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郭先生外出遊曆時遇到了一條被凍僵的蛇,于是把蛇抱在懷中,給與蛇溫暖。沒想到蛇蘇醒後,就把東郭先生咬了一口,最後不治身亡。
每次想到東郭先生與毒蛇的故事時,就會忍不住地歎氣“究竟是東郭先生太善良?還是毒蛇太惡毒?”人世間的是非善惡福禍美醜,原本就來源于内心的那一念。一念為佛,一念為魔,或者一念為善,一念為惡。念與念之間其實就是人心與虛空。
東郭先生的善念為救人,他的内心不是用大海或者高山可以形容,他的内心是虛空,是可以将萬事萬物都能容納進去的。在東郭先生眼裡看到的毒蛇僅僅是一條蛇,一條凍僵了的蛇,它是有生命力的。任何一個人在見到有生命力的生靈時都有一種慈悲之心。
用佛陀的眼光去看待東郭先生的善良,我們會說他的心中已經裝滿了一切,包括善,包括惡,也容納了一切,包括生,包括死。是以把一隻毒蛇懷揣在自己溫暖的懷抱中,他的心是空的,是能聽到自己内心的聲音。如果他不救那調毒蛇,他也不會知道什麼是真正地虛空,是以他放下了一切,隻為用善來度一切苦厄。
小時候讀東郭先生與蛇的故事時,覺得東郭先生挺委屈,為救一條毒蛇,白白地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如今人到中年再度閱讀時,才發現東郭先生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東郭先生早就已經認清了自己的内心,即使是一隻蝼蟻尚且對生命充滿了崇拜,更何況是人?走過毒蛇身邊的路人絡繹不絕,大多數人也隻是走過、路過、見過,知道有一條毒蛇被凍僵了。他們深知眼前的毒蛇是真正地一條毒蛇,是以選擇了看清實物本身的真相。就避過去了。可是東郭先生則不同,他心懷慈悲。如今他懷中踹這一條凍僵的蛇,來日當他有難時,是否會有人來伸出援助之手。他停下了腳步,決定即使是一條毒蛇也願意以善良之心喚醒毒蛇的惡。可惜的是蛇終歸是蛇,它不是人,是不懂感恩的。
東郭先生懷揣善良沒有錯,錯就錯在錯付。“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本沒有錯,錯的是要認清自己所給予的對象是人還是獸?佛家總是勸誡人們要以慈悲之心看待他人,看待這個世界。慈悲不僅僅是一種思想,更主要的是一種本質。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種善的根基。隻是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是披着羊皮的狼?還有多少人是口蜜腹劍,蛇蠍心腸?我們總是天真的認為,塵世中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單純的,幹淨的,慈悲的。卻不知在人群中善良的人總是被聰明人稱之為傻子。到最後自己怎麼害死的都不知道。這就正如那句“知人知面不知心,畫虎畫皮難畫骨。”
東郭先生的慈悲之心有之,毒蛇的惡毒有之,如何将善與惡之間的溝壑填平或者化解,或許隻有距離了。人在人的世界行走,蛇在蛇的世界遊弋,彼此就是互不相交的平行線,可是古代有許仙與白娘子的三世情緣,今生卻隻有東郭與毒蛇的善惡之交。東郭先生如果看到它是一條毒蛇完全可以把它放在火爐旁或者是把它放在溫暖的地方,可是偏偏的他就要把毒蛇揣在懷中,覺得如此才可以度人渡己。殊不知毒蛇的毒液與生俱來,東郭先生給了它多少善念,毒蛇就會有多少毒液回贈給他。這種惡毒是被遺傳,也會被繼承的。毒蛇會把所有的溫暖化作更加可怕的破壞力,進而去報複。
一念惡起,不是種子,是毒液,是摧毀善良最惡毒的一種手段。東郭先生懷揣着一顆慈悲之心去世了,而毒蛇何嘗不是受到了怨恨心的毒咒,把自己也帶進了死亡的地獄。
現實生活中東郭先生的故事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在我們身邊,如果不能做到兩全,倒不如路留一步,味留三分。菜根譚中說“石火光中,争長競短,幾何光陰?蝸牛角上,較雌論雄,許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