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京杭大運河的魅力

作者:閱書知天下
京杭大運河的魅力

從杭州到北京,京杭大運河全長約1797公裡。始建于春秋時期,至隋炀帝加以完善,修通運河全線,到元代全線貫通,并于明、清兩成為南北水運幹線,當時的漕運(利用水道調運糧食的一種專業運輸)更是封建王朝的生命支援與動力供應系統,直到清朝第一位皇帝光緒帝下令禁止漕運,運河的實質性衰落由此開始。

京杭大運河的魅力

京杭大運河作為東方古國偉大的壯舉和奇觀,不僅是幾代運河沿岸人民賴以生存和生活的物質資源,更對封建王朝的政治、經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在世界内外人的心中,留下了不可抹去的情愫。著名作家徐則臣則懷着對大運河憂思難忘的文化鄉愁,潛心4年用30多萬字的篇幅書寫這條大河,拉開了100多年曆史的宏大視野。1901年,一幫不同來曆不同出身的人,懷着各自的故事,相遇在運河,他們一路北上……

京杭大運河的魅力

一封來自遠方的家書,引發他的尋親之旅,一個在家中想破腦袋,也想象不出的運河文化,成就他的學術考察之旅。這位來自意大利的保羅·迪馬克,因為崇敬他的前輩馬可·波羅,并對中國及運河有着特殊的情感,被大家稱為“小波羅”。

京杭大運河的魅力

在翻譯謝平遙等人的一路陪同下,小波羅他們從杭州、無錫出發,沿着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在拍攝與親身經曆中,感受大運河在世代人心中的重要地位,感受着運河的生命力,事不如人願,當剛剛對運河情有獨鐘時,當他們抵達大運河的最北端——通州時,小波羅因意外離世。但是,他給後代人留下的運河記載的價值是永恒不朽的。

京杭大運河的魅力

世代生活在河上,将運河視為生命的家族,當子孫選擇離開運河,準備在岸上成家立業時,在尊重兒女選擇的同時,自己堅決不離運河。在兒女婚禮,将家傳至寶“羅盤”交于兒女時,是家族傳統延續的寄托,更是對運河文化的傳承。

京杭大運河的魅力

當光緒帝下令廢除漕運,運河自此由盛轉衰,唯有不變的是,在運河在人心中的位置。随從小波羅一同前行的謝平遙,将每一家“小博物館”建在運河邊上,收藏當地的“老物件”,以此紀念生活中的簡史,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堅守着曾經的信仰。

京杭大運河的魅力

隔岸觀火令人寒心,跨河觀美人,卻讓人異常動心。當八國聯系侵華時,當義和團英勇抵抗外來入侵時,這條沉郁雄渾的運河上,還成就了一段異國戀情。小波羅的弟弟費德爾窮極一生,想要追尋偶像馬可·波羅的足迹,因對運河邊的如玉一見鐘情,在面臨義和團“扶清滅洋”的槍杆子下,運河的一處蘆葦叢,成為二人的戀愛基地。在收獲愛情之後,最終融入中國的生活。

京杭大運河的魅力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道同者,不以漠川為遙。經曆100年左右的2014年,當中國各界重新展開對于運河功能與價值的文化讨論時,小波羅一行的後代,又因記錄京杭大運河專題欄目《大河譚》交彙一起。讓原本孤立的的劇情片段,拼接成了一幅完整的叙事長卷。讓不同行業、不同背景、不同生活習慣的人,最終因為一條共同的運河融合在了一起。這一年,京杭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産項目。

京杭大運河的魅力

一條運河,縱貫南北,見證了封建王朝的興衰,交融了大運河流域多民族的曆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文學藝術等,形成了獨特的江河文化,既有高山的巍峨寬厚,又有大海的博大靈動,并通、統、融、合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魂。大運河是曆史的,更是當代的。時至今日,濟甯以南仍在通航,期待全線通航,全面呈現大運河的精神圖譜和一個民族的舊邦新命,守護和傳承着曆史文化根脈,吸引世界各地前來尋文打卡、鑄魂留憶,大運河真的“活”了!

注:本文部分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将第一時間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