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35年8月23日,雍正皇帝去世,皇四子弘曆登上了帝國最高權力的寶座,開始了他精彩傳奇的帝王生涯。他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英明君主,他締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盛世。

大清朝在當時是讓西方人仰慕的超級大國,也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實力均遙遙領先于西方,gdp總量更是常年保持世界第一,占當時世界的40%,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乾隆帝的苦心經營。
愛新覺羅·弘曆登上了公權力的巅峰時隻有24歲,意氣風發的年紀,便坐上了無數人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自然不願意當一個平庸的君主。
他的目标不是超過他的父親,而是要超過被萬人贊頌的康熙帝,他要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盛世。
他的第一步走得很好,對大臣官員開明寬容,對百姓實行仁政。
為了讓臣下信服,他還将被父親雍正帝監禁的政敵,也就是康熙皇帝的十四皇子允禵給放了出來,并且恢複了他的爵位,同時對年羹堯,隆科多等案件的遺留問題作了處理,成功緩和了統治階級内部的沖突。
雖然對于大臣開明寬容,但是對于吏治的改革卻是毫不手軟。
仔細品味便會發現,他所實行的仁政隻是為了緩和雍正時期嚴苛刑法之下激起的種種社會沖突,進而去擴大版圖,實作自己趕超康熙皇帝的宏偉目标。
乾隆的寬仁與他所受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
雍正皇帝給他找的師父都是當時的大儒,如張廷玉、徐元夢、朱轼,這些名噪一時的大家都曾經是他的老師,這讓他對于儒家文化有着深層次的了解,也就學會了用仁政來籠絡人心。
他寬仁,但卻不是一個仁弱的君主。
雍正帝在準備将皇位傳給乾隆時,就一直很重視他武功方面的教育,為此還讓允禧、允祿等人教他火器、武功和騎射,這注定他在軍事上的成就也不會低。
果然,處理好朝廷内部一堆亂七八糟的事情之後,乾隆帝恢複木蘭秋獵,整頓軍隊,然後一舉揮師攻打叛亂的苗疆,苗疆之亂被順利平定,西南邊地人民的生命财産安全得到了保障之後,他又派兵攻打大金川、天山南路等地,成功平定西藏叛亂,穩定了邊疆。
乾隆年間大大小小的戰役,幾乎全部取得了勝利,由此結束了邊疆各地的混亂,西藏和新疆地區的外敵徹底剿滅幹淨,乾隆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再次将新疆納入了中國的版圖,使得清朝的版圖達到了最大化,近代中國版圖也由此正式奠定。
乾隆在軍事上的政策是十分正确的,正因為如此,困擾了大清朝幾代帝王的邊疆問題被徹底解決,國家的安全和和平得到了保障,邊疆百姓再也不用忍受戰亂之苦。
整頓吏治,擴大版圖,穩定國家安全,是乾隆的第一項功績。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最為重要的事情就是安全和财富,既然安全問題已經解決,接下來自然就是發展經濟了,一個超級大國勢必要做到國富兵強。
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和戰争,國家的大環境基本上穩定了下來,發展經濟刻不容緩。
其實雍正皇帝是一個十分節儉的皇帝,他為自己的繼承者留下來了一個充盈的國庫。但乾隆時期多年對外征戰的軍事支出已經将國庫的銀兩消耗得差不多了,發展經濟便成為了乾隆皇帝最需要考慮的問題。
雖然在即位之初他就采取了一些發展經濟的措施,但這還遠遠不夠。
乾隆帝首先實行輕徭薄賦的稅收政策,鼓勵百姓開荒種地。農業是以得到迅速發展,耕地面積空前擴大,糧食産量大幅度增加,加上國家安定,糧食儲備充足,人口也快速增加,國家實力空前強大,社會各行各業發展繁榮。
為了減輕百姓的負擔,乾隆皇帝還效仿康熙帝的做法,五次下令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百姓的負擔,極大的激起了百姓生産的積極性,使得百姓安居樂業,農業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到了乾隆三十一年,全國已經開墾的土地面積達到了四億八千萬畝,無論官方還是民間的存糧食都是十分充足的。
乾隆一朝雖然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但對于商業的打壓不如以往嚴重,商業發展還是有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的。
這一點,從乾隆時期廣泛種植經濟作物中就可以看出來,甚至在江蘇吳江等地,棉花的種植已經遠遠超過了糧食的種植面積。
而棉花的廣泛種植帶來了紡織業發展的高度繁榮,南方許多地區出現了手工工廠。
民間資本主義的生産雇傭關系在江南地區形成并且發展良好,當時的中國是最具有資本主義發展潛力的國家,生産關系的變化也帶來了商業的發展,全國出現了許多有名的商人團體,如徽商、晉商等。
雖然今天人們對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有許多不滿,但實際上,清朝的海外貿易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不堪,尤其在乾隆時期,中國的海外貿易是十分繁榮的。
當時中國對歐洲的出口發展迅速,茶葉、絲綢、瓷器在全世界都處于壟斷地位,外貿收入相當可觀。
在中國的康雍乾盛世發展到巅峰的時候,大洋的彼岸,一個叫作瓦特的英國人改良了蒸汽機,英國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曆史程序,伴随着工業化的發展,英國進入了資本原始積累階段,野心勃勃的将眼光放到了中國,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國請求擴大貿易活動。
資本主義發展是需要資金的,但歐洲列國的資金卻源源不斷地流到了中國,而他們出産的商品,中國卻是不大需要的。
為了讓中國擴大市場,英國曾經派遣一個叫作馬戛爾尼的人帶三船禮物到中國,為了讨好乾隆皇帝,他們還特意為乾隆皇帝制作了昂貴的玻璃天象儀。
彼時的大清的強大讓其他國家羨慕不已,哪怕是已經開始工業革命的英國也隻能想方設法地讨好皇帝來換取貿易的擴大。
最後乾隆皇帝拒絕了使團的請求,英國政府也隻能忍氣吞聲,畢竟當時的中國十分富有,當時英國使團之中,有一個叫作斯當東的人,在他的日記中提到,當時他們所到之處基本上沒有嚴重的貧困現象。
一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繁榮,百姓安居樂業,軍事實力強大,能夠讓已經開始工業革命的英國人羨慕不已,被拒絕後也隻能忍氣吞聲的國家,在當時顯然是絕對的超級大國的存在。
不過盛極必衰,沖突和危機也在繁榮的表象下悄悄滋生。
衆所周知,乾隆皇帝是中國封建王朝執掌權力最久的帝王,也是大清繁榮的締造者。
在他統治期間,中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令諸國望而生畏,當時海河晏清,朝野上下人才濟濟,經濟實力雄厚,于是皇帝開始發展文化事業了。
乾隆帝組織大批文人編寫《四庫全書》,這部書可以算得上是整個中華文化的精華,僅僅字數就高達十億字,一個普通人窮極一生都不可能将這本書全部讀完,可見内容之浩瀚,書籍架構之宏大。
除此之外,乾隆帝還重視人才培養和教育,在地方和中央廣開學院,社會讀書風氣良好。
不過這方面的發展也飽受後人的诟病,因為當時世界工業已經開始發展,自然科學方面的人才是最為重要的,但此時的大清朝發展的仍舊是四書五經的傳統教育,考試也是八股文,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工業文明和資本主義文明的發展。
晚年的乾隆皇帝看着自己親手打造的繁榮昌盛的大清,逐漸有了自滿的情緒,他覺得天朝上國、地大物博,對于其他國家存在着一種看不上的心思,于是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給自己的子孫後代包括晚年的自己打造了一個華麗而又脆弱的夢,使得中國開始落後于世界。
由于乾隆晚年在政策實行和人才任用方面出現了諸多的失誤,比如任用貪官和珅,縱容其腐敗,他所A錢的錢财,光被人們所知的,就有八億兩白銀,相當于清朝十五年的财政收入,可見乾隆在任用人才上看走了眼。
再加上乾隆後期好大喜功,鋪張浪費,國家經濟得不到發展,土地兼并政策又日趨嚴重,大清才漸漸開始走下坡路。
但是直到嘉慶皇帝之時,中國的發展在世界上還是處于領先地位的。
隻是嘉慶長期生活在乾隆的光環之下,壓力大,政治才能卻不突出,沒能讓國家很好的發展,再加上後來的幾個皇帝昏聩無能,政治體制僵化,社會沖突重重,輝煌的超級大國終究成為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