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大江網/大江新聞用戶端訊 朱新軍、金璐 記者王琴紅報道:一日為兵,終身是兵。在老黨員吳應明家中,記者看到她年輕時身穿軍裝的照片,朝氣蓬勃;如今89歲高齡的她,再穿軍服,仍堅持筆挺站直。她激動地說:“假如有一天我不行了,我會讓兒子給我穿上軍裝,一個人靜靜地走。”她那顆“跟着共産黨走”的初心熠熠生輝。
吳應明(龍黎明 攝)
從小立志“跟着共産黨幹革命”
1932年,吳應明出生在湖南甯鄉,說起自己的童年,她清晰地記得父親帶着一家老小東躲西藏的日子。“當年日本鬼子進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我的哥哥妹妹都被抓走,險些送了命。”成長在一個動蕩年代的吳應明深感中國共産黨一心為民的偉大,“在共産黨毛主席帶領下,才取得抗日戰争、解放戰争的勝利,解放了全中國”,正因為如此,跟着共産黨幹革命,早就在她幼小心靈生根發芽了。
成年後她眼見身邊很多青年人都踴躍參軍,當她把想法告訴家人時,卻遭到父親堅決反對。“父親說我那麼瘦小的身材,連搶飯都搶不到,拿什麼去當兵。”吳應明堅定地說,我就是滿懷一腔熱血,想參加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吳應明19歲參軍時的照片
為了當兵穿草鞋走了一天一夜
“那時候夥伴們告訴我一定要去當兵,跟着共産黨走。”吳應明說,其實這也是她内心的聲音。1951年,年僅19歲的她,不顧家人反對,趁着父親晚上熟睡,第一次離家出走,穿着一雙草鞋,和另外3個好姐妹,走了一天一夜後,來到湖南湘潭報名參軍,成為一名醫務兵,跟随部隊醫院,前往廣州刻苦學習護理知識。
入伍不到三個月的吳應明,懷揣着一顆勇敢和熱忱的心,加入廣東興甯野戰醫院,照看護理從北韓前線轉移到後方的志願軍傷病員。為了照顧好傷兵員,她的勇氣和膽量絲毫不遜色于男兵。“當時條件十分艱苦,沒有現成的病床,隻能到老百姓家的坑洞就地取材,到晚上沒有電,我們隻能提着吊馬燈給病人看病。”吳應明說,在護理前線受傷戰友時,讓她更加堅定了保家衛國的決心。
“那時候醫院駐紮在山頂上,我們住的地方沒有水,我們每天要從山下往山上挑水,為了照顧好傷病員,我必須去一趟趟挑水。”吳應明說,山路崎岖,有些地方地勢險峻,她不顧危險挑水給傷病員,想盡辦法為他們提供醫治。“比起在前線流血犧牲的戰友,這點苦算什麼。”當兵第一年,她就在部隊榮立了三等功。
吳應明在海南部隊時留影
為上戰場丢下八個月大的孩子
1956年在指導員介紹下,吳應明遇到了在海軍任職的劉鴻恩并結婚,同年她随同丈夫劉鴻恩一同調到海南榆林基地。吳應明笑着說:“我們把青春都灑在了海南島。”
1974年西沙海戰,需要成立醫療隊去前線搶救傷員。吳應明擔任搶救組副組長,開展戰傷救護工作,在條件簡陋的情況下,為傷病員做包紮、止血、打點滴等救治工作,還要處理犧牲戰士的遺體,常常是24小時工作。
吳應明說,那時她不僅是女戰士,還是四個孩子的母親。“大的10多歲了,為了備戰,我不得不忍痛割舍正在哺乳八個月大的兒子”吳應明說,當時她隻有将孩子們送回老家,由自己母親幫忙照顧。
盡管面對随時可能到來的警笛和戰鬥,面臨天氣暴曬、蚊蟲叮咬、生活作息被打亂等困難,作為一名女戰士的她仍義無反顧的奮戰前線,出色地完成各項任務。“那時候不知道苦也不會覺得累,不僅僅是我一個人,所有女護士們都是這樣。”吳應明說。
吳應明佩戴“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
“隻要組織需要,我随時都在。”
“在部隊晉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本我也是其中符合條件的一位,可考慮到其他戰友結了婚有孩子和老人需要照顧,生活條件比我還艱難,我主動把晉升的機會讓給其他人,等幾年再調也沒關系。”談起這事,吳應明看起來是那麼雲淡風輕。
1980年吳應明回到九江海軍幹休所,在醫務所工作。1989年她正式退休。退休後吳應明繼續發揚部隊的優良作風,勤儉節約,淡泊名利,對生活保持一種積極陽光的心态,每天都過得很充實。堅持每天讀書看報,閑時種菜養花,與周圍鄰居聊聊家常,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每當國家有難,她總會積極捐款捐物。
如今吳應明四個子女都已成家立業,有所作為。讓她最引以為豪的是她的孫輩個個都是大學生。吳應明感慨地說,“這一切都要感謝黨”。
“每到一個地方我都寫入黨申請書,每次都被列為入黨培養對象,但因為工作頻繁調動,直到1964年我才光榮加入中國共産黨。”吳應明說,今年她已有黨齡57年了。
今年是建黨一百年,面對黨組織頒發給她“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吳應明說:“我沒有做過什麼豐功偉績,就是一名平凡的黨員,兢兢業業做好自己的工作,隻要組織需要,我随時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