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南周刊 | 長相怪異的“海怪”、“活化石”:鲎(hòu)

文\海南周刊特約撰稿 劉毅

與許多海洋生物一樣,我對鲎(hòu)的認知,也是始于兒時的餐桌。福建人有吃鲎(中國鲎,也叫中華鲎、東方鲎、三棘鲎)的曆史。大概到我上中學時,中國鲎的資源越來越少,成為福建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捕捉、販賣、食用中國鲎都是違法的行為,鹵肉攤上也沒有了鲎的蹤迹。

海南周刊 | 長相怪異的“海怪”、“活化石”:鲎(hòu)

儋州灣的一隻中國鲎。陳正平 攝

長相怪異的“海怪”

鲎,因其外形略呈馬蹄形,在英文中俗稱馬蹄蟹,在中國民間常被稱為“夫妻魚”,其實鲎既不是蟹也不是魚,隸屬于節肢動物門肢口綱劍尾目鲎科的物種,現存4種,包括分布于北美東海岸的美洲鲎,分布于亞洲沿岸的中國鲎、南方鲎和圓尾蠍鲎(也叫圓尾鲎)。其中我國分布有中國鲎和圓尾蠍鲎兩種。

鲎的長相怪異,類似一個殘留着藤蔓的大葫蘆,以至于許多人誤将其頭尾颠倒來認知,又得名“海怪”。

鲎具有典型的三段式結構,分為頭胸部(覆寫彎月形的頭胸甲)、腹部(覆寫六角形的甲)和尾部(劍尾)。頭胸甲的前端有一對小眼睛,隻能感光,而在其兩側有一對對稱的大複眼,具有成像的功能,可以加強所看到的圖像的反差,人們研究了鲎複眼的原理,将其應用于一些電視機和錄影機的研發。除了這4隻眼睛外,鲎還有6隻眼睛;頭胸甲下有6對附肢,其中第一對成為螯肢,是吃飯的“餐具”,用于捕捉食物,其他五對是步足,而在這些附肢中央是它的口,像極了系列科幻電影《異形》裡的抱臉蟲,這也是鲎所屬的“肢口綱”名稱的由來;背甲的兩側有6對緣棘,主要功能是防禦;背甲的腹面是像書頁一樣的5對書鰓,通過書鰓的扇動呼吸,也輔助遊泳,這與早期流行的葉片平扁層疊、上下竄動靈活的百葉窗頗為相似,是以廈門人将百葉窗稱為“鲎百頁”。尾部是一根長長的鋒利的劍尾,橫截面為三角形,主要的功能是防禦,但是在鲎側翻、仰倒時,此時必須依靠劍尾的支撐才能翻身。

此外,人們常常還有一個常識性的錯誤,即認為鲎的血是“藍色”的。其實鲎的血液無色,因其中含有銅離子,在遇到氧氣後才會顯藍色。

穿越五億年的“活化石”

海南周刊 | 長相怪異的“海怪”、“活化石”:鲎(hòu)

文昌會文濕地兩隻抱對的圓尾蠍鲎。劉毅 攝

鲎常被人們稱為“活化石”。

目前已知最早的始鲎類化石出土于摩洛哥距今約4.85億年的早奧陶世fezouata生物群。2008年,古生物學家在北美洲加拿大發現了距今4.45億年的晚奧陶世“月盾鲎”化石,已經與現代的鲎一樣有了三段式身體結構。此後的各個地質年代,鲎化石均有分布,一直到距今約2億年前的中生代侏羅紀,鲎的外形已基本與現生種一緻。

在演化早期就已找到合适的生境和生态位,演化出對應的形态和生理機能,期間演化過程一直在持續,隻是早期的演化結果幾乎不用大改,而且保用5億年,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物種演化案例。從始鲎類起,鲎就演化出了三段式的身體構造組合(高效的呼吸、運動和進食器官)和适應性強的生理機能(應對低氧和溫度跨度較大的環境),進而一勞永逸。

地質記錄表明,鲎一直是淺水水域(河口、淺海和大陸架)生物,選對了合适的生境和生态位,演化就成功了一大半。其中河口是鲎的繁育區域,淺水水域(淺海)是大鲎的生活區域,而大陸架淺海則為鲎在不同河口的分布擴散提供了通道。

我國的北部灣沿岸是鲎最主要的分布區之一,從廣西的北侖河口到廣東的雷州半島再到海南的西海岸,都能看到中國鲎和圓尾蠍鲎的蹤迹。海南島最早的鲎從何而來?很顯然不可能是單獨的物種演化事件,也不太可能是海南島從大陸分離後才遷移過來的,因為鲎雖然有一定的遊泳能力,但要跨越又長又深的瓊州海峽,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在海南島與雷州半島分離之前(至少250萬年前),鲎已經通過相連的大陸架通道擴散到了海南。鲎的分布也充分印證了海南島和大陸一脈相承的曆史。

海南的鲎資源

海南周刊 | 長相怪異的“海怪”、“活化石”:鲎(hòu)

圓尾蠍鲎的腹面。黃海燕 攝

由于紅樹林大型底栖動物研究的需要,我曾在過去十多年的時間裡幾乎走遍海南的紅樹林分布區,也在海口東寨港、文昌會文、儋州新盈濕地多次遇到鲎或其屍體。有一次在會文漲潮的紅樹林裡開展調查,一對圓尾蠍鲎抱對從我的腳邊遊過,我激動得差點把相機甩到海裡。

古籍志書裡常有海南島與鲎相關的記載。比如清代道光《瓊州府志·土産》寫到:“鲎魚,狀如面闆,眼在背上,口在腹下;其血碧,皮殼甚堅,雄小雌大,雌鲎常負雄而行。”然而,很難全面回答“海南的鲎分布在哪些地方、量有多少、面臨什麼問題”,此前的文獻也沒有較全面的資料。

好在從2020年起,在海南各保護地主管機關的支援下,海口畓榃濕地研究所(以下簡稱“畓榃”)聯合多家機構開展了海南島幼鲎資源的普查工作,我也有幸參加了第一輪儋州新英灣的調查。根據畓榃釋出的調查報告顯示:圓尾蠍鲎主要分布在海南島東部的會文濕地和澄邁灣,在東寨港和新盈灣有零星分布;中國鲎則主要分布在儋州新英灣和新盈灣,在澄邁灣和東寨港有零星分布,其中儋州新英灣的中國鲎無論在數量、栖息密度、分布範圍上,都優于其他幾個分布區,是中國鲎在海南最主要的分布地,極具保護價值。

需要保護的鲎

海南周刊 | 長相怪異的“海怪”、“活化石”:鲎(hòu)

地籠等非法漁具在海南是鲎無法逾越的鴻溝,畓榃組織的聯合調查在海南各調查點均有發現。此外,養殖塘的污染排放、外來物種入侵、非法捕抓及食用等也是造成海南鲎資源減少的原因。

目前,生境破壞和過度捕撈是鲎資源顯著衰退的兩大原因,具體包括海岸帶圍墾、沿海基礎設施建設、海砂抽取、海水養殖、非法捕撈和過度利用等活動影響。其中填海項目和海岸基礎設施建設造成鲎栖息地的直接喪失,而海砂抽取被認為是中國東南沿海鲎産卵生境退化的重要原因。

以中國鲎為例。它們曾廣泛分布于我國東南沿海,其中北部灣是中國鲎最理想的栖息地。不少國内外專家在20世紀80年代都曾在北部灣的北海沿岸灘塗見到成群的中國鲎上岸産卵,場面蔚為壯觀。中國鲎也曾在我國台灣島西岸、澎湖群島和金門島十分繁盛,從民間的一些俗語和詞彙裡也能展現。金門有句俗語:“水頭鲎,古崗臭。”指的是金門的水頭盛産鲎,多到臭味都飄到了3公裡外的古崗。

然而,僅僅不到30年時間,中國鲎資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組調查資料顯示,北部灣一帶的中國鲎種群數量在近20年間下降了90%以上。

近幾年,面對日益嚴重的鲎資源的破壞和退化,國際社會、政府部門、保護地管理機構、科研院校、社會公益組織等都在努力,希望扭轉這種局面。2012年世界保護大會通過一項有關保護亞太區三種鲎的提議;2019年3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将中國鲎列為瀕危等級物種;2019年6月,第四屆國際鲎科學與保護研讨會釋出《全球鲎保護北部灣宣言》,将每年的6月20日定為“國際鲎保育日”;2020年iucn鲎專家組啟動了“亞太區鲎觀測站網絡計劃”,該計劃于2021年在中國試行,海南儋州也列入了17個鲎觀測站點之一;2021年2月,調整後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正式公布,中國鲎和圓尾蠍鲎更新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如同龜苓膏裡的龜殼原料可替代一樣,糟粕醋裡的鲎原料也并非必需品,而且捕捉、販賣、食用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還會帶來牢獄之災。希望公衆能夠自覺保護鲎,讓它們自由愉快地在灘塗上寫下一串串“川”字,綿延不絕。

願潮汐不止,“川”梭不息,天涯海角,鲎會有期。

原标題:天涯海角 鲎會有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