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軍不入關,大順李自成、大西張獻忠、南明會形成三分天下格局?

作者:宋安之
清軍不入關,大順李自成、大西張獻忠、南明會形成三分天下格局?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走投無路的崇祯帝自缢以身殉國,至此明朝全國性政權結束,國祚276年。

明朝滅亡以後,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在一統北方的基礎上,可謂是如日中天,一度被人認為是下一個大一統王朝,而李自成更是下一個明太祖朱元璋,但是曆史有時就是這麼不可捉摸,當大家都以為下一個天地主角是李自成和他的大順政權時,關外曆經兩代人經營的大清政權是爆了最大冷門,是趁機入關,并且先後消滅李自成之大順、張獻忠之大西、南明三大政權,成為下一個大一統王朝。

提起這段曆史,總是讓人唏噓不已,雖然以今天的眼光看待這段明末清初的曆史,認為清朝入關正常,但其實當時清朝的确是冷門存在,因為當時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人氣最旺,再下來是南方明朝殘餘勢力擁立明朝藩王建立的南明政權,最具有合法性,是旗号最正的,最後才是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和關外大清政權,對此很多人曾假設過如果清軍不入關,不南下,當時會是怎麼樣的。

雖然曆史沒有如果,但是合理的假設,具有邏輯的推理,還是有着一定的可借鑒之處,還是可以起到以史為鑒的作用。

在諸多假設之中,有一個假設很有意思,認為如果清朝沒有入關南下,開啟争霸天下模式,将會出現大清、大順、大西三分天下的格局,而且彼此之間的戰争,也會從統一目地漸漸轉變為争霸形式,會長期存在下去,長此以往等到步入近代,面對西方之挑戰,則是另一番光景了。

清軍不入關,大順李自成、大西張獻忠、南明會形成三分天下格局?

今天就着這個清朝不入關,會成為三分天下格局之假設說法,宋安之來分析一番,清軍不入關,天下将會如何。

首先清軍不入關的話,天下絕對不會形成三分的格局,而是一定會大一統,即使有短暫的分裂,但也不會分裂太久。

至于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看看中國大曆史的走向就可以知道,首先古代中國的趨勢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次是越往後,分裂時間越少,大一統王朝之間是緊跟着,之間沒有長時間的亂世,更沒有持續的分裂局面。

像東漢以後,是前所未有的大亂世,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的亂世,持續時間長達三四百年之久,差點使得中國進入持續分裂時期,差點打破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留下的持續不斷的大一統之規律,直到隋朝統一才結束這種分裂局面,這也是隋文帝在西方評價很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隋唐之後,則是五代十國亂世,持續了七十多年,再之後則是結束五代十國的宋朝,雖然北宋隻是局部統一,南宋更是偏安一隅,這段時間甚至可稱是宋遼金大三國分裂時期,不過兩宋據有漢地之精華區域,并且北宋算是準大一統王朝,也說得過去。

到了元明清三個大一統王朝,王朝交替期間雖有戰亂,但并沒有形成分裂局面,可以說上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全國性政權統治結束,下一個大一統王朝就進而開始統一天下,成為全國性政權。

清軍不入關,大順李自成、大西張獻忠、南明會形成三分天下格局?

為什麼越往後,分裂局面越少,甚至可以說沒有呢,原因比較複雜多樣。以凝聚力來說,自秦始皇實作了第一次大一統,給後世留下大一統的終極目标以後,随着王朝一次次更替,分裂的趨勢自然越來越弱,凝聚力越來越大,是以自然出現這種局面。

以經濟來說,宋朝以前南北經濟相對平衡,并且可說北方經濟要高過南方的,南方的開發是并不充分,但随着三次衣冠南渡以後,南北經濟不隻是不平衡,甚至形成北方要依賴南方的情況。像清朝入關以後,對于南下奪取江南之地猶豫之時,很多官員要求繼續南下,像兵部右侍郎金之俊就曾說過西北糧食全依賴于東南,自李自成起兵以後,南方糧食到達不了北京,導緻北方糧食價錢日益見漲。河道總督楊方興更是說道:“不得江南,則漕運阻矣,将何以成天下?”。

是以不論是大一統思想帶來的凝聚力,還是經濟上南北互通的重要性,都足以說明在明朝滅亡以後,當時已經沒有分裂的土壤,即使會出現分裂局面也持久不了,絕對不會出現沒有清軍南下,就無人可以大一統的局面,不會出現天下三分之格局。

其次如果清軍不南下,李自成之大順、張獻忠之大西、南明,誰會笑到最後呢?

如果認真分析當時之局面,其實會發現這三方都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以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來說,李自成在山海關一片石敗給吳三桂和清攝政王多爾衮之後,就退回北京并且一蹶不起,并且在次年死後,大順政權就分崩離析,說明兩個問題,一是李自成其人其實并沒有開國的雄才大略,他可以乘風而起打破舊世界,但是再造新世界則是不能;二是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并非完善政權,缺陷太多,是以李自成一死就分崩離析了,屬于是圍繞個人而建立的缺陷較大政權,重要的隻是個人,政權隻是依附品,而非個人與政權是相輔相成。

清軍不入關,大順李自成、大西張獻忠、南明會形成三分天下格局?

張獻忠和大西政權,也是和李自成與大順政權的關系一般,是上司者沒有開國之才,其政權也并非完善穩定政權。

至于南明更是爛泥扶不住牆,全然沒有新朝氣象,而是繼承了垂垂老矣的明朝之暮氣和不少弊端。比如說黨争不斷,而且是大敵目前依舊是黨争為先,同時是各自為戰一盤散沙,有着共同大敵還内亂為先。諸如隆武政權和魯王監國政權互不承認,還摩擦不斷,再後面紹武政權和永曆政權直接是兵戎相見,就一點兵力還消耗在内鬥之中,等到清軍到來,紹武政權是毫無還手之力就被滅,可以說南明是爛到了骨子裡。

再看看關外大清,曆經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人經營,是政權完善,對外一緻,具有新朝氣象,可以使得自己一方人才發揮出最大作用,是人盡其才,這三方政權與其的确是差距太大,唯一有些許希望的也就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最有潛力,不過因為崛起太快,根基很是不穩,需要時間調整改變和沉澱,才有一定可能成為有能力奪取天下的完善政權,但是随着清朝一方攝政王多爾衮看準時機及時入關,沒有時間完善,還有李自成早早死去,是不了了之。

是以如果清軍不入關的話,大機率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一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随着時間推移,會内部崛起一個雄才大略之人,就如當年明太祖朱元璋加入紅巾軍,并且以此來發展自身實力一般,會因為大順政權的勢大,使得有雄才大略之人加入,在這個過程之中一步步崛起,最終自成一家,進而統一天下。

清軍不入關,大順李自成、大西張獻忠、南明會形成三分天下格局?

為什麼不說李自成會不會成為那樣的人呢,因為參考曆史,李自成真非那種可以開國的雄才大略之主。

二是各方鬥争之際,會有新的後起之秀崛起,最終統一天下。

要麼是諸如三方勢力中的像李定國和鄭成功這種大才,在因緣際會之下,開始崛起,并且是自己建立勢力,自成一派,自己打天下。

要麼是三方争鬥之下,出現新的勢力,在三方各有明顯問題的情況下,而有着崛起空間,并且一步步成就大業。像當年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唐高祖李淵從起兵到建立唐朝,也不過一年時間,明末的軍閥其實也不少,像左良玉擁兵八十萬,雖然可能沒這麼多,但是五六十萬還是有的,其他兵力少的軍閥也有不少,如果這些有影響力的軍閥内部出現一個雄才大略的新的掌權者,有可能統一天下,不過在曆史上随着清軍入關,并且快速南下,是将這種可能給消滅了。

當然以上隻是假設,曆史就是曆史,沒有那麼多的如果,之是以如此假設,隻是在這個分析過程中,可以使得我們更加深入了解當時,可以更好做到以史為鑒,可以對于曆史有着更加清晰的認知。

清軍不入關,大順李自成、大西張獻忠、南明會形成三分天下格局?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于中國大曆史,更多獨特視角,原創文章請持續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