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松是一種單一的雪松植物,僅分布于中國。

顧名思義,水松是生長在水邊的松樹,又稱睡蓮、水帝松、水杉松、水機等。水松屬的拉丁名稱來自希臘語Glyptos,意思是雕刻;strobus指的是球狀水果,意思是水松球果實有一個點,圖案,和鱗片的尖端,好像雕刻過,而Pensilis的意思是懸垂。
< > h3類"pgc-h-arrow-right"的生物學性質</h3>
水松是一種半常綠樹,可達25米,基部直徑60~120厘米:生在潮濕沼澤地的樹幹基部常膨化成柱槽,柱槽高度為70~80厘米,并伸出土壤或表面呈膝蓋狀呼吸根。葉鱗和鞘翅枝上的螺旋排列;脫落樹枝上的葉形鑽頭或線性形狀,發育或傾斜地延伸成2至3根柱子,棱柱形或扁平。花單,雌,雄球花為單枝,雄球花以15~20螺旋排列雄性;球狀果實是直立的,卵是圓形的。種子橢圓形,褐色,略微扁平,長5至7毫米,翅膜,長4至7毫米。球花從2月到3月開放,果實成熟期從9月到10月。
水松生于低海拔地區,是一種強正耐水濕的樹種,主要分布在南亞溫暖潮濕平原的河岸、沼澤或水田沿線。熱量越豐富,水松的生長越有利,但極強的高溫對水松的生長也造成損害,海南島無水松分布可能與夏季氣溫過高有關。水松還耐低溫,容易受到霜凍的影響。
它是一種淺根樹種,主根在年輕時發育,10年後主根停止生長,側根向四面延伸,基部浮腫成柱槽狀,通常從回水方向出來,呼吸根暴露在水面或水面上, 改善通風條件。液壓是水松傳動的主要方式。這也是河兩岸水松較多的原因。
< h3級"pgc-h-right-arrow">古代化石植物</h3>
水松植物化石的同位素年齡測定:它早在侏羅紀早期或三疊紀(2.2億年前)就已存在;在北美,水松的足迹曾經到達阿拉斯加南部(北緯62度)。)。
研究人員在歐洲的特蕾莎地層中發現了豐富的水松化石。3世紀末,特别是第四紀冰川期後,氣溫下降,水松分布面積急劇向南收縮,最終在北美和歐洲滅絕,僅在中國南部長江流域的部分地區和受冰河時代影響較小的越南,成為遺物。現有的水松是東亞該物種的殘餘物。
目前,水松屬僅為水松的一種,分布在北緯13度09'(越南)至37度33'(山東省煙台市)、東經102度42度(雲南昆明市)至121度31'(中國台北)海拔32至1980米之間,中國廣東、廣西、江西、湖南、 江蘇、浙江、福建、雲南和台灣等地區均分布在長江以南,在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和福建省沖積平原上分布較多,零星塊分布。
< h3級"pgc-h-arrow-right">松樹中的"舊生命之星"</h3>
我國水松的栽培曆史相當悠久。到處都留下了許多古老的水松樹:
雲南省文山縣阜甯縣擁有500多年的大樹,樹高30多米,胸徑130厘米,是最大的古樹。
廣東省韶關市南華寺九龍泉下生長着五棵古水松,平均高度35.6米,冠部8.6平方米。最大的植物之一,胸徑120厘米,可達40.6米。這棵樹據說是明代時建造的六座祖廟,為高僧丹田種植,樹齡超過600年,堪稱"老生命之星"的水族館。南華寺這些經久不衰的古水松吸引了許多中外專家學者和遊客。
江西省廬陽縣清湖鄉還剩下6棵古水松,其中最大的一棵胸圍7米,由于它的年代久遠,樹幹空心,在20世紀50年代被強風折斷,然後在破幹部的幼樹上高12米。
江西省玉江縣中年鄉愛家村的11棵古水松,胸圍3~4.35米,高20~22米,每株有蓬松柱槽惡性良性腫瘤超植,最大菌株有13個惡性良性腫瘤,最大惡性良性腫瘤周徑10米。這棵水松沿着水面從膝蓋長的呼吸根部出來,又錯落,形狀像一座假山,非常奇怪。根據艾家譜記錄,這個家庭已經搬了38代,之前搬到水松已經存在了。由此推斷,這些樹是唐代的遺迹,都有數千年的曆史。
在一些地方,水松的生長特性也被賦予了許多文化内涵。在廣西省浦北縣江鎮的六個新村,生長着一對古老的水松,樹高12米。胸徑分别為83厘米和74厘米,樹齡超過400年。兩根松根相連,并排生長,樹枝像一對孿生兄弟一樣互相擁抱。據傳說,這棵樹是宋家宋宗公村種植的,其用意是,如果宋家在樹上挂着五顔六色的旗幟,敲打着鑼鼓,并聚集在樹下慶祝,是以人們稱這兩棵水松為"形元松"。新中國成立後,村裡一些人上了大學,村民們不得不把他從樹下趕走,以激勵村裡的青年人努力學習,有所作為。
<h3級"pgc-h-right-arrow">瀕危事業</h3>
水松是我國獨一無二的單一屬"活化石",珍貴的樹種,三紀元冰河時代之後,隻有一種,對于研究冷杉系統的發展、古生物學和物種的形成與演化、物種資源保護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
水松是一種生長迅速的樹種,條件良好,15~20年可制成木材。其根系發達,可用作防風堤護堤樹種。
自我造成的人為因素促成了瀕臨滅絕的水松:在地質曆史變化和随之而來的氣候變化之後,水松雖然可以持續到今天,但現在已成為一種衰落的殘餘物。水松分布格局不連貫,現有資源極為匮乏,生境十分脆弱。調查證明,中國沒有野生松樹群,大部分水松分布區隻有少數孤立的樹木。
水松對生境的要求比較嚴格,種子在潮濕的土壤中不能在水中長期發芽生長,怕霜凍,成樹易受霜凍,不耐髒空氣,特别是含硫氣體,球狀果實易受害蟲侵害,嚴重影響結實率。各種因素使得水松的自然更新變得困難。
主要原因是人為破壞。水松的主要産區位于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的珠江三角洲和岷江下遊,經濟較發達,人為影響嚴重。最初與水松一起分布的香港已經消失了。在廣州白雲山麓和華南農業大學附近,發現了大量的水松幹地基和根部,像茂密的森林一樣縱橫交錯。這表明,該地區水松的分布在過去非常普遍,但是由于森林砍伐和道路建設而不斷建造道路影響了它們所依賴的土壤條件,導緻松散的土壤硬化,缺乏足夠的水和氧氣供應來進行種子發芽, 導緻分布區域的顯着減少和減少。反過來,栖息地的破碎化使水松僅保留在不同大小的斑塊中,這最終導緻與原始栖息地不同的生長環境,使植物難以傳播和遷移。
水松在國家一級被列為受保護的野生植物。根據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于1994年釋出并在國際上共享的受威脅植物評級系統,水松已被确定為在野外滅絕并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