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行走大運河》第六十九篇:兩座古石橋,半部杭州史

作者:文化冀憶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沿大運河南下,行走大運河全媒采訪組到達浙江杭州。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北起餘杭區塘栖鎮,南至錢塘江,全長約39公裡。這段運河上的世界文化遺産——廣濟橋、拱宸橋,都已有數百年曆史,它們一個是運河杭州段的起點,一個是京杭大運河的最南端。兩座古石橋,堪稱半部杭州史。

廣濟橋橫跨運河兩岸,猶如長虹卧波,雄偉壯觀。橋上遊人如織,橋下運河水面很寬,但沒有船隻,不再通航。塘栖古鎮旅遊開發部副經理張建:廣濟橋是目前京杭大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已有520多年的曆史。

《行走大運河》第六十九篇:兩座古石橋,半部杭州史

廣濟橋位于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的起點塘栖鎮,全長78.7米,寬6米多,它共有大小7個橋孔,中孔最高處達7.7米多。橋的兩岸,就是塘栖古鎮旅遊景點。

《行走大運河》第六十九篇:兩座古石橋,半部杭州史

記者采訪張建

張建:塘栖始建于北宋,元代商賈雲集,明清時富甲一方,曾貴為江南十大名鎮之首。當時塘栖是進出杭州的水上要道,來杭州必須經過我們塘栖,必須經過這座廣濟橋。是以橋孔有7個,孔非常的高,保證我們船隻的通過。

《行走大運河》第六十九篇:兩座古石橋,半部杭州史

據記載,廣濟橋始建于明代1489年,是由商人陳守清修建而成。建橋之前,當地百姓要靠擺渡往來運河兩岸,每逢風高浪急,總有人落水遇難。此時,義士陳守清挺身而出,籌資建橋。張建:根據文獻記載,當時的陳守清來到京城當中,在馬路上用鐵鍊鎖住自身,向來往的官民募捐。後來此事驚動了朝廷,在太後以及官員的帶領下,紛紛給他捐獻資金,使得陳守清可以募得資金回到塘栖修建廣濟橋,曆時九年修建完成,建成于1498年。

《行走大運河》第六十九篇:兩座古石橋,半部杭州史

乾隆禦碑

在塘栖古鎮,一座5米多高的乾隆禦碑巍峨挺立,成為一個亮點。其内容為乾隆十六年,皇帝南巡,查得安徽、江蘇、浙江三省交皇糧情況。其中,安徽、江蘇兩省積欠較多,而浙江未予拖欠。為表彰浙江,特免去地丁錢糧30萬兩,以示皇恩。張建:乾隆禦碑這塊碑呢,從一個側面展示了我們塘栖自古的繁華與興盛。

《行走大運河》第六十九篇:兩座古石橋,半部杭州史
《行走大運河》第六十九篇:兩座古石橋,半部杭州史

塘栖谷倉博物館

杭州自古就是富庶之地,魚米之鄉,這裡的稻谷經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北方。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曆史系副教授餘清良告訴記者,杭州運河邊曾有個米市巷,明清最鼎盛時期,杭州的米市是全國幾大米市之一,運往北方進行買賣的糧食或是城裡需要的糧食都在這裡交易。“早些年間,運河兩岸米市巷附近也是達官貴人居住的地方。達官貴人為什麼要住在那裡?離運河近。”

沿着杭州廣濟橋一路向南約25公裡,我們就來到了杭州的另一座曆史悠久的古石橋——拱宸橋。拱宸橋有三個橋拱,橫跨運河東西兩岸,橋形巍峨高大,氣魄雄偉。橋面上遊人如織,橋下不斷駛過水上巴士、旅遊船、貨船,非常繁忙。

《行走大運河》第六十九篇:兩座古石橋,半部杭州史

拱宸橋始建于明崇祯4年,全長92米,高約16米,是杭州古橋中最高最長的石拱橋,是杭州古運河終點的标志,也是京杭大運河最南端的标志。

《行走大運河》第六十九篇:兩座古石橋,半部杭州史

“宸”字是指帝王所居之處,“拱”即為拱手相應的意思,是以拱宸橋象征着對古代帝王南巡杭州時的相迎與敬意。漫步拱宸橋,橋下運河水靜靜流淌,橋上行人或駐足賞景,或拍照留念。

《行走大運河》第六十九篇:兩座古石橋,半部杭州史

一位來自吉林的遊客說:“杭州不隻有西湖,還有運河美景,江南的美景。現在北方是冰封的,千裡冰封的。在這我感覺特别幸福,運河邊上特别漂亮。”

《行走大運河》第六十九篇:兩座古石橋,半部杭州史

兩座古石橋,半部杭州史。為了保護好廣濟橋、拱宸橋,杭州市先後對兩座橋進行修繕、加強,并在拱宸橋建造防撞橋墩、增設紅綠燈等。

《行走大運河》第六十九篇:兩座古石橋,半部杭州史

杭州市運河綜合保護開發建設集團品牌公關部副部長李林蔚:中國大運河這一條非常曆史悠久的古老的河流,它有很多的文明、文化和遺迹,是需要有更多的群眾來持續的關注,也能給我們更多的支援和動力,去保護大運河這麼多年來留給我們的一些寶貴的曆史财富。

保護大運河遺産遺迹的同時,杭州市還依托大運河發展旅遊休閑、文化創意産業。未來,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将更加精彩紛呈。李林蔚:一個是亞運之前,我們有一些項目陸續開工和完成。然後在2023年底,中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成呢,我們所有的項目都會以全新的姿态獻給市民。我們也會策劃以音樂、藝術、科技為主題的大型活動嘉年華。我們的宗旨就是續運河文脈,樹城市标杆,真正是服務人民的運河,遊客的運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