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筝#
楊健編劇、柳雲龍導演并主演的諜戰劇《風筝》開播至今已經過去近四年,在各大電視台的收視率也十分可觀。在如今觀衆非常挑剔的年代裡仍屬有口皆碑的水準,十分難能可貴。
作為迄今為止相當有高度的一部諜戰劇,最飽受好評的就是它敢于站在人性和曆史的角度上就事論事,真正刻畫出人性的另一方面。且并不如其他諜戰劇對主角光環的誇大,而是選擇了身份低到塵埃裡的周志乾作為切入點。面對命運的大落差抱着百折不撓的樂觀主義甘願為完成任務做出的犧牲,讓觀衆開始思考這種頗具祭獻性的人性撕裂。

它的意義和價值不言而喻,但土壤肥沃也難免有貧瘠之地,美玉雖好也不乏微瑕之處,這些年來關于《風筝》的衆多漏洞與硬傷仍然值得商榷。
1、劇情方面
①鄭耀先與影子、軍統兄弟的信仰對立問題
劇中關于鄭耀先在信仰大公義和江湖小私誼之間做出的選擇有些站不住腳,沒有強烈的沖突沖突。單從片中來看,“軍統乃至背後的kmt,似乎隻是亡于暴力統治,而非信仰對錯”,這就導緻雙方信仰來源模糊化。鄭耀先不為所動是因堅定的信仰,林姚甘願赴死也是因為自身信仰。劇中完全模糊化的處理難辨信仰對錯,也讓奮鬥與犧牲染上某種自我犧牲的道德優越感和崇高感。
②過度誇大影子韓冰的作用
劇中提到,潛伏到延安後被抓獲的七十三位特工捆起來的價值也抵不上一個“影子”,而“影子”韓冰在整個劇中卻并沒有想象中那樣發揮出這種進階特工應有的作用。沒能阻止鄭耀先從延安傳回國統區;誤洩情報導緻馬小五一行人四死一傷;偷看了關于大三線建設的絕密檔案,卻隻是無效偷看無法送出;最終确認鄭耀先的“風筝”身份已過去幾十年,時代更替意義不大。
③兩條劇情線設計生硬
《風筝》中構成沖突的兩條故事線仿佛并沒有按照正常的邏輯發展,兩條故事線的碰撞往往來源于敵對雙方對對方的推理,而這種預判更像是開了上帝視角的預設,“我覺得他們會…,是以我們要…”、“他們覺得我們要…,是以我們要…”的鋪設沒有邏輯性和常理性更像是已知結尾反推過程,導緻故事看起來有些生硬缺少代入感。
2、制作方面
因為删減内容而添加的旁白
劇作選擇以回憶錄的形式來展現鄭耀先的一生,而回憶錄的作者卻是4歲之後就隻見過鄭耀先4次的女兒周喬。這個設定被許多觀衆吐槽但也有劇粉以提出異議的觀衆所觀看的是删減版本而反駁此觀點。
客觀來講評價一部作品自是以它所展現的以及大衆所能看到的内容進行評價,而非究其根本挖根掘底追溯全源才合理。無論是為過審而删減亦或是設計漏洞,官方版本就是如此,也是劇方權衡利弊後選擇呈現的内容,有選擇包容的自然就有選擇吐槽的,無需一言以蔽之。
3、立意方面
①曆史觀偏差
觀劇所感受到的曆史觀就是把解放戰争變成了兩軍對壘,沒有黑白之分,隻是各為其主,各自陣營内的主要人物都對己方陣營無限忠誠,對敵方絕不留情。無謂對錯都很傑出,隻不過最終隻能一方得勝而已,這樣的“忠誠”展現的觀感沒有依托與基礎更像是沒有立場的軍閥混戰,最終促成了一次普通的改朝換代,曆史觀有些許偏差。
②認知錯位
《風筝》中最具争議的問題就是把主角搞得像是宗教聖徒,狂熱的崇拜着信仰。而現實中的中國共産黨并不是如此,當初的建立也不是因為“狂熱”。借用埃德加.斯諾書裡的話就是:“他去延安之前,以為共産黨員一定都是一群狂熱的宗教分子,但是去了以後發現不是,共産黨員都是活潑而熱情的”。
但劇中所演讓觀衆覺得這部劇對于共産黨的認知有些許錯位,也可能是由于第一點所言的“模糊化處理”而顯得有些急切。
想要成就一部好作品既要寫實又要有深度,《風筝》能夠在這幾年層出不窮的諜戰劇中仍保持其經典地位自然是兩者兼備。
但精神層面上觀衆的思考或共鳴都是不受控的,所謂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關于劇作的讨論和争議也是另一次元的出圈。
不完美是真實常态,雖有硬傷頗具争議,但不影響《風筝》仍是大衆心目中難以超越的諜戰劇。