠是人過好一生的首要條件!另外,年輕人要學會在挫折中淬煉剛強堅毅的品格。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鋼是在烈火和急劇冷卻中鍛煉出來的,是以才能堅硬并且什麼都不怕。我們也是這樣在鬥争中和可怕考驗中鍛煉出來的,學會了遇到挫折就勇于戰勝,學會了在生活面前不屈服。”
是的,生命中有陽光、鮮花、奶茶、蛋糕、掌聲……也有陰霾、荊棘、貧困、失敗、病痛、死亡……不屈服,是生命樂章的最強音,是生命之花的最亮色,是一個英雄的真正特質!無論是傑出人物還是普通大衆,面對艱難困苦,隻要有不屈服的氣概和行動,就是英雄!如果一個人真的熱愛生命,那他就會有積極明亮的追求;如果一個人真的有積極明亮的追求,那他就會珍惜時間,付諸行動,一往無前,百折不撓。對于人而言,有呼吸、能吃飯,那隻是肉體在活着,有追求、不屈服,那才是生命在活着!英雄不是沒有淚水,而是可以含着淚水向前奮力奔跑的人。(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