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玉嶺在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樂齡健康工程啟動儀式上進行主旨發言。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占13.50%);與2010年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個百分點。另據相關預測,“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将突破3億人。
來勢洶湧的老齡化浪潮,正對我國社會産生多方面的影響。
中國老齡人群的生活現狀如何?存在哪些挑戰?關注老齡健康應當重視哪些問題?生物技術會給予老齡健康事業怎樣的發展機會?近日,在河南省鄭州市召開的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樂齡健康工程啟動儀式上,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原參事,著名經濟學家任玉嶺出席活動并接受了中國城市報記者的專訪。
中國城市報:您曾連任兩屆全國政協常委并長期在國務院參事室工作,每年都會在全國各地走訪調研,撰寫了大量建言、報告,促進了很多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落地。您本人如今也是老齡人群的一員,在您看來,中國在老齡化社會到來之後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任玉嶺:很多發達國家出現像我國這樣大比例的老齡人口時,已經過近30多年的發展且個人所得已達到上萬美元。而我國在進入老齡社會時,個人所得還遠遠沒有達到這個水準。特别是一些省區市的農村老年人,每人每月隻有幾十元的津貼,這對于改善他們生活品質而言作用十分有限。
長期以來,中國社會奉行傳統的家庭養老觀念,“養兒防老”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的道德信條。但目前中國的城市家庭人口處于“四二一”(“四”是指獨生子女家庭有4位老人需要贍養,“二”是指夫妻2人為勞動力,“一”是指家庭有1位小孩需要撫養)的“倒金字塔”結構,造成當下老齡人群身邊缺乏子孫後代的照顧、相對比較孤單、家庭空巢老人甚多的狀況。在廣大農村地區,随着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和子女進城上學,大量留守老人的生存現狀亦十分堪憂。
當龐大的老齡人口數量遭遇未富先老的社會發展現狀,我國養老事業及産業亟待走高品質發展之路。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養老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檔案支援養老院建設;對參與投資養老的企業家和投資人,不僅給予土地價格優惠,而且有一定的資金補貼特别傾斜。
但從運作發展情況來看,目前我國養老事業發展并不十分理想,普通居民很難進入廉價的公辦養老院,而民辦養老院偏向于高端運作且價格不低。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部分養老項目在拿到優待地價和相關補貼後變相搞起了房地産,也間接拔高了進入門檻。同時,老齡人群普遍存在各種各樣的醫療需求,但目前養老場所普遍缺少醫養結合條件或醫養結合條件較差。尤其目前很多養老院并不接收高齡失能老人,這對此類群體的家庭造成了很重的負擔,也影響了高齡失能老人提升生存品質。
而要解決中國老齡人口的養老問題,發展社群養老很關鍵。但就目前而言,我國的社群養老依然處于低水準運作階段,主要靠政府主導做一些基礎服務,鮮有社會資本進入。未來需要在政府引導下,建立一套可行的市場化運作機制。
中國城市報:老齡人群的健康情況不僅關系到老齡人群的生活品質和千家萬戶的幸福指數,更是建構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請問您對改善老齡人群健康情況有何建議?
任玉嶺:改善老齡人群健康情況,第一要大力普及衛生營養和用藥免疫等常識。關注老齡健康應以預防疾病發生為主,但受制于自身條件,大多老年人很難及時獲得衛生、營養、用藥及免疫等知識。這些知識并不複雜,如病原微生物、六大營養素,免疫原理和抗菌素常識等,對老年人保持健康有重要作用。是以,相關醫療機構和社群一定要加強這類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力度,幫助老年人預防疾病發生。
第二要重視食品結構的調整和管理。如今我國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人群及心血管病患者很多,老年群體中更是常見。究其原因,主要是食品結構不當所造成:一是如今我國食用油消費量比上世紀90年代高三倍有餘;二是現在我國的動物蛋白質供給量大大提升,由1982年的17%上升到56%。是以,減少油脂和動物蛋白在未來食品結構中的占比,意義重大。
第三要嚴控食品添加劑的上市及加強其用量的管理。我國癌症發病率比世界平均水準高40%,死亡率比世界平均水準高50%;全國每天約有1萬人确診癌症,每分鐘約7人确診患癌;每天出生70餘個殘疾兒童,相當于每一小時就有3個;不孕率由過去的3%上升到12.5%……研究結果表明,這些情況的發生與環境污染、生長促進劑及食品添加劑等物品泛濫有關。現在市場上有增筋劑、增白劑、增稠劑、增粘劑、增香劑、發泡劑、防腐劑、膨大劑等等,哪些該用、哪些不該用?都是需要相關部門進行嚴加整頓和管控的。如面粉增筋劑中的偶氮甲酰胺經水解後形成的氨基脲就是緻癌物,很多國家已禁止使用,而在我國市場上仍能見到、買到。
第四要大力弘揚中醫藥保健文化及康複手段。在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針灸、艾灸、拔罐、刮痧、推拿、按摩、小針刀和12807種中醫藥材為養護人們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随着人們對抗菌素抗藥性的認識,世界很多國家亦開始重視中醫藥的作用。為了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我們應更加重視中醫藥的發展,要培養更多中醫人才,開辦更多的中醫康養醫院。
第五要建立生命支撐系統使用機制,保證國家醫療費用公平公正地使用。随着醫療技術的發展,我國醫院大都建立了完善的生命支撐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病人的生命,給了很多人等待進一步治療的機會。但生命支撐系統的使用費用非常高,同時其運作也勢必會占用大量的醫療資源。是以,在醫療資源依然緊張的當下,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學的生命支撐系統使用機制。院方或者衛生部門應成立專門的生命支撐系統評價委員會,委員由具有豐富經驗的各學科專家組成。生命支撐系統需經評價委員會對病人情況進行系統研究評估且同意後,方可使用。如此一來,既能避免現有醫療資源被不合理占用,也能確定生命支撐系統運作公平公正。
中國城市報:您長期以來關注生物技術領域的發展情況,早在1981年就于《光明日報》發表了題為《21世紀将是生物技術的世紀》的文章,并在1983年促成了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的成立。如今,生物技術正在全面影響着我們的生活,它又會對老齡人群健康領域帶來何種利好?
任玉嶺:近年來,我國生物技術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的大力推動下實作了快速發展,如在α幹擾素、白細胞介素、胰島素、酶制劑和基因測序、幹細胞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亮眼成績。這些生物技術的進步,為改善老齡人群健康情況帶來了新的曙光。
随着生物技術的發展,科學界對生命更系統的解析将進一步推動老齡健康事業的發展。基因技術和單細胞技術促進了相關人員對生命跨尺度的關聯分析:2018年,美國癌症基因圖譜成功繪制,對癌症如何産生、在何處産生、為何産生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還有細胞圖譜的繪制,全面研究了人體細胞的類型、形态、空間位置、功能等。這些研究将大幅度提高人類對生命的認知水準,并對老年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提供更加科學先進的理論基礎。
同時,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組織器官制造及腦機接口等技術的發展提高了相關機構改造生物的能力。通過對相關器官及細胞進行改造和再生,可以有效阻斷疾病發生且對損傷機體部件進行合适替換。如用酵母合成大麻素、用基因合成制造糖尿病和白血病藥物、以幹細胞及3d生物列印技術促進器官再造。這些生物技術的推進,将對于提升和改善老齡人群健康狀況起到明顯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基因檢測、靶向藥物、光譜抗癌技術等都已獲批,并且在臨床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勢必會為改善和維護老齡人群健康情況作出更大貢獻。
10月14日,全國老齡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提出要聚焦廣大老年人在社會保障、養老、醫療等民生問題上的“急難愁盼”,深化相關改革,健全老齡工作政策、制度和工作機制,推動老齡事業和産業高品質發展;積極發展社群養老,更好發揮社會力量作用,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加強老年病預防和早期幹預,建構失能老人照護體系。
國家對老齡人群的重視,讓中國老齡健康事業的高品質發展充滿機遇。相信未來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老齡健康事業必将迎來發展的春天。(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宋 浩
原标題:我國老齡健康事業在挑戰中迎來曙光——訪國務院原參事、經濟學家任玉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