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索中國的犀鳥谷:飛"愛鳥",舉起"金飯碗"

作者:環球網

資料來源:Bright.com

在山上,在茂密的森林中,有一種奇怪而珍貴的大鳥,因其頭上有一個銅頭盔形的突起而被命名為角鳥,形狀像犀牛的角。

中國犀鳥大多生活在雲南西部和南部,以及廣西南部,有五種:雙角犀鳥,冠斑犀鳥,白喉犀鳥,棕頸犀鳥和冠狀頭盔犀鳥。犀牛有"愛情鳥"的說法,雌犀鳥和雄犀鳥成對,遵循"一夫一妻制"制度,一旦雌性犀鳥受孕,就不會有洞,在裡面繁殖下一代,雄鳥白天都在喂食雌鳥,夜守着洞,日複一日。

探索中國的犀鳥谷:飛"愛鳥",舉起"金飯碗"

花冠皺紋頭盔犀鳥

這五種犀鳥都可以在雲南省德洪州市英江縣的"中國犀鳥谷"觀測到,雙犀鳥和冠冕皺紋的盔犀鳥僅在穎江地區有穩定的繁殖地。穎江縣素有"中國第一鳥類資源縣"之稱,享有"活禽博物館"的美譽。除了犀鳥,這裡還可以看到河燕鷗、灰孔雀、紅腿小蟋蟀等國I、II級重點保護鳥類,是名副其實的"鳥類天堂"。

近年來,迎江縣宣布建立銅牆關省級自然保護區、大應江國家風景區、雲南迎江國家濕地公園三大保護區,劃定"雷區",拉出"紅線"。通過加強生态修複、科研監測、科普教育和重點地區經濟林開發等措施,森林覆寫率從73.9%提高到76.06%。

探索中國的犀鳥谷:飛"愛鳥",舉起"金飯碗"

雲南省德洪州市迎江縣的"中國犀鳥谷"

依托豐富的鳥類資源,迎江縣采用"政協合作"的模式,建設觀鳥特色村,規範觀鳥監測點,規定生态休養期,開展跨界鳥類聯合保護,舉辦"國際觀鳥節",在全縣形成"觀鳥旅遊"環境。鼓勵群衆以觀鳥點為志願者,從事餐飲、住宿等服務,當"觀鳥"時,吃"鳥飯",賺"鳥錢"。

探索中國的犀鳥谷:飛"愛鳥",舉起"金飯碗"

雄性犀鳥被描繪成覓食并傳回喂養雌性嬰兒期

這一變化,最直覺的數字位于瀛江縣太平鎮石台村。曾經,這裡由于地處偏遠、雨量清澈,貨物運輸隻能靠人騎馬,經濟基礎薄弱,一度靠山吃山,刀火粗犷的路開辟了生産生活,使當地的生态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觀鳥旅遊發展後,當地農村人轉變為"觀鳥向導",村民設立了40多個觀鳥點,每年接待2萬多名觀鳥遊客,在觀鳥旺季,每家客棧每天可帶來500元至1000元的收入,收入大大增加。《石階生态體驗》還成功入選"美麗中國,我是演員"十大公衆參與典型案例。(亮網記者 張家興 蔡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