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剛剛,交大校友顧誦芬院士榮獲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作者:上觀新聞

_

剛剛(2021年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上海交通大學共有8項第一完成機關成果獲得黨中央和國務院表彰,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7項。交通大學1951屆航空工程系校友、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顧誦芬院士榮獲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繼吳文俊、徐光憲、王振義、黃旭華之後,第五位獲此殊榮的交大人。

剛剛,交大校友顧誦芬院士榮獲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顧誦芬

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交大1951屆航空工程系校友

剛剛,交大校友顧誦芬院士榮獲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顧誦芬是交通大學1951屆航空工程系大學校友,我國航空領域唯一的兩院院士,著名的飛機設計大師、空氣動力學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顧誦芬于2011年獲得上海交通大學“傑出校友卓越成就獎”,2021年獲得上海交通大學“傑出校友終身成就獎”。今年,恰逢顧誦芬在交大求學畢業70周年,他立志航空報國,帶領團隊造出屬于中國人的“争氣機”,在母校師生和校友中廣被傳頌,也激勵着所有交大人努力拼搏、砥砺奮進。

下面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2020年度

交大以第一完成機關獲得的

其他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吧

秉承自然生物精細構型的遺态材料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該項目由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荻教授等完成,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項目在國際上首次創新提出了“遺态材料”學術新思想、研究新範式,以材料性能為導向,甄選和巧借自然界生物精細構型,通過生物構型與人工材質複合,創制秉承自然界生物精細構型特征,又有人工材質特性的新型材料——“遺态材料”。為研究所學生物精細構型與人工材質的耦合效應提供了新方法,引領了新型構型化複合材料的研究領域,推動了學科交叉發展,在海水淡化、衛星熱控、儲能、電磁屏蔽等領域展現出重大應用前景。

手性金屬-有機多孔固體的設計構築及性能研究

該項目由化學化工學院崔勇教授等完成,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該項目針對傳統手性多孔材料活性位分散不均導緻催化和分離活性與選擇性低等瓶頸難題,項目提出手性功能體架構化結晶政策,實作了手性位點單分散多孔材料的精準合成;建立了手性多孔催化和分離新體系,把手性固體的選擇性提升到了嶄新高度;明确了識别和活化過程的重要結構參數,為手性催化和分離提供了接近真實狀況的結構模型。

成年哺乳動物雌性生殖幹細胞的發現

及其發育調控機制

該項目由生命科學技術學院bio-x研究院吳際教授等完成,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該項目首次從成年小鼠卵巢内分離出雌性生殖幹細胞,進而發現成年哺乳動物卵巢記憶體在生殖幹細胞, 并率先揭示其生物學特征、功能及關鍵調控機制。打破八十多年生殖與發育經典定論,改寫教科書。為不孕症治療、生育力儲存、出生缺陷防治、動物繁殖、瀕危動物儲存、大動物基因編輯和再生醫學等開辟新途徑。

發育源性疾病和遺傳性出生缺陷

的機制研究及臨床精準防控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該項目由醫學院附屬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黃荷鳳院士等完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該項目針對慢病高危人群和遺傳病家系,建立了發育源性疾病的早期防控和遺傳性出生缺陷的臨床精準防控兩大技術體系。通過輔助生殖技術出生隊列和配子/胚胎發育機制研究,對發育源性代謝性和心血管等疾病的傳代機制進行了開創性研究,并在臨床上進行預警和轉化應用,提高了出生子代的安全性。學術貢獻是将疾病的起源從胎兒期前移至配子和胚胎發生階段,建立的“配子源性成人疾病”學說,為源頭防控慢性疾病提供了科學依據。針對遺傳性出生缺陷,對孕前攜帶者篩查、産前基因診斷、胚胎遺傳學診斷進行了技術內建創新。共完成2萬餘名胎兒遺傳學診斷,避免了2000餘個家庭出生遺傳缺陷兒,臨床診斷成功率和健康新生兒出生符合率達100%,成果在全國23省市推廣應用。

前列腺傷口修複新理論與精準外科幹預體系

該項目由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夏術階教授等完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項目組曆時20年,将前列腺傷口修複新發現,與開放前列腺剜除理念相結合,創新改良與裝置國産化,建立前列腺傷口修複新理論與精準外科幹預體系。手術方式被兩部歐洲泌尿外科指南和中國泌尿外科指南收錄引用,編入《吳階平泌尿外科學》、《郭應祿男科學》和國際泌尿外科權威巨著《坎貝爾-沃什泌尿外科學》等6部專著。主編《2016中國男科疾病診療指南》。成立亞洲泌尿學會經尿道前列腺剜除術診療教育訓練中心。主辦剜除技術和铥雷射手術學習班,結合扶貧援建項目,培養專科醫師2000餘名。顯著提高我國bph手術療效和診療水準。

創傷後肘關節功能障礙關鍵治療技術

的建立及臨床應用

該項目由附屬第六人民醫院範存義教授等完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我國每年骨折患者高達420萬人,治療後常遺留關節功能障礙,導緻肢體殘疾,其中以創傷後肘關節功能障礙(ptes)最為常見,治療最為棘手。項目組經過近二十年的探索,形成ptes治療的“破、建、防”三部曲,在病理組織精準切除、關節穩定性重建與康複,及并發症有效防治方面實作了重要突破。研究成果被寫入《坎貝爾骨科手術學》等國際經典教科書和專著8部,納入國際指南和專家共識2個。牽頭制定國内首個ptes專家共識,撰寫相關專著2部。建立我國最大的ptes診療平台,技術成功推廣到16個國家,及國内25個省市的54家醫院,獲得廣泛的社會效益。推動了肘關節外科的發展,确立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引領地位。

颞下颌關節外科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

該項目由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楊馳教授等完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颞下颌關節是顱颌面唯一可動關節,主導下颌骨運動,參與語言、咀嚼、 呼吸及表情等重要功能。該關節疾病除影響上述功能,還可繼發牙颌面畸形。經30年攻關,針對關節病及繼發牙颌面畸形的診治這一世界性難題,項目組提出“關節-颌骨-咬合聯合診治模式”,建立關鍵技術和相關創新産品體系并推廣應用。其中國際首創骨修整導闆元件被“人工颞下颌關節之父”peter quinn教授譽為“人工關節曆史上重大技術創新”。主辦國際會議3次,特邀國際大會主題發言29次,主辦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7次,共1500餘人次參會。

剛剛,交大校友顧誦芬院士榮獲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